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文学 www.2kwx.com,三国全史:全两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汉朝皇帝没了,对孙权和刘备来说这当然是一件大事。
从名义上讲,孙权和刘备都是汉朝皇帝的臣子,孙权是骠骑将军、荆州牧,这是汉朝任命的;刘备是汉中王、益州牧,虽然没有得到过汉朝的正式任命,却也是既定事实。对他们二人来说,无论程序是否合法他们以及手下众多文武的官职都是基于有个汉朝才存在的,汉朝突然间没有了,意味着这些官职也自行失效。
当然,这只是个名义问题,还好办。
不好办的是如何对新朝廷表态,荆州之战后刘备和孙权都忙着积极应战,一个要报仇,一个要保卫胜利成果,都很忙,也都很紧张,但此刻他们也必须停下手中的事,先应对一下眼前。
对此,二人的态度完全不同,孙权表示拥护,刘备坚决反对。
先说孙权,他汲取了曹丕继魏王时没及时表态和祝贺的教训,一听说曹丕称了帝,不敢怠慢,马上遣使称臣,态度极为诚恳谦卑,为表忠心,孙权还下令把于禁送回北方。
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大事太多,人们几乎把于禁忘了,他还活着。于禁投降后被关羽送到了江陵,吴军攻克江陵后于禁又被孙权控制,孙权没有把于禁当成俘虏看,对他倒不错,还亲自和他相见,但也没有放他回去。曹丕称帝前孙权为向他示好,曾释放了朱光、董和等人,他们是在魏吴交战中被俘的,那次也没有放于禁,也许孙权觉得于禁更重要,可以派上更大的用场。于禁除了没有人身自由其他方面都还挺好,吃的喝的都挺优厚,孙权还时常邀他一同外出。
有一次孙权和于禁骑马并行,被虞翻看到了,虞翻拦住于禁大骂:“你不过是个投降过来的俘虏,怎么敢跟我家主人并排骑马?”不光骂,虞翻挥鞭还要打,如果不是被孙权呵斥住,一代名将于禁就得挨江东名士虞翻的一顿鞭子。还有一次孙权在楼船上宴饮群臣,邀于禁出席,席间有人奏乐,乐声勾起于禁的思乡之情,不由得流下泪来,这一幕又让虞翻看到了,虞翻当场教训于禁说:“哭什么?你以为装可怜就能免除一死吗?”
虞翻这个人智商一流,但情商明显不足,属于又愣又硬的书呆子一类,两次向一名阶下囚发难,不是他生性争强斗狠、以强欺弱,也不是他跟于禁有什么个人恩怨,而是他内心里儒家的节义思想太深,看见于禁这样的人就来气。但孙权对外一直把于禁当客人,侮辱于禁就是不给孙权面子,所以孙权对虞翻的做法很不满,后来虞翻被孙权远放交州,与此有很大关系。
孙权不仅释放了于禁,还释放了被关羽俘虏的徐州刺史浩周、于禁手下的司马东里衮,孙权请他们给曹丕带上一封信,信中孙权的态度十分恭敬,表明自己世受魏国恩宠,情深义厚,名分也很明确,他发誓对魏国永远一心一意,请求曹丕保护和关照自己。
于禁回到洛阳,曹丕接见了他,此时于禁已经须发皓白、面容憔悴,见到曹丕,于禁很羞愧,不停地流涕叩首,曹丕倒没责怪他什么,反而以荀林父、孟明视的事安慰他,还任命他为安远将军。
荀林父是春秋中期晋国将军,曾率军与楚军交战,大败,回来后晋景公依然重用他,三年后他又率兵出征,打了大胜仗;孟明视是春秋时期秦国将军,在攻打郑国回军时被晋军俘虏,不久被释放回国,秦穆公仍然信任他,让他继续带兵,后来他率军击败了晋军。曹丕以他们二人为例,说明打了败仗被俘虏不算什么,在任命于禁为安远将军的诏令中,曹丕特别强调:“樊城之败,主要原因是遭到了水灾,汉水暴涨,不是作战不利造成的,所以恢复于禁等人的职务。”
如果于禁的结局真是这样的,曹丕的胸怀就让人钦佩,让人看到了又一个曹操。但曹丕的胸怀其实与父亲差得远,他一边安慰、厚待于禁,一边却在背后搞起了小动作。曹丕下诏让于禁出使江东,行前特意安排他到邺县敬谒高陵,于禁去了,在一间屋子里却发现挂着几幅画,画的是樊城之战的经过,包括关羽大胜、庞德壮烈殉国、于禁乞降等内容,于禁看完大愧。
不久,于禁忧病而死,曹丕赐谥号为厉侯。“厉”在谥法上有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之意,属于“丑谥”,可见人死了还在计较。后世有学者评论说,于禁率数万人败不能死,可以把他杀了,也可以从此不用他,但用这种办法羞辱他,并不是为君之道。
随于禁一块回来的浩周和东里衮情况要好得多,他们在孙权那边待过,曹丕想听听他们的意见。曹丕最想了解孙权的真实想法,他向曹魏称臣,是不是出于真心。
浩周认为孙权的态度是诚恳的,他一定会臣服于魏国,东里衮认为不一定,二人争论起来,浩周愿意用全家百余口人的性命替孙权担保,说孙权不仅态度真诚,而且还会把儿子送来当人质。
在给曹丕的信里孙权没有提出送质子一事,这件事也许是他让浩周口头传达的,曹丕最后相信了浩周,相信孙权的诚意。曹操晚年最重要的谋士刘晔时任侍中,他劝曹丕不要接受孙权称臣,他认为当前正是亡吴的大好机会,应和刘备共同讨伐孙权,吴亡之后蜀也就难以单独存在,天下可以很快一统。
对刘晔的建议,曹丕有些狐疑:“人家主动称臣你却讨伐他,这会让天下那些想来投奔的人丧失信任,他们必然会产生恐惧,不能这么做。何不先接受孙权投降,之后一块去伐刘备呢?”曹丕的看法其实不对,在群雄争霸初期,如果说杀一降者寒了想归顺人的心那还说得通,曹操当年不杀张绣、不杀刘备都是这样道理,但时势变化,格局已定,现在已经没有多少还在择主的英雄了,反之应该抓住每一次机遇,不让它白白错过。
刘晔也不同意曹丕的看法,他认为:“蜀地远,吴地近,刘备如果听说讨伐他,一定会回军,我们也没有办法。现在刘备必欲灭吴,如果听说我们也伐吴,他会高兴地前来。”但曹丕已经深受浩周的影响,认定孙权称臣是真心的,所以决定接受,并打算封孙权为吴王,听到这个消息,刘晔又竭力劝阻:“即使不得已接受孙权称臣,可以增加... -->>
汉朝皇帝没了,对孙权和刘备来说这当然是一件大事。
从名义上讲,孙权和刘备都是汉朝皇帝的臣子,孙权是骠骑将军、荆州牧,这是汉朝任命的;刘备是汉中王、益州牧,虽然没有得到过汉朝的正式任命,却也是既定事实。对他们二人来说,无论程序是否合法他们以及手下众多文武的官职都是基于有个汉朝才存在的,汉朝突然间没有了,意味着这些官职也自行失效。
当然,这只是个名义问题,还好办。
不好办的是如何对新朝廷表态,荆州之战后刘备和孙权都忙着积极应战,一个要报仇,一个要保卫胜利成果,都很忙,也都很紧张,但此刻他们也必须停下手中的事,先应对一下眼前。
对此,二人的态度完全不同,孙权表示拥护,刘备坚决反对。
先说孙权,他汲取了曹丕继魏王时没及时表态和祝贺的教训,一听说曹丕称了帝,不敢怠慢,马上遣使称臣,态度极为诚恳谦卑,为表忠心,孙权还下令把于禁送回北方。
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大事太多,人们几乎把于禁忘了,他还活着。于禁投降后被关羽送到了江陵,吴军攻克江陵后于禁又被孙权控制,孙权没有把于禁当成俘虏看,对他倒不错,还亲自和他相见,但也没有放他回去。曹丕称帝前孙权为向他示好,曾释放了朱光、董和等人,他们是在魏吴交战中被俘的,那次也没有放于禁,也许孙权觉得于禁更重要,可以派上更大的用场。于禁除了没有人身自由其他方面都还挺好,吃的喝的都挺优厚,孙权还时常邀他一同外出。
有一次孙权和于禁骑马并行,被虞翻看到了,虞翻拦住于禁大骂:“你不过是个投降过来的俘虏,怎么敢跟我家主人并排骑马?”不光骂,虞翻挥鞭还要打,如果不是被孙权呵斥住,一代名将于禁就得挨江东名士虞翻的一顿鞭子。还有一次孙权在楼船上宴饮群臣,邀于禁出席,席间有人奏乐,乐声勾起于禁的思乡之情,不由得流下泪来,这一幕又让虞翻看到了,虞翻当场教训于禁说:“哭什么?你以为装可怜就能免除一死吗?”
虞翻这个人智商一流,但情商明显不足,属于又愣又硬的书呆子一类,两次向一名阶下囚发难,不是他生性争强斗狠、以强欺弱,也不是他跟于禁有什么个人恩怨,而是他内心里儒家的节义思想太深,看见于禁这样的人就来气。但孙权对外一直把于禁当客人,侮辱于禁就是不给孙权面子,所以孙权对虞翻的做法很不满,后来虞翻被孙权远放交州,与此有很大关系。
孙权不仅释放了于禁,还释放了被关羽俘虏的徐州刺史浩周、于禁手下的司马东里衮,孙权请他们给曹丕带上一封信,信中孙权的态度十分恭敬,表明自己世受魏国恩宠,情深义厚,名分也很明确,他发誓对魏国永远一心一意,请求曹丕保护和关照自己。
于禁回到洛阳,曹丕接见了他,此时于禁已经须发皓白、面容憔悴,见到曹丕,于禁很羞愧,不停地流涕叩首,曹丕倒没责怪他什么,反而以荀林父、孟明视的事安慰他,还任命他为安远将军。
荀林父是春秋中期晋国将军,曾率军与楚军交战,大败,回来后晋景公依然重用他,三年后他又率兵出征,打了大胜仗;孟明视是春秋时期秦国将军,在攻打郑国回军时被晋军俘虏,不久被释放回国,秦穆公仍然信任他,让他继续带兵,后来他率军击败了晋军。曹丕以他们二人为例,说明打了败仗被俘虏不算什么,在任命于禁为安远将军的诏令中,曹丕特别强调:“樊城之败,主要原因是遭到了水灾,汉水暴涨,不是作战不利造成的,所以恢复于禁等人的职务。”
如果于禁的结局真是这样的,曹丕的胸怀就让人钦佩,让人看到了又一个曹操。但曹丕的胸怀其实与父亲差得远,他一边安慰、厚待于禁,一边却在背后搞起了小动作。曹丕下诏让于禁出使江东,行前特意安排他到邺县敬谒高陵,于禁去了,在一间屋子里却发现挂着几幅画,画的是樊城之战的经过,包括关羽大胜、庞德壮烈殉国、于禁乞降等内容,于禁看完大愧。
不久,于禁忧病而死,曹丕赐谥号为厉侯。“厉”在谥法上有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之意,属于“丑谥”,可见人死了还在计较。后世有学者评论说,于禁率数万人败不能死,可以把他杀了,也可以从此不用他,但用这种办法羞辱他,并不是为君之道。
随于禁一块回来的浩周和东里衮情况要好得多,他们在孙权那边待过,曹丕想听听他们的意见。曹丕最想了解孙权的真实想法,他向曹魏称臣,是不是出于真心。
浩周认为孙权的态度是诚恳的,他一定会臣服于魏国,东里衮认为不一定,二人争论起来,浩周愿意用全家百余口人的性命替孙权担保,说孙权不仅态度真诚,而且还会把儿子送来当人质。
在给曹丕的信里孙权没有提出送质子一事,这件事也许是他让浩周口头传达的,曹丕最后相信了浩周,相信孙权的诚意。曹操晚年最重要的谋士刘晔时任侍中,他劝曹丕不要接受孙权称臣,他认为当前正是亡吴的大好机会,应和刘备共同讨伐孙权,吴亡之后蜀也就难以单独存在,天下可以很快一统。
对刘晔的建议,曹丕有些狐疑:“人家主动称臣你却讨伐他,这会让天下那些想来投奔的人丧失信任,他们必然会产生恐惧,不能这么做。何不先接受孙权投降,之后一块去伐刘备呢?”曹丕的看法其实不对,在群雄争霸初期,如果说杀一降者寒了想归顺人的心那还说得通,曹操当年不杀张绣、不杀刘备都是这样道理,但时势变化,格局已定,现在已经没有多少还在择主的英雄了,反之应该抓住每一次机遇,不让它白白错过。
刘晔也不同意曹丕的看法,他认为:“蜀地远,吴地近,刘备如果听说讨伐他,一定会回军,我们也没有办法。现在刘备必欲灭吴,如果听说我们也伐吴,他会高兴地前来。”但曹丕已经深受浩周的影响,认定孙权称臣是真心的,所以决定接受,并打算封孙权为吴王,听到这个消息,刘晔又竭力劝阻:“即使不得已接受孙权称臣,可以增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