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文学 www.2kwx.com,三国全史:全两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整顿官场风气、严格官员的选拔当然是正确的,但暨艳等人发起的这场人事改革力度未免过大,而且从矛头所指来看,显然是针对世家大族的,所以这场改革绝不是一名六百石的官员所能决定的。
有人认为张温是暨艳等人的后台,这其实不可能,张温不是尚书令,虽然他有一定影响力,但种种迹象显示孙权对张温相当不满意。出使蜀汉归来张温多次称颂赞美蜀汉,引起孙权的猜忌,张温出身吴郡大族,在社会上名声很大,有一帮铁杆粉丝,孙权认为这样的人只会惹祸,难以为自己所用。
张温不仅不是孙权的心腹,而且已招致孙权的不满,孙权一直在找机会收拾他,所以这场力度空前的改革不可能由张温在“背后指导”,况且,出身于“吴郡四大家族”的张温也没有理由把改革的矛头对准自己的阵营。
推测起来暨艳、徐彪等人的后台只能是孙权本人,孙权这么做,应该缘于一种矛盾心理。孙权虽然重用世族子弟,但他也知道什么人能用,什么人不能用,他肯定不希望朝堂上下充斥着碌碌庸人,来一场改革,肃清朝堂,整顿吏治,这正是孙权所需要的。
但孙权是一个重情义的人,让他直接出面与世族们交锋,他拉不下这个脸,这些人大都随他们父子兄弟征战多年,一辈接一辈出生入死,用血汗换来了今日的荣耀,把他们的子弟扫地出门,孙权张不开这个嘴。在江山社稷和人情面前孙权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所以他暗中支持暨艳等人搞改革,希望自己不出面也能达到目的,大家要埋怨只能怨暨艳等人。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孙权很吃惊,随着大批官员被贬斥,世族们开始反击,他们争相指责暨艳、徐彪等人主持考核没有出于公心,只讲私人感情。任何一场有实质内容的改革都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而改革的过程中因为改革者自身的不足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根据史书的记载,暨艳等人在对官员考核中,揭发了一些人的隐私和短处,以炫耀自己的弹劾之功,陆逊的弟弟陆瑁曾给暨艳写信让他不要这么做,但暨艳不听。
对暨艳改革的反击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其中充满了埋怨和愤慨,一些很有杀伤力的传言也在滋长,远远超出了暨艳、徐彪等人的掌控能力,连后台老板孙权也大吃一惊。
为安抚众人孙权赶紧出面止损,下令对暨艳、徐彪进行审查。
孙吴黄武三年(224年)暨艳、徐彪二人在狱中自杀,至今这都是一桩历史悬案,真实情况扑朔迷离。暨艳、徐彪也许因激起众怒而恐惧,所以在绝望中自杀,也许另有隐情。如果孙权真是暨艳等人的幕后指使,在民怨已起的情况下他们被罢官、审查显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在审查中如果暨艳等人交代了一切,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那孙权就太尴尬了,所以他们必须死。
暨艳、徐彪死后孙权可以放手追查,并将事件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在审查中发现张温和暨艳、徐彪有过许多书信往来,孙权下令有关部门把张温抓了起来。
接下来由审查暨艳、徐彪就变成了审查张温,经过“周密调查”,孙权给张温定了罪,决定撤销其一切职务,遣回本郡充当杂役。孙权给张温定的罪有四项:一是举荐暨艳;二是在都督豫章三郡期间不听调遣;三是误信殷礼;四是在人事问题上谋取私利。
第一项罪名已经说了,第二项罪名是说张温出使蜀汉归来,孙权曾派他到豫章、庐陵、鄱阳三郡围剿逃入山中的残兵、奴客,为此孙权从身边拨出5000人马给张温。后来曹丕南征,形势吃紧,孙权命令把这5000人马调回,但张温已经把他们派到深山里,无法调回来。孙权认为幸亏曹丕主动撤兵,否则张温就误了大事。
第三项罪名中说的殷礼,在张温出使蜀汉时曾以郎中的身份随同出使,受到包括诸葛亮在内蜀汉人士的广泛好评,殷礼回来后理应续任郎中,但在张温引荐下他升任了代理户曹尚书,孙权认为这么重大的事张温一个人就包办了。
第四项罪名也有人证,在审查中发现张温私下对人封官许愿,他对一个叫贾原的人说,要举荐他当御史,又告诉一个叫蒋康的人说,让他接替贾原的职务,孙权认为张温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为自己谋私利。
孙权在给张温定罪的命令里说张温所犯下的罪行本应处死示众,他不忍心那么做才从轻发落。本来是审查暨艳、徐彪,结果让孙权轻易转移了话题,世家大族们的反击打在了棉花上,又白白搭上自己一伙的张温。
骆统等人上书为张温申辩,尽管骆统是孙权的侄女婿,孙权一向对他的意见很重视,但对于他为张温的申辩,孙权不予采纳。张温于是被撤职遣送回吴郡,于六年后病故,他的弟弟张祗、张白也很有才能,名气都不小,也受张温的牵连而废黜。
> 整顿官场风气、严格官员的选拔当然是正确的,但暨艳等人发起的这场人事改革力度未免过大,而且从矛头所指来看,显然是针对世家大族的,所以这场改革绝不是一名六百石的官员所能决定的。
有人认为张温是暨艳等人的后台,这其实不可能,张温不是尚书令,虽然他有一定影响力,但种种迹象显示孙权对张温相当不满意。出使蜀汉归来张温多次称颂赞美蜀汉,引起孙权的猜忌,张温出身吴郡大族,在社会上名声很大,有一帮铁杆粉丝,孙权认为这样的人只会惹祸,难以为自己所用。
张温不仅不是孙权的心腹,而且已招致孙权的不满,孙权一直在找机会收拾他,所以这场力度空前的改革不可能由张温在“背后指导”,况且,出身于“吴郡四大家族”的张温也没有理由把改革的矛头对准自己的阵营。
推测起来暨艳、徐彪等人的后台只能是孙权本人,孙权这么做,应该缘于一种矛盾心理。孙权虽然重用世族子弟,但他也知道什么人能用,什么人不能用,他肯定不希望朝堂上下充斥着碌碌庸人,来一场改革,肃清朝堂,整顿吏治,这正是孙权所需要的。
但孙权是一个重情义的人,让他直接出面与世族们交锋,他拉不下这个脸,这些人大都随他们父子兄弟征战多年,一辈接一辈出生入死,用血汗换来了今日的荣耀,把他们的子弟扫地出门,孙权张不开这个嘴。在江山社稷和人情面前孙权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所以他暗中支持暨艳等人搞改革,希望自己不出面也能达到目的,大家要埋怨只能怨暨艳等人。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孙权很吃惊,随着大批官员被贬斥,世族们开始反击,他们争相指责暨艳、徐彪等人主持考核没有出于公心,只讲私人感情。任何一场有实质内容的改革都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而改革的过程中因为改革者自身的不足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根据史书的记载,暨艳等人在对官员考核中,揭发了一些人的隐私和短处,以炫耀自己的弹劾之功,陆逊的弟弟陆瑁曾给暨艳写信让他不要这么做,但暨艳不听。
对暨艳改革的反击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其中充满了埋怨和愤慨,一些很有杀伤力的传言也在滋长,远远超出了暨艳、徐彪等人的掌控能力,连后台老板孙权也大吃一惊。
为安抚众人孙权赶紧出面止损,下令对暨艳、徐彪进行审查。
孙吴黄武三年(224年)暨艳、徐彪二人在狱中自杀,至今这都是一桩历史悬案,真实情况扑朔迷离。暨艳、徐彪也许因激起众怒而恐惧,所以在绝望中自杀,也许另有隐情。如果孙权真是暨艳等人的幕后指使,在民怨已起的情况下他们被罢官、审查显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在审查中如果暨艳等人交代了一切,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那孙权就太尴尬了,所以他们必须死。
暨艳、徐彪死后孙权可以放手追查,并将事件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在审查中发现张温和暨艳、徐彪有过许多书信往来,孙权下令有关部门把张温抓了起来。
接下来由审查暨艳、徐彪就变成了审查张温,经过“周密调查”,孙权给张温定了罪,决定撤销其一切职务,遣回本郡充当杂役。孙权给张温定的罪有四项:一是举荐暨艳;二是在都督豫章三郡期间不听调遣;三是误信殷礼;四是在人事问题上谋取私利。
第一项罪名已经说了,第二项罪名是说张温出使蜀汉归来,孙权曾派他到豫章、庐陵、鄱阳三郡围剿逃入山中的残兵、奴客,为此孙权从身边拨出5000人马给张温。后来曹丕南征,形势吃紧,孙权命令把这5000人马调回,但张温已经把他们派到深山里,无法调回来。孙权认为幸亏曹丕主动撤兵,否则张温就误了大事。
第三项罪名中说的殷礼,在张温出使蜀汉时曾以郎中的身份随同出使,受到包括诸葛亮在内蜀汉人士的广泛好评,殷礼回来后理应续任郎中,但在张温引荐下他升任了代理户曹尚书,孙权认为这么重大的事张温一个人就包办了。
第四项罪名也有人证,在审查中发现张温私下对人封官许愿,他对一个叫贾原的人说,要举荐他当御史,又告诉一个叫蒋康的人说,让他接替贾原的职务,孙权认为张温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为自己谋私利。
孙权在给张温定罪的命令里说张温所犯下的罪行本应处死示众,他不忍心那么做才从轻发落。本来是审查暨艳、徐彪,结果让孙权轻易转移了话题,世家大族们的反击打在了棉花上,又白白搭上自己一伙的张温。
骆统等人上书为张温申辩,尽管骆统是孙权的侄女婿,孙权一向对他的意见很重视,但对于他为张温的申辩,孙权不予采纳。张温于是被撤职遣送回吴郡,于六年后病故,他的弟弟张祗、张白也很有才能,名气都不小,也受张温的牵连而废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