爱看文学 www.2kwx.com,道德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天下之至柔,驰骋[1]天下之至坚。
无有[2]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3]及之。
注释
[1]驰聘:形容马奔跑的样子。
[2]无有:指不见形象的事物。
[3]希:同稀,少有。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是能驰骋于天下的最坚强的东西。
无形的事物寓于虚无中,所以我认识到自然无为的作用。
无言的教育,无为的好处,天下人却少有做到的。
解读心得
1.本章再次强调大道至柔但至坚,出于无而无不作用,所以老子认为自然无为是遵循大道的行为,所以主张不言、少言、无为。
2.大道贵少言,贵柔贵弱,贵虚无守静无为,但世人多欲多贪,爱慕虚荣,争高争先,都有表现的欲望,很少能做到寡欲淡泊、自甘柔弱、甘守寂寞、少说多做的。所以世人多痛苦,多失意。因为总是勉强为之,背道而驰。自然失败失意多多。
3.这里所说的柔弱,不是软弱可欺;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是原地不动,不思进取;这里所说的少言,不是该发言时不说话,而是强调顺道适时,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的主观努力不会白费,从而水到渠成取得成功。
前人校注
至柔者,水也。至坚者,金石也。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
--河上公
无有者,道之门也。无间者,物之坚实而无间隙者也。凡以物入物,必有间隙,然后可入。惟道则出于无有,洞贯金石可入于无间隙者矣。
--范应元
虚无柔弱,无所不通,无有不可穷,至柔不可折,以此推之,故知无为之有益也。
--王弼
人能体道而虚心应物,则不言而信,不动而化,无为而成。
--范应元
天下之至柔者,无心之心,玄之又玄也。人能驰骋至柔,此天下之至坚而不坏者。古人云:不见头也无手,世界坏时终不朽。
--邵若愚
经典故事
诸葛亮行不言之教
诸葛亮从小立志高远,怀抱济苍生之大志。为此,他十分注意学习,要求自己德才兼备。他认为要成才先立志。在《诫外甥书》中,他指出立志是成才的基础,主张立志必须高远,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种种困难,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他写道: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如果志向不高远、坚定,则会出现相反的后果:"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他以此训诫后代子孙,也是自己的人生总结。他自己在这方面身体力行,行不言之教,为儿孙做榜样。
诸葛亮一生廉洁奉公,生活俭朴。在给后主(刘禅)的折子中,他写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如此清廉,不愧为为后人景仰的一代贤相。
他严格要求自己,虽贵为丞相,但从不搞特殊化,尤其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绝不因自己是丞相就让子女们受到特殊照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当时将自己的独生子乔过继给诸葛亮。乔在蜀国官至驸马都尉,本当安居成都,但诸葛亮外出打仗,他的子弟们都随军押运粮草,诸葛亮认为乔也应该与他们同甘共苦,于是便命他跟着大家一起押运粮草。这对他的所有后代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教育。不搞特殊化,让子弟在一种平等的环境中成长,不娇纵他们,使之没有优越感,从而与人和谐相处,培养起适应社会、不依赖祖上、独立生存的能力。
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诸葛亮的廉洁作风,对后代子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诸葛亮本人,也因此不只是人们心中的智慧代表,更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道德典范。
天下之至柔,驰骋[1]天下之至坚。
无有[2]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3]及之。
注释
[1]驰聘:形容马奔跑的样子。
[2]无有:指不见形象的事物。
[3]希:同稀,少有。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是能驰骋于天下的最坚强的东西。
无形的事物寓于虚无中,所以我认识到自然无为的作用。
无言的教育,无为的好处,天下人却少有做到的。
解读心得
1.本章再次强调大道至柔但至坚,出于无而无不作用,所以老子认为自然无为是遵循大道的行为,所以主张不言、少言、无为。
2.大道贵少言,贵柔贵弱,贵虚无守静无为,但世人多欲多贪,爱慕虚荣,争高争先,都有表现的欲望,很少能做到寡欲淡泊、自甘柔弱、甘守寂寞、少说多做的。所以世人多痛苦,多失意。因为总是勉强为之,背道而驰。自然失败失意多多。
3.这里所说的柔弱,不是软弱可欺;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是原地不动,不思进取;这里所说的少言,不是该发言时不说话,而是强调顺道适时,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的主观努力不会白费,从而水到渠成取得成功。
前人校注
至柔者,水也。至坚者,金石也。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
--河上公
无有者,道之门也。无间者,物之坚实而无间隙者也。凡以物入物,必有间隙,然后可入。惟道则出于无有,洞贯金石可入于无间隙者矣。
--范应元
虚无柔弱,无所不通,无有不可穷,至柔不可折,以此推之,故知无为之有益也。
--王弼
人能体道而虚心应物,则不言而信,不动而化,无为而成。
--范应元
天下之至柔者,无心之心,玄之又玄也。人能驰骋至柔,此天下之至坚而不坏者。古人云:不见头也无手,世界坏时终不朽。
--邵若愚
经典故事
诸葛亮行不言之教
诸葛亮从小立志高远,怀抱济苍生之大志。为此,他十分注意学习,要求自己德才兼备。他认为要成才先立志。在《诫外甥书》中,他指出立志是成才的基础,主张立志必须高远,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种种困难,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他写道: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如果志向不高远、坚定,则会出现相反的后果:"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他以此训诫后代子孙,也是自己的人生总结。他自己在这方面身体力行,行不言之教,为儿孙做榜样。
诸葛亮一生廉洁奉公,生活俭朴。在给后主(刘禅)的折子中,他写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如此清廉,不愧为为后人景仰的一代贤相。
他严格要求自己,虽贵为丞相,但从不搞特殊化,尤其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绝不因自己是丞相就让子女们受到特殊照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当时将自己的独生子乔过继给诸葛亮。乔在蜀国官至驸马都尉,本当安居成都,但诸葛亮外出打仗,他的子弟们都随军押运粮草,诸葛亮认为乔也应该与他们同甘共苦,于是便命他跟着大家一起押运粮草。这对他的所有后代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教育。不搞特殊化,让子弟在一种平等的环境中成长,不娇纵他们,使之没有优越感,从而与人和谐相处,培养起适应社会、不依赖祖上、独立生存的能力。
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诸葛亮的廉洁作风,对后代子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诸葛亮本人,也因此不只是人们心中的智慧代表,更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道德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