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7 奇怪的功能增加了! (2/2)
爱看文学 www.2kwx.com,学魔养成系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不好笑么……”常刻晴摇了摇头,继续低头吃饭,“那我再研究一下笑点……”
看来,不仅是林茉茗……
常刻晴自从那天后,似乎也有放飞自我开发出新功能的趋势了。
……
张善栋的这一个电话过后,李峥干脆屏蔽了所有陌生号码。
按照这种人的性格,如果自己说不动,难免会请辅导员、班主任或者别的什么人来做说客,出于学习方便,李峥实在不想加这么多人进屏蔽名单,不如不要给他们发挥的机会。
一旦把这些人和事屏蔽掉,世间终于再次回归美好。
李峥的工作重点也逐渐从实验流程转向论文撰写,电镜操作彻底交给了莫念和史洋。
也许是学轮眼的能力使然,也许只是幸运,李峥自己也没想到,第一次成立一个小组攻坚课题,就得以让每个人发挥100%的能动性。
领袖除外。
他暂时还是不要完全发挥比较好。
就这样,科学边际一路高歌猛进之下,周六凌晨,论文初稿已发送至周毅的邮箱,最终定题为——、
【The CryoEM method MicroED as a powerful tool for small molecule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周毅半夜爬起来,只看到标题就已经惊了。
这个味儿……这个味儿……
对!
是《Science》味儿!
周毅继续向下扫去。
作者一栏,李峥、史洋和莫念的名字排在前三位,并标注“?”注明为第一作者。
常刻晴、林茉茗、屠夷寇,紧随其后。
但在最后面,还是出现了周毅的名字,并标注“$”通讯作者。
在这里,将周毅列为通讯作者并非生拉硬套。
摆在最后也绝不是不尊重。
相反,往往通讯作者才是重量级人物。
通讯作者通常都是承担课题的经费、论文把关,并且负责投稿,与同行和审稿编辑沟通的那位。
将通讯作者列在最后进行区分,一方面给了第一作者应有的荣誉,另一方面也让大家看清了是哪位大佬出的资源搞的事情。
这种作者制度虽然谈不上两全其美,但总比不分青红皂白,永远把大佬的名字摆在第一个要好得多。
至于周毅,前前后后搞了这么久,无论是实质上还是礼貌上,确实也都配得上通讯作者之名了。
名字这么一摆,周毅想要李峥去掉都不太好去,也只得苦笑一声,继续向下翻看。
论文并不长,21页的内容,实验图表占了一半,仅有的十页文字内容中,引用文献还占了两页。
乍看很水。
但这其实正是此类论文的黄金分割比例。
至于措辞之严谨,排版之精美,图片之舒适。
周毅实在无法相信这是母语是汉语的人写出来的,也无法相信这是第一次写论文的人能达到的水平。
人在看简洁舒适论文的时候,自己的心情难免也会变好,这21页,周毅丝滑看完,也不过20分钟,提了三、五点可有可无的意见后,便又将邮件发了回去。
此时他才注意到,初稿邮件也抄送了胡增武,请他指教。
正当他准备关机接着就寝的时候,网页一响,胡增武竟也是个夜猫子,回信已然传来——
【已阅,虽从一云嘴里得知一二,但看到初稿,依旧震惊。】
【成果固然极具开放性,论文的完成度同样是巅峰水平,一云至今不及其足踝。】
【如周院长确为通讯作者,愿为实验数据与成果负责,建议立即投稿,我会联系《科学》方面的朋友,给第一次发论文的作者一次复审的机会。】
【考虑到此实验原理简单,门槛不高,发表亦从速。】
【翘首以待,见字速复。】
这下子,周毅再次惊掉了大牙。
他悟了!
什么叫巴结?这才叫巴结!
没有什么贴脸奉承送水果之类的事情。
只需要把成果第一时间抄送一份。
还有比这更让胡增武爽的巴结吗?
没想到,全程最难的点,反倒成了最顺利的部分。
反倒是英培那边理应最支持的部分……
算了算了。
反正都没有一云惨……
周毅搞清楚情况后,也不敢耽误,火速追加回信。
【胡教授:】
【初稿已无大碍,实验我也有全程指导,数据与结论全部属实。】
【我会建议李峥将您列为通讯作者,以求成功发表。】
半分钟的功夫,胡增武再次回信。
【不必列我,成稿速速发我便是了。】
【别回了,这晚上被你们吵醒两次了。】
李峥收到了这许多消息后,也是振奋异常,不惜花费五分钟进行了最后一轮的修改润色,最终再一次吵醒了胡增武。
胡增武也是急了。
但转念一想,考虑到时差,现在似乎是最好的打电话沟通时间,李峥是在提醒自己这件事么?
于是,为了睡个好觉,他当场发邮投稿,顺道打了两个电话出去。
最后。
【搞已投,明日起归还电镜。】
【没事不要再吵我了。】
……
除了李峥谁都没想到,实验课题竟然是如此的光速展开,光速结束。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了。
也许会回复修改,也许会直接拒绝,也许要等一个月,也许要等半年。
总之就是有种无名作家的感觉,投出去的稿子依然与自己连在一起,心里很不干净。
按照李峥这种人的行事风格,这种时候显然不该婆婆妈妈的等待,而是应该开新的课题。
麻烦的是,他的系统界面已经因为障碍问题被锁定了……这项技术正式点亮之前休想搞别的。
现在看来,单纯的研究出结果,写出论文,并不是点亮科技的依据,怕还是要等发表,引发影响之后吧。
在这样粘稠的状态下,李峥也没别的事情可做……
只好去上课了。
于是,在那个周一,当李峥踏入那个教室的一刻。
物理学院同学们好端端的轻松氛围,瞬间就抹上了一层肃杀。
就连叼着面包补作业的林逾静,也被这熟悉的气味所震慑,猛一回头。
四目相对之下。
一个嘤嘤闪躲。
一个起劲硬上。
乱杀怪,他又回来了!
nbsp;“???”
“不好笑么……”常刻晴摇了摇头,继续低头吃饭,“那我再研究一下笑点……”
看来,不仅是林茉茗……
常刻晴自从那天后,似乎也有放飞自我开发出新功能的趋势了。
……
张善栋的这一个电话过后,李峥干脆屏蔽了所有陌生号码。
按照这种人的性格,如果自己说不动,难免会请辅导员、班主任或者别的什么人来做说客,出于学习方便,李峥实在不想加这么多人进屏蔽名单,不如不要给他们发挥的机会。
一旦把这些人和事屏蔽掉,世间终于再次回归美好。
李峥的工作重点也逐渐从实验流程转向论文撰写,电镜操作彻底交给了莫念和史洋。
也许是学轮眼的能力使然,也许只是幸运,李峥自己也没想到,第一次成立一个小组攻坚课题,就得以让每个人发挥100%的能动性。
领袖除外。
他暂时还是不要完全发挥比较好。
就这样,科学边际一路高歌猛进之下,周六凌晨,论文初稿已发送至周毅的邮箱,最终定题为——、
【The CryoEM method MicroED as a powerful tool for small molecule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周毅半夜爬起来,只看到标题就已经惊了。
这个味儿……这个味儿……
对!
是《Science》味儿!
周毅继续向下扫去。
作者一栏,李峥、史洋和莫念的名字排在前三位,并标注“?”注明为第一作者。
常刻晴、林茉茗、屠夷寇,紧随其后。
但在最后面,还是出现了周毅的名字,并标注“$”通讯作者。
在这里,将周毅列为通讯作者并非生拉硬套。
摆在最后也绝不是不尊重。
相反,往往通讯作者才是重量级人物。
通讯作者通常都是承担课题的经费、论文把关,并且负责投稿,与同行和审稿编辑沟通的那位。
将通讯作者列在最后进行区分,一方面给了第一作者应有的荣誉,另一方面也让大家看清了是哪位大佬出的资源搞的事情。
这种作者制度虽然谈不上两全其美,但总比不分青红皂白,永远把大佬的名字摆在第一个要好得多。
至于周毅,前前后后搞了这么久,无论是实质上还是礼貌上,确实也都配得上通讯作者之名了。
名字这么一摆,周毅想要李峥去掉都不太好去,也只得苦笑一声,继续向下翻看。
论文并不长,21页的内容,实验图表占了一半,仅有的十页文字内容中,引用文献还占了两页。
乍看很水。
但这其实正是此类论文的黄金分割比例。
至于措辞之严谨,排版之精美,图片之舒适。
周毅实在无法相信这是母语是汉语的人写出来的,也无法相信这是第一次写论文的人能达到的水平。
人在看简洁舒适论文的时候,自己的心情难免也会变好,这21页,周毅丝滑看完,也不过20分钟,提了三、五点可有可无的意见后,便又将邮件发了回去。
此时他才注意到,初稿邮件也抄送了胡增武,请他指教。
正当他准备关机接着就寝的时候,网页一响,胡增武竟也是个夜猫子,回信已然传来——
【已阅,虽从一云嘴里得知一二,但看到初稿,依旧震惊。】
【成果固然极具开放性,论文的完成度同样是巅峰水平,一云至今不及其足踝。】
【如周院长确为通讯作者,愿为实验数据与成果负责,建议立即投稿,我会联系《科学》方面的朋友,给第一次发论文的作者一次复审的机会。】
【考虑到此实验原理简单,门槛不高,发表亦从速。】
【翘首以待,见字速复。】
这下子,周毅再次惊掉了大牙。
他悟了!
什么叫巴结?这才叫巴结!
没有什么贴脸奉承送水果之类的事情。
只需要把成果第一时间抄送一份。
还有比这更让胡增武爽的巴结吗?
没想到,全程最难的点,反倒成了最顺利的部分。
反倒是英培那边理应最支持的部分……
算了算了。
反正都没有一云惨……
周毅搞清楚情况后,也不敢耽误,火速追加回信。
【胡教授:】
【初稿已无大碍,实验我也有全程指导,数据与结论全部属实。】
【我会建议李峥将您列为通讯作者,以求成功发表。】
半分钟的功夫,胡增武再次回信。
【不必列我,成稿速速发我便是了。】
【别回了,这晚上被你们吵醒两次了。】
李峥收到了这许多消息后,也是振奋异常,不惜花费五分钟进行了最后一轮的修改润色,最终再一次吵醒了胡增武。
胡增武也是急了。
但转念一想,考虑到时差,现在似乎是最好的打电话沟通时间,李峥是在提醒自己这件事么?
于是,为了睡个好觉,他当场发邮投稿,顺道打了两个电话出去。
最后。
【搞已投,明日起归还电镜。】
【没事不要再吵我了。】
……
除了李峥谁都没想到,实验课题竟然是如此的光速展开,光速结束。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了。
也许会回复修改,也许会直接拒绝,也许要等一个月,也许要等半年。
总之就是有种无名作家的感觉,投出去的稿子依然与自己连在一起,心里很不干净。
按照李峥这种人的行事风格,这种时候显然不该婆婆妈妈的等待,而是应该开新的课题。
麻烦的是,他的系统界面已经因为障碍问题被锁定了……这项技术正式点亮之前休想搞别的。
现在看来,单纯的研究出结果,写出论文,并不是点亮科技的依据,怕还是要等发表,引发影响之后吧。
在这样粘稠的状态下,李峥也没别的事情可做……
只好去上课了。
于是,在那个周一,当李峥踏入那个教室的一刻。
物理学院同学们好端端的轻松氛围,瞬间就抹上了一层肃杀。
就连叼着面包补作业的林逾静,也被这熟悉的气味所震慑,猛一回头。
四目相对之下。
一个嘤嘤闪躲。
一个起劲硬上。
乱杀怪,他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