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白山黑水完 (2/2)
爱看文学 www.2kwx.com,大宋帝国征服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意思。他的身份地位,让他必须注重自己的名声。另外四十万贯虽多,但几个兄弟姊妹一起分一分,一人也就剩下几万贯了。争夺这点钱,惹得一身骚,还不如大方一点,留个好名声。日后分封建制,请兄弟们到封国时,他们也不至于有顾虑。
由宁易这名放弃了继承权的长兄主持,家产分得很顺利。宁家最大的一份家产是几个林场的股份。在鸭绿江两岸,虽然是重峦叠障,平地稀少,但贵在草木丰茂,特产众多。所以鸭渌江中行船不绝,来来往往。而且在每年夏秋两季,都能看到江面上有一具具捆扎着数百根巨木的木排,从长白山深处的鸭渌江支流中顺水而下,一直流到江口的保州。
在保州,云集着天下排名前十的木商。而在长白山脉中。林场遍地。如宁家这般,有着一些林场的股份的人家数不胜数。吉林的林场采用轮伐制,一年便换上一处。同时砍伐木料时,不会一下砍光采伐地所有的树木,而是要留下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来保持林地的存续。但就算不涸泽而渔,也是一样每年给宁家带来近万贯的收入。
按照宁易的意思,几个弟妹按照比例瓜分了林场的股票。除此之外还有百多顷田地、银行中的存款,同时在桓州城中还有几处房产、店铺,都宁老封翁辛辛苦苦积攒下里的。这一些,宁易秉着公心,都没费什么口舌就分了个一清二楚。不过当轮到家中的奴工时,就有些麻烦了。
高高低低站在院子中的百来人,都是属于宁家的奴工。看着他们,宁易有些头痛。这些奴工中,有一半是买来的。但剩下的一部分,则是家生子。虽然都是报着父不详,但却是真的是有宁家的血脉。有宁老封翁的功劳,也有宁易几个弟弟的努力。不过宁老封翁并没有承认他们的身份。尽管身上的血脉相通,可主人依然是主人,奴隶依然是奴隶。
按照大宋有关奴隶的律例,汉人不得为奴,以汉民为奴那是板上钉钉的死罪。不过汉籍的认定并不是光看其父的籍属,还要参考他本人的意见。如果是汉人与家中女奴生下的子嗣,只有其父承认他为自己的血脉,在官府户籍中登记造册,才会成为汉人。同时,子女是汉籍,母亲就不会再是奴隶——大宋治国以孝义为上,不可能子女为汉人,却让母亲做牛做马——所以一旦混血儿成了汉人,连带着母亲也都会成为自由民。
但这项规定,使得被承认汉民身份的混血儿数量很少。为了利益,奴隶主们很少承认自己生下的混血子嗣。而且还有许多人,把自己的混血后代当作赚钱的工具。就像在南方,就有不少地主富户就在家里养着几个善生养的女奴,当作生育机器。她们剩下的子女,养到七八岁就卖出去,以此来赚钱养家——不然以如今农产品售价的低廉,不知有多少农场主会破产。
在那些人贩家族中,甚至有很多还是父子同时开垦,当子女生出来后,根本弄不清是儿子还是孙子。这等逆人伦的丑事,放在过去,只要一暴露,肯定会惹起一场轩然大*,就是当地的县主,也会因为教化不当,而被申斥甚至贬官。但在如今,人们却都是视而不见,习以为常了。
不过宁易却有另一番考量。他日后封国就藩,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手来开辟。与其从外面花大价钱招募,还不如给这些有血缘关系的奴工们一个身份。从奴隶升格为宗亲,他们感恩戴德不在话下,而同心建国也是肯定的。宁易偏头看了看几个弟弟,考虑着要用什么样代价,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的从他们手中,将几十个混血的子侄交换回来。
父母之丧,子嗣三年守制是千年来的铁律。宁易今次回乡奔丧,也逃不过守孝三年的命运。在接下来的二十七个月,他就要在家乡渡过。好不容易熬到的陆军副参谋长一职,现在也不得不暂且放下。如今的朝堂中并不缺乏人才,想被夺情起复,宁易也还不够资格。
不过以宁易与太子之间的关系,倒也不会担心日后的官职。当家中一切琐事结束后,他打发了两名还在军学里上学儿子的回京——孙辈的守制期只有一年,同时在求学时,还有免去孝期的许可——自己便安安心心在家里逍遥度日。虽然家里的主宅已经分给了他的二弟,不过当宁易住在这里的时候,却是很自然的占了主屋。住在阔别已久的乡中,宁易
却见着自家的二弟宁建穿着一身显色的丝绸吉服,带着一名捧着礼盒的家人,正要出门去。宁易叫住他:“二哥儿,你怎么穿着这身衣服?!是却哪里?”
宁建小心的陪笑道:“大哥,西面十里外的小仓屯的屯长王速。他的大儿子大海今天周岁,下了帖子让俺去。爹爹在世时,他常来走动。爹爹过世时,他也是送了一份重礼,亲自来哭灵的。有这情分在,也不好不去应酬一下。”
不似中原或是关西,那些民风保守的地方。东北乡下里并没那么多规矩,丧期过了百日,出门时孝服也就可以脱了。只要主人家不忌讳,孝期中去赴宴也没什么大碍。宁易也是知道这一点,仅仅皱了皱眉,并没有说什么“那就早去早回,不要多喝酒。”
“小弟知道!”宁建应了一声,转身又要走。
不过宁易突然又唤住了他“等一下!”
宁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回过头来“不知大哥还有什么吩咐?”
“我怎么听得王速这名字耳熟?他是什么人?”
宁建道:“他是曾是九原的夷人出身。早年从过军的,十年前还随军到过大食。立下功劳后,退役后才得到如今的屯长之位,并入了汉籍。莫不是大哥曾经看过他的名字?”
宁易皱眉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在那里见过,只是看王速过往的经历,也许是在陆游那里听说的。他最后点了点头“也许罢!”挥挥手,让宁建去了。
一个小小的屯长并没有让宁易挂在心上,但到了晚间,一封寄信人署名为陆游,从京中送来的急信让他跳了起来:太子最近身体不适,恐有危殆。
洪武皇帝身体康健,又重养生之道。如今年近七旬,仍矫健不下少年。再活十年都不让人吃惊。但他的主君,当上太子六年的赵伯铭,这几年来身子骨却不是太好,不过至少比他的两个弟弟要幸运。
四年前,被封到金洲的二皇子赵伯诚薨;去年四皇子赵伯瀚薨,当初与赵伯铭争夺储位的两个皇子,现在都已不在人世。而跟着赵瑜打天下的几个老臣,如赵文、赵武、陈伍等人,也都陆续离世。就如凉国公赵文,他在麻逸的封地凉国,现任的国主已经是他的孙子辈了。
虽然相对于中土,除了东瀛以外,海外藩国的人均寿命往往要低上十余岁,但那些国主,身边有着无数名医,也从不断过补药,仍很少有人活过五十,可见正在开发中的土地,对人寿命影响很大。而在北京城中,通过户部的计算,人均寿命已经达到了接近六十岁。
可太子还不到四十啊!怎么会突然暴病?虽然陆游在信中没有细写,但字里行间已经透着浓浓的不详意味。得悉太子病情,宁易再也坐不住了,连忙唤来自己的亲兵“你去州港联络船只!今天我要回京!”
意思。他的身份地位,让他必须注重自己的名声。另外四十万贯虽多,但几个兄弟姊妹一起分一分,一人也就剩下几万贯了。争夺这点钱,惹得一身骚,还不如大方一点,留个好名声。日后分封建制,请兄弟们到封国时,他们也不至于有顾虑。
由宁易这名放弃了继承权的长兄主持,家产分得很顺利。宁家最大的一份家产是几个林场的股份。在鸭绿江两岸,虽然是重峦叠障,平地稀少,但贵在草木丰茂,特产众多。所以鸭渌江中行船不绝,来来往往。而且在每年夏秋两季,都能看到江面上有一具具捆扎着数百根巨木的木排,从长白山深处的鸭渌江支流中顺水而下,一直流到江口的保州。
在保州,云集着天下排名前十的木商。而在长白山脉中。林场遍地。如宁家这般,有着一些林场的股份的人家数不胜数。吉林的林场采用轮伐制,一年便换上一处。同时砍伐木料时,不会一下砍光采伐地所有的树木,而是要留下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来保持林地的存续。但就算不涸泽而渔,也是一样每年给宁家带来近万贯的收入。
按照宁易的意思,几个弟妹按照比例瓜分了林场的股票。除此之外还有百多顷田地、银行中的存款,同时在桓州城中还有几处房产、店铺,都宁老封翁辛辛苦苦积攒下里的。这一些,宁易秉着公心,都没费什么口舌就分了个一清二楚。不过当轮到家中的奴工时,就有些麻烦了。
高高低低站在院子中的百来人,都是属于宁家的奴工。看着他们,宁易有些头痛。这些奴工中,有一半是买来的。但剩下的一部分,则是家生子。虽然都是报着父不详,但却是真的是有宁家的血脉。有宁老封翁的功劳,也有宁易几个弟弟的努力。不过宁老封翁并没有承认他们的身份。尽管身上的血脉相通,可主人依然是主人,奴隶依然是奴隶。
按照大宋有关奴隶的律例,汉人不得为奴,以汉民为奴那是板上钉钉的死罪。不过汉籍的认定并不是光看其父的籍属,还要参考他本人的意见。如果是汉人与家中女奴生下的子嗣,只有其父承认他为自己的血脉,在官府户籍中登记造册,才会成为汉人。同时,子女是汉籍,母亲就不会再是奴隶——大宋治国以孝义为上,不可能子女为汉人,却让母亲做牛做马——所以一旦混血儿成了汉人,连带着母亲也都会成为自由民。
但这项规定,使得被承认汉民身份的混血儿数量很少。为了利益,奴隶主们很少承认自己生下的混血子嗣。而且还有许多人,把自己的混血后代当作赚钱的工具。就像在南方,就有不少地主富户就在家里养着几个善生养的女奴,当作生育机器。她们剩下的子女,养到七八岁就卖出去,以此来赚钱养家——不然以如今农产品售价的低廉,不知有多少农场主会破产。
在那些人贩家族中,甚至有很多还是父子同时开垦,当子女生出来后,根本弄不清是儿子还是孙子。这等逆人伦的丑事,放在过去,只要一暴露,肯定会惹起一场轩然大*,就是当地的县主,也会因为教化不当,而被申斥甚至贬官。但在如今,人们却都是视而不见,习以为常了。
不过宁易却有另一番考量。他日后封国就藩,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手来开辟。与其从外面花大价钱招募,还不如给这些有血缘关系的奴工们一个身份。从奴隶升格为宗亲,他们感恩戴德不在话下,而同心建国也是肯定的。宁易偏头看了看几个弟弟,考虑着要用什么样代价,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的从他们手中,将几十个混血的子侄交换回来。
父母之丧,子嗣三年守制是千年来的铁律。宁易今次回乡奔丧,也逃不过守孝三年的命运。在接下来的二十七个月,他就要在家乡渡过。好不容易熬到的陆军副参谋长一职,现在也不得不暂且放下。如今的朝堂中并不缺乏人才,想被夺情起复,宁易也还不够资格。
不过以宁易与太子之间的关系,倒也不会担心日后的官职。当家中一切琐事结束后,他打发了两名还在军学里上学儿子的回京——孙辈的守制期只有一年,同时在求学时,还有免去孝期的许可——自己便安安心心在家里逍遥度日。虽然家里的主宅已经分给了他的二弟,不过当宁易住在这里的时候,却是很自然的占了主屋。住在阔别已久的乡中,宁易
却见着自家的二弟宁建穿着一身显色的丝绸吉服,带着一名捧着礼盒的家人,正要出门去。宁易叫住他:“二哥儿,你怎么穿着这身衣服?!是却哪里?”
宁建小心的陪笑道:“大哥,西面十里外的小仓屯的屯长王速。他的大儿子大海今天周岁,下了帖子让俺去。爹爹在世时,他常来走动。爹爹过世时,他也是送了一份重礼,亲自来哭灵的。有这情分在,也不好不去应酬一下。”
不似中原或是关西,那些民风保守的地方。东北乡下里并没那么多规矩,丧期过了百日,出门时孝服也就可以脱了。只要主人家不忌讳,孝期中去赴宴也没什么大碍。宁易也是知道这一点,仅仅皱了皱眉,并没有说什么“那就早去早回,不要多喝酒。”
“小弟知道!”宁建应了一声,转身又要走。
不过宁易突然又唤住了他“等一下!”
宁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回过头来“不知大哥还有什么吩咐?”
“我怎么听得王速这名字耳熟?他是什么人?”
宁建道:“他是曾是九原的夷人出身。早年从过军的,十年前还随军到过大食。立下功劳后,退役后才得到如今的屯长之位,并入了汉籍。莫不是大哥曾经看过他的名字?”
宁易皱眉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在那里见过,只是看王速过往的经历,也许是在陆游那里听说的。他最后点了点头“也许罢!”挥挥手,让宁建去了。
一个小小的屯长并没有让宁易挂在心上,但到了晚间,一封寄信人署名为陆游,从京中送来的急信让他跳了起来:太子最近身体不适,恐有危殆。
洪武皇帝身体康健,又重养生之道。如今年近七旬,仍矫健不下少年。再活十年都不让人吃惊。但他的主君,当上太子六年的赵伯铭,这几年来身子骨却不是太好,不过至少比他的两个弟弟要幸运。
四年前,被封到金洲的二皇子赵伯诚薨;去年四皇子赵伯瀚薨,当初与赵伯铭争夺储位的两个皇子,现在都已不在人世。而跟着赵瑜打天下的几个老臣,如赵文、赵武、陈伍等人,也都陆续离世。就如凉国公赵文,他在麻逸的封地凉国,现任的国主已经是他的孙子辈了。
虽然相对于中土,除了东瀛以外,海外藩国的人均寿命往往要低上十余岁,但那些国主,身边有着无数名医,也从不断过补药,仍很少有人活过五十,可见正在开发中的土地,对人寿命影响很大。而在北京城中,通过户部的计算,人均寿命已经达到了接近六十岁。
可太子还不到四十啊!怎么会突然暴病?虽然陆游在信中没有细写,但字里行间已经透着浓浓的不详意味。得悉太子病情,宁易再也坐不住了,连忙唤来自己的亲兵“你去州港联络船只!今天我要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