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文学 www.2kwx.com,时空走私1859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沈世明虽然出身于松江沈家,但却只是外系子弟,从小虽然不算受尽白眼吧,但跟沈家嫡系子弟的生活是没法比的,顶多是有口饭吃饿不死,外加有机会以陪读的身份去学文识字,日子过的也算艰辛。
当然,说是艰辛,但跟当时真正的底层百姓去来比,沈世明是幸福的,至少能吃饱,能穿暖,还能读书学文,长大后虽然科举不成,但还能进沈家的产业当差,在很多真正的穷人看来,是十分羡慕的人生。
人就是这样,你要是真的穷困潦倒,连饭都吃不饱,大多数肯定没什么高远的抱负,能吃饱饭可能就是他们最大的渴求,也正因为要求太低,又大多没文化没见识,所以他们大都看起来比较麻木,人也比较懒散,这不是他们天性如此,纯粹是环境跟生活闹的,以至于缺乏改变的动力。
但是,如果一个人读过书,开阔了见识,又能保证基本的温饱,那他们渴望改变,渴望更上一层楼的心思就会变强,毫无疑问,沈世明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野心的人。
身为沈家外姓子弟,沈世明过的日子跟嫡系子弟没法比,但又可以近距离接触他们,让沈世明知道彼此之间的差距,这让他很小的时候就比其他同龄人更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还学会了如何利用各种条件去获得这些机会。
所谓的利用机会,无非就是察言观色,无非就是攀附强权,从小孩子时期,沈世明就知道要跟着家底最硬,老爸最厉害的孩子混,而不是跟身材最壮的孩子混。
然而,当年跟着混的人有很多,要想突出,要想让人记住。必须要有特色,只当哈巴狗一样的狗腿子是没前途的,自己还得学会矜持,还得显得有学识。只有这样的手下,主子才会对你另眼相看。
当然,这些技巧都不是当年小小的沈世明能明白的,而是沈世明那个曾当过讼师的外公教给他的,然后沈世明又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果然发现事情正是如此。
从那以后,沈世明果然不会盲目的听别人的话,反而努力读书,然后平时一直显得很倨傲,只在自己选中的人面前,才略显彬彬有礼,这么一来,果然镇住了别人,不但他被沈家嫡系的少爷看重,大家成了好朋友。他还被沈家老爷子看重,花费了大量精力重点培养。
正因为跟沈家嫡系关系处的好,有沈家的培养,沈世明才能平平安安的长大,并且逐渐过上了体面的生活,后来又是因为沈家的关系,他能遇到了李永吉,并迅速平步青云,终于从原本一个小小的代掌柜,变成了如今三两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首相,权势之高,跟以前的军机大臣也相差不远。
不过嘛,有文化的人。都是有追求的,沈世明也是如此。他虽然从不奢望取代李永吉成为皇帝,也不敢这么想,但却不满足于在好几个人之下,而是希望成为那种一人之下的权臣。
另外,他毕竟曾经在前朝有过秀才的功名。勉强算是个读书人,所以跟读书人一样,除了修身齐家平天下这个伟大志愿外,留名青史也是他的至高追求,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做出一些能让后世记得的功绩。
然而,如今帝国虽然各方面都蒸蒸日上,可世人都知道这是皇帝陛下的意思,不是他的意思,他最多被人看成是一个管家而已。再者说,好事情都让皇帝做了,可政府却连年亏空,赤字逐年高涨,这就让见识有限的沈世明十分害怕,他害怕万一到最后政府还不起钱,皇帝会拿他平民愤官怨,到时候就真的一切都完了。
熟读历史的沈世明一点不怀疑这种事情的发生,不说别的,前朝的和珅,还有明朝的胡惟庸,可都是最好的例子,沈世明可不想当那个倒霉的肥羊。
这就是时代局限性的问题了,沈世明虽然出身商贾,对经商很有一套,但他会的那些,都是比较朴素的经济观念,也就是要收入大于支出才是良好的财政循环,如果长期支出大于收入,最后资不抵债,早晚是要倒霉的。
不能说他的这个想法不对,可惜他的这些东西适用于民间的经商,却不适用于一国的财政,或者说不适合现代化国家的财政观。
虽然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西方也说治理国家跟经营商号一样,但实际上因为性质不同,尤其是经营大国跟经营小国,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简单点说,大国跟小国之间,就好像大海与小池塘一样,小国的体量小,治理起来自然要小而精致,财政赤字要尽量避免,否则就很容易财政破产,最终导致政府的垮台。
大国就不一样了,大国体量更大,抗风险能力更强,所以适当的赤字,反而有好处。
尤其是在国家快速发展的时期,更是要适当保持一定的赤字,大搞政府采购,用这种方法去促进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等经济变强变大,税收也高了,再慢慢抚平赤字。
如今这个时代,虽然其他国家大都实行贵金属货币,实行金本位或者银本位,但那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国家信用不高,通信科技也没跟上的原因。
但是,中华帝国虽然建立时间短,可因为李永吉一直在猛烈开挂,民众对政府,尤其是对皇帝的信心是十分充足的。
这期间,李永吉通过倒卖现代物资外加自由贸易的方式,出口了大量高附加值物资,从国外换来了大量金银铜等金属货币,甚至还打出过门,把朝鲜日本等变成了事实上的殖民地,并从当地掠夺了大量资源,再加上帝国还不断的掠夺本国自治省的资源,这就导致皇室掌握了大量资金,这也让增发货币成为了可能。
如今的中华帝国,总体上处在和平时期,而且是刚从动乱中平复,正是处在一个经济回暖的上升期。加上新技术的应用,外加大规模基建的刺激,国民生产总值是呈现一种爆发性的增长。
这种生产力的剧烈增长。也让市面上的货币需求大大增加,所以这个时候增发货币,是没什么问题的,反而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否则的话,货币供应量不足,就会减缓这种经济的增长速度。
其实呢,按理说,李永吉从国外搞了那么多贵金属货币。就算不增发纸币也没问题的,也可以供应市场的经济需求,但问题是他希望趁此机会把帝国的纸币信用建立起来,所以才规定发行货币的时候,必须发三分之一金属货币,三分之二纸币这样,而且政府跟军队发工资,全部使用纸币。
可实际上... -->>
沈世明虽然出身于松江沈家,但却只是外系子弟,从小虽然不算受尽白眼吧,但跟沈家嫡系子弟的生活是没法比的,顶多是有口饭吃饿不死,外加有机会以陪读的身份去学文识字,日子过的也算艰辛。
当然,说是艰辛,但跟当时真正的底层百姓去来比,沈世明是幸福的,至少能吃饱,能穿暖,还能读书学文,长大后虽然科举不成,但还能进沈家的产业当差,在很多真正的穷人看来,是十分羡慕的人生。
人就是这样,你要是真的穷困潦倒,连饭都吃不饱,大多数肯定没什么高远的抱负,能吃饱饭可能就是他们最大的渴求,也正因为要求太低,又大多没文化没见识,所以他们大都看起来比较麻木,人也比较懒散,这不是他们天性如此,纯粹是环境跟生活闹的,以至于缺乏改变的动力。
但是,如果一个人读过书,开阔了见识,又能保证基本的温饱,那他们渴望改变,渴望更上一层楼的心思就会变强,毫无疑问,沈世明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野心的人。
身为沈家外姓子弟,沈世明过的日子跟嫡系子弟没法比,但又可以近距离接触他们,让沈世明知道彼此之间的差距,这让他很小的时候就比其他同龄人更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还学会了如何利用各种条件去获得这些机会。
所谓的利用机会,无非就是察言观色,无非就是攀附强权,从小孩子时期,沈世明就知道要跟着家底最硬,老爸最厉害的孩子混,而不是跟身材最壮的孩子混。
然而,当年跟着混的人有很多,要想突出,要想让人记住。必须要有特色,只当哈巴狗一样的狗腿子是没前途的,自己还得学会矜持,还得显得有学识。只有这样的手下,主子才会对你另眼相看。
当然,这些技巧都不是当年小小的沈世明能明白的,而是沈世明那个曾当过讼师的外公教给他的,然后沈世明又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果然发现事情正是如此。
从那以后,沈世明果然不会盲目的听别人的话,反而努力读书,然后平时一直显得很倨傲,只在自己选中的人面前,才略显彬彬有礼,这么一来,果然镇住了别人,不但他被沈家嫡系的少爷看重,大家成了好朋友。他还被沈家老爷子看重,花费了大量精力重点培养。
正因为跟沈家嫡系关系处的好,有沈家的培养,沈世明才能平平安安的长大,并且逐渐过上了体面的生活,后来又是因为沈家的关系,他能遇到了李永吉,并迅速平步青云,终于从原本一个小小的代掌柜,变成了如今三两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首相,权势之高,跟以前的军机大臣也相差不远。
不过嘛,有文化的人。都是有追求的,沈世明也是如此。他虽然从不奢望取代李永吉成为皇帝,也不敢这么想,但却不满足于在好几个人之下,而是希望成为那种一人之下的权臣。
另外,他毕竟曾经在前朝有过秀才的功名。勉强算是个读书人,所以跟读书人一样,除了修身齐家平天下这个伟大志愿外,留名青史也是他的至高追求,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做出一些能让后世记得的功绩。
然而,如今帝国虽然各方面都蒸蒸日上,可世人都知道这是皇帝陛下的意思,不是他的意思,他最多被人看成是一个管家而已。再者说,好事情都让皇帝做了,可政府却连年亏空,赤字逐年高涨,这就让见识有限的沈世明十分害怕,他害怕万一到最后政府还不起钱,皇帝会拿他平民愤官怨,到时候就真的一切都完了。
熟读历史的沈世明一点不怀疑这种事情的发生,不说别的,前朝的和珅,还有明朝的胡惟庸,可都是最好的例子,沈世明可不想当那个倒霉的肥羊。
这就是时代局限性的问题了,沈世明虽然出身商贾,对经商很有一套,但他会的那些,都是比较朴素的经济观念,也就是要收入大于支出才是良好的财政循环,如果长期支出大于收入,最后资不抵债,早晚是要倒霉的。
不能说他的这个想法不对,可惜他的这些东西适用于民间的经商,却不适用于一国的财政,或者说不适合现代化国家的财政观。
虽然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西方也说治理国家跟经营商号一样,但实际上因为性质不同,尤其是经营大国跟经营小国,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简单点说,大国跟小国之间,就好像大海与小池塘一样,小国的体量小,治理起来自然要小而精致,财政赤字要尽量避免,否则就很容易财政破产,最终导致政府的垮台。
大国就不一样了,大国体量更大,抗风险能力更强,所以适当的赤字,反而有好处。
尤其是在国家快速发展的时期,更是要适当保持一定的赤字,大搞政府采购,用这种方法去促进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等经济变强变大,税收也高了,再慢慢抚平赤字。
如今这个时代,虽然其他国家大都实行贵金属货币,实行金本位或者银本位,但那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国家信用不高,通信科技也没跟上的原因。
但是,中华帝国虽然建立时间短,可因为李永吉一直在猛烈开挂,民众对政府,尤其是对皇帝的信心是十分充足的。
这期间,李永吉通过倒卖现代物资外加自由贸易的方式,出口了大量高附加值物资,从国外换来了大量金银铜等金属货币,甚至还打出过门,把朝鲜日本等变成了事实上的殖民地,并从当地掠夺了大量资源,再加上帝国还不断的掠夺本国自治省的资源,这就导致皇室掌握了大量资金,这也让增发货币成为了可能。
如今的中华帝国,总体上处在和平时期,而且是刚从动乱中平复,正是处在一个经济回暖的上升期。加上新技术的应用,外加大规模基建的刺激,国民生产总值是呈现一种爆发性的增长。
这种生产力的剧烈增长。也让市面上的货币需求大大增加,所以这个时候增发货币,是没什么问题的,反而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否则的话,货币供应量不足,就会减缓这种经济的增长速度。
其实呢,按理说,李永吉从国外搞了那么多贵金属货币。就算不增发纸币也没问题的,也可以供应市场的经济需求,但问题是他希望趁此机会把帝国的纸币信用建立起来,所以才规定发行货币的时候,必须发三分之一金属货币,三分之二纸币这样,而且政府跟军队发工资,全部使用纸币。
可实际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