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文学 www.2kwx.com,大国之魂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
公元一九四三年十月,缅甸北部山区的雨季在一片隐伏不祥的杀机中匆匆结束了。
当时世界战场的形势是:盟军在南太平洋上成功地遏止了日军的攻势,双方处于对峙。在欧洲,盟军实施西西里岛登陆,两月后,意大利政府宣布投降。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苏军从此转入战略反攻。
战争的天平逐渐倾向同盟国一方。
十月,在兰姆伽整训完毕的中国驻印军两个师乘着夜幕掩护,悄悄开出印度,沿着塔奈河谷向日军占领下的缅甸北部推进。中国士兵全副美式装备,头戴钢盔,脚蹬皮靴,身穿咔叽斜纹布军服,七九步枪全都换成了汤姆式冲锋枪。这是一支装备精良面貌一新的大军。它们的番号是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部队官兵在美国教官的严格训练下,重新学习未来丛林战的一切要领,并成百次地进行演练。在队伍中间,还夹杂着许多美国军人高大强壮的身影。
如果说在以往的中日战争史上,中国军队的失败主要归咎于装备落后和官兵素质低下的话,那么现在从理论上讲,驻印军已经具备了能够从陆地上打败任何强敌的精神和物质条件。
然而战争毕竟是战争,战争比一切理论问题更加复杂,更加变化莫测。
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利多镇出发,沿塔奈河谷向西,不出一两天就进入绵延数百里的野人山脉和荒无人烟的胡康河谷。这条路线恰好是一年前雨季中国远征军兵败缅甸的撤退之路。
在河谷两旁的树林里,山坡上,还有水洼和沟壑里,到处都能看见一具具遇难者的骸骨。这些不幸的死者经过漫长的雨季,早被毒虫猛兽镂空食尽,变成一堆堆支离破碎的白骨,令人惨不忍睹。白日,蚂蚁在水坑里翻涌,乌鸦在头顶盘旋;入夜,山坡树丛到处闪动着饿狼鬼火幽幽的绿眼睛。这一切阴风惨惨的景象无疑都将唤醒中国官兵对那场大失败的惨痛记忆,从而给他们精神上投下一片浓重的阴影。
战争是这样一种对抗:不仅比较物质,更比较意志和精神,胜负则取决于两者之和。尽管中国官兵提高了作战技能,装备了比日本人更先进更强大的作战武器,但是他们缺少信心,缺少胜利的鼓舞。失败是一片乌云,乌云牢牢笼罩在他们头顶上,使他们久久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下走出来。因此,在他们创造一项打败日军的战争奇迹之前,凶恶的日本人对于重振旗鼓的中国军队来说,始终意味着一场恶梦和一个不可战胜的神话。
山谷里,大军沉默行进。骡马嘶鸣,枪刺林立;山林无语,战云逼近。战争将以严厉无情的法则检验每一个军人,并决定他们的命运和未来。
朗克普边境。
师部宿营地,孙立人伫立帐外,仰望星空,黑黝黝的群山和神秘的暗夜使他对于即将打响的缅甸之战感到忧心忡忡。
孙立人对自己同样信心不足。
在西点军校,教官常常引用克劳塞维茨的一句名言:“常胜之军,须先战胜自己;常败之军,须先打败敌人。”换句话说,中国士兵倘不能重新获得信心,便永无胜利可言。
按照总指挥部作战意图,他率领新三十八师在前,廖耀湘新二十二师随后跟进。预计他将在新背洋、达罗与日军主力打一场关键性的恶仗。他的任务是只许打胜,不许失败,否则,在他们身后还有一支八万人的筑路大军将失去屏护,而盟军代号为“人猿泰山”的庞大战略计划也将因此夭折。
根据情报,塔奈河谷当面之敌为日军赫赫有名的“九州兵团”精锐第十八师团。它的前身为著名的“米久留师团”师团官兵全部由北九州矿工组成,作战凶猛,纪律严明。这支部队在中国战场曾创造过赫赫“战绩”其中最著名的“卢沟桥事变”就是由该师团发动的。该师团还参加了上海淞沪会战、杭州湾登陆、南京大屠杀、武汉会战、广州战役等,多次获得日本天皇奖赏。在一九四二年新加坡战役中,该师团以三万兵力俘获八万英军,震动英伦三岛。连丘吉尔首相也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面对这样的强敌,难怪一向自信的孙立人也心有余悸。
远处亮起两道雪亮的车灯。一阵汽车马达由远而近,戛然刹住。“哈罗,孙将军。”车门开处,史迪威敏捷地跳下车来。
史迪威还是中国官兵熟悉的那番模样:作战服、卡宾枪,不佩戴任何军衔标志,亲自驾驶一辆敞篷吉普到处颠簸。唯一的变化是,那顶老式战斗帽换成了钢盔。史迪威从不带卫兵,喜欢自己开车,独往独来,这种癖好给日本人造成了可乘之机。他们后来多次试图伏击这位美国总司令,只是由于运气不佳阴差阳错才没有得逞。这次史迪威还带来了孙立人熟悉的另一位美国将军,参谋长托马斯赫恩少将。
孙立人微微感到局促不安。
同美国将军相比,他的装束服饰未免显得过分华丽,黄呢将军制服,高腰马靴,少将银星闪闪发亮。中国军官更看重在部下面前保持身份和尊严,孙立人也不例外。好在史迪威不介意这些。他亲热地拍拍孙立人肩头,招呼他进帐篷去。
“孙,我给你带来了一件礼物,但是你得替我保密。”史迪威点燃烟斗,朝参谋长愉快地眨眨眼睛,操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说。
后者从公事包里取出一份文件,递给孙立人。
这是一份由史迪威签名同时呈报华盛顿和重庆政府的报告副本。报告请求立即从中国空运三至五个师到印度,将中国驻印军扩编为两个军,以确保“人猿泰山”战略计划的实行。报告提及一个敏感的条件,即军长人选必须由史迪威总指挥提名。
孙立人先是惊愕一瞬,然后马上意识到美国人把机密透露给自己的意图。在驻印军乃至国内,孙立人虽然以亲美派著称,但他毕竟是中国军人。中国军人就不得不受制于中国的国情,受制于中国的政治和党派之争,因此他不得不对许多事情有所顾忌。
“老头子会同意吗?”他飞快地权衡一下利弊,试探地问。
赫恩少将会意一笑。他那双锐利的目光透过眼镜片完全洞悉这个中国师长的内心活动。中国人谁不惧怕老头子呢?
“你放心,孙。”他宽宏大量地拍拍孙立人,胸有成竹地说“你们委员长不是也离不开我们美国的飞机大炮吗?那个罗卓英,我们不要他,他不就是得滚蛋吗?我希望你明白我的意思。”
孙立人低头不语。
史迪威吐一口浓烟,爽朗地笑起来。“孙将军,我一直认为你是一名优秀的指挥官。我们已经合作过多次,但是这次我需要得到你的完全配合。你必须绝对服从我,不得违抗命令,贻误战机,你将得到的报酬是取得我的中将军长的提名。”
不言而喻,这是一种道地美国式的交换,也是一种英国式的赌博。史迪威不信任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军官,罗卓英就是一例。罗就任驻印军副总指挥不到三个月就被不光彩地撵走了。但是史迪威破例赏识孙立人,这不仅因为孙立人毕业于西点军校和智勇超群,还因为孙立人对美国有一种超出血缘之外的亲近感。大战迫在眉睫,史迪威之所以做出如此非常之举,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取得中国指挥官对他的绝对服从,从而避免上次远征军四分五裂的悲剧。
“士为知己者死。”孙立人脑子里突然冒出这句古训。如果说郁郁不得志一直使孙立人心灰意冷的话,那么一旦机遇就在眼前,他怎么能不为之砰然心动呢?在国内,他受到众多嫡系排挤;在印度,廖耀湘又是他的主要竞争对手。廖是杜聿明的亲信,黄埔嫡系,他的师部有热线电台同重庆联系。要是在国内,他能指望超过廖耀湘得到中将军长提名么?
在中国,从政要有靠山,有势力,有大人物做后台;在军队亦如此。现在,美国人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连老头子也得让史迪威三分,他为什么不抓住时机押上它一宝呢?
如果说人生原本是场赌博,一场意义特殊的赌博,官场何尝不是如此呢?
“yourmajesty(阁下),”孙立人站起来,毕恭毕敬地回答“iamverygratefultoyourforyourtrust。(我非常感谢您的信任。)iswearimustdoaccordingtowhatyousaid。(我发誓我一定找您的话去做。)”
“很好,孙将军,我需要你。我相信我们能比以前合作得更有成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里还有什么麻烦需要我替你解决吗?”史迪威也站起来说,他显然对谈话结果感到满意。
孙立人张张嘴,转念一想,欲言又止。他不想给这位美国大叔留下过于贪婪的印象。但是这瞬间的表情还是被史迪威注意到了。
“oh,”美国大叔高声叫起来“你这个贪心鬼!你又要提‘155’的事吧?不过,托马斯,你看怎么样?ok,说定了,给你一个营。我想你们那些中国记者又该在报纸上攻击我冷落了那位法国朋友。”
“法国朋友”是美国人对廖耀湘的戏称。廖毕业于黄埔第六期,后留学法国陆军军事学院,能讲一口漂亮法语。在驻印军中,孙师长得到的装备常常比廖师长又多又好,因此不少中国随军记者对此愤愤不平,抱怨美国人厚孙薄廖。“155”是美国制造的最新式榴弹炮,配属总指挥部,中国指挥官都对这种威力强大的远射程大炮馋涎欲滴。现在史迪威把它慷慨地给了孙立人,这其中不仅含有奖励的意味,更可以视作一种新的友谊和合作关系的开端。
“孙将军,我要你牢牢记住,你的任务是必须打垮敌人。我随时都跟在你的身后。请不要忘记,你身后还有一支八万人的筑路大军,他们需要得到你的坚强屏护。”史迪威语重心长,再三叮嘱。
孙立人啪地敬了一个军礼。他以立正姿势,目送吉普车远去。两盏闪烁的汽车尾灯很快转过弯,消失在漆黑的峡谷深处不见了。坑坑洼洼的山间公路上,有一支部队正在夜行军,黑暗中不时传来骡马嘶鸣和枪支钢盔碰撞的金属响声。
孙立人沉浸在一种前所未有的亢奋和轻松的精神状态中。他深深吸进一口清冷潮湿的空气,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夜空。星光闪烁,山影朦胧,暗夜虽然深邃,却少了些阴霾,多了些光亮与希望。不管怎么说,他已经投下赌注,成败得失,在此一举。
“副官!”他看看夜光表,已经凌晨一点。“马上叫醒副师长参谋长,还有机要处长,带上作战地图上指挥部见我。”
早在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的当年十月,史迪威就制订了一个收复缅甸的战略计划,军方给这项计划取名代号为“人猿泰山”“人猿泰山”原是一部三十年代风靡美国的传奇电影,讲述一个被黑猩猩抢走的小男孩如何在原始森林里长大,并成为一个英雄的故事。这个代号意味着未来在缅甸进行的将是异常艰苦而漫长的原始丛林战争。
“人猿泰山”包括两个规模宏大的战略设想:
一、x军(驻印军)以收复缅甸北部为目的,与y军(中国远征军)收复怒江西岸的战争同时进行。最终全面收复缅甸。
二、随着x军推进,届时将有一支庞大的筑路兵团将一条柏油公路从印度的利多(ledo)一直修到缅甸的密支那,最后接上中国境内的滇缅公路。该公路全长七百英里,途径许多高山大壑和原始森林。同时还将铺设一条大口径输油管道从印度加尔各答直到中国昆明,预计总长度为两千英里。
“人猿泰山”计划的实现将打破日本对中国的全面封锁,把中国大后方同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紧紧连接在一起。制定这个计划的着眼点出于对战争还将持续五年以上这一基本战略估计。
罗斯福总统亲自批准了这个计划。
一九四二年雨季过后,美国陆军工兵部队便陆续从本土抵达印度。这个部队包括两个(后增至五个)机械化工兵团和一个黑人工兵营,另外从兰姆伽调来两个中国工兵团协助。工程开始后,英国当局提供了大约三万名印度民工参加施工。年底,筑路大军分段将公路从印度萨地亚向西缓缓推进,日进度约为四分之三英里。工程总指挥惠尔勒少将,副总指挥阿鲁斯密准将,两位将军都是美国最优秀的公路工程师,他们亲自参加了设计并指挥部队施工。印缅边境亘横着重重叠叠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野人山,山大林密,沟壑纵横,且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筑路大军花了半年时间才把公路修到利多边境。
一九四三年雨季到来了。暴雨和洪水冲毁道路房屋,冲走施工材料和机器。各种热带蚊虫、蚂蟥和丛林疾病也乘隙而入,日益严重地威胁人们的生命。从利多进入缅甸,担任掩护的前哨部队几乎天天都同日军发生战斗,敌人还时常派出敢死队穿过原始丛林,袭击没有武装的筑路队伍,致使人们整天提心吊胆。一种畏难和死亡的气息迅速在人群中蔓延开来。民工大量开小差,生病和装病的士兵迅速增多,上工的人数明显减少。
工程进度几乎陷于停顿。五月至八月,公路总共往前推进了七英里。
打仗和筑路都是艰难的事业,而将打仗和筑路同时进行更是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它将极大地考验人们的意志、信念和献身精神。作为这场战争的总指挥官史迪威决心不屈不挠地把这项工程进行下去。他派人在边境竖起一块巨大的标语牌,牌上刷着一行醒目的油漆大字:
“welcometoburma!”
(欢迎来缅甸!)
thisroadleadstotokyo!
(这条道路通往东京!)”
2
缅甸。新背洋。
新背洋是缅北群山夹峙中一块小小的山谷平坝,呈长条状,距边境约七十公里。清澈的塔奈河好像一道护城壕从平坝边缘缓缓流过。新背洋扼胡康河谷出口,为驻印军入缅必经之地,由日军增派第十八师团第一一四联队驻守。
十月二十日上午十一时,前哨战在新背洋以西无名高地展开。新三十八师搜索连行进途中与日军一个大队猝然遭遇,双方立即抢占有利地形,并同时向对方开火射击。
按照以往的战场经验,日军一个大队(营)的战斗力往往相当于或超过中国军的一个团。河南战役,日军曾创下一个机动大队击溃汤伯恩一个师的惊人纪录。因此战斗一开始,日军并没有把区区一个连中国兵放在眼里。他们还是按照老一套战术,依仗人多,三面包抄,连连向中国军占据的无名高地发动猛攻。
但是这次他们没能如愿以偿。
搜索连是新三十八师的开路先锋,全连兵员三百余人,配备迫击炮十二门,反坦克炮三门,轻重机枪二十五挺。士兵清一色m4汤姆式冲锋枪。战斗一打响,该连即沉着应战,将敌人放入射程内,充分发挥火力优势予以杀伤。当日本士兵端着三八大盖气势汹汹扑上来的时候,冰雹般的迫击炮弹便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暴雨般的机枪子弹始终构成一道道密不透风的火墙,把气焰嚣张的日本人打得晕头转向,好像割禾一样纷纷栽倒在地。轮到中国军反冲锋时,头戴钢盔的中国士兵更是个个争先,勇不可挡。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动武器近战的长处,把密集的子弹泼水般扫向敌人。尽管日本士兵受过严格的射击、刺杀和肉搏训练,且战斗意志极为顽强,但是他们手中的老式步枪毕竟敌不过自动武器的威力,中国人不待靠近就把他们打得血肉飞溅,浑身都是窟窿。
激战持续到中午,日军渐渐不支。
下午,另一连中国士兵及时赶到,两路一齐夹击,日军仓皇败退,丢弃两百多具尸体和许多枪支弹药。
前哨战初战告捷,中国驻印军首次创造对日军以少胜多的奇迹。
十一月一日,新三十八师一一二团先遣营,沿塔奈河谷西岸向新背洋迂回,行至加拉苏高地附近遭到日军伏击,损失一个连。日军以两个步兵大队的优势兵力包围了剩余的中国军,试图一举予以全歼。一一二团第二营紧急赶来增援,日军亦增援一个大队,双方就在加拉苏四周山头展开激烈战斗。
面对强敌的中国军队沉着应战,再次显示出令日本人目瞪口呆的战场优势和良好素质。
战斗开始,处境被动的第一营虽然受了损失,但是剩下的两个连很快就像受了伤的刺猬那样蜷缩身体,占据山头固守待援。第二营赶到,抢占另外两座山头,与一营成犄角之势,稳住了阵脚。
中国军占据山头,居高临下,拥有六0毫米、八二毫米及一0五毫米各种口径迫击炮约六十门,轻重机枪一百一十挺;日军迫击炮不到二十门,掷弹筒五十具,机枪七十余挺。由于日军在火力上明显处于劣势,因此进攻屡屡遭到挫败。
第一天,中国军的迫击炮几乎主宰了战场形势,日军每有行动,必定遭到炮火猛袭。特别是一0五重迫击炮,射程远,杀伤力大,对日军构成重大威胁,有时步兵刚刚隐蔽集结,即被炮火瓦解,部署被打乱。中国军还摧毁日军炮阵地一个,连日军指挥部也挨了两发炮弹,正在指挥作战的副联队长平田一郎大佐被当场炸死。
是夜,日军组织偷袭,中国军防范严密,未能得逞。
狡猾的日本人强攻不成,乃改变战术,以一个步兵大队迂回到中国军阵地后方,断其归路,再以不断佯攻和派出小股袭击,吸引对方打枪打炮。日本人的算计天生是精明的:既然被围困的中国人炮火猛烈,那么弹药消耗必定也大,一俟弹药消耗殆尽,那时候上帝也无法挽救他们束手待毙的命运。
果然,一连数日,日军日夜袭击,组织敢死队进行突击。中国方面还击日见稀疏,炮兵射击已经失去压倒性优势,变得十分零落。
第五天黎明,日本人开始大规模集结部队,第一一四联队长丸山房信大佐亲自指挥战斗。迫击炮进入阵地,掷弹筒瞄准中国军固守的山头,轻重机枪选择好射击位置,准备掩护步兵发起最后攻击。晨雾渐渐消散,太阳从河谷的山头露出脸来。丸山大佐举起望远镜观察中国军阵地。千军万马已经准备就绪,只等一声令下就发起总攻。他决心要替平山副联队长报仇。
就在这时,一队美国飞机隆隆地出现在河谷上空。
对于所有经历过飞机轰炸和扫射的人来说,那种被死亡追逐的恐怖滋味是难以忘怀的。这种体验无论是对苦难的中国人和狂妄的日本人都同样重要。因为没有人能够对抗炸弹的威力,就像对抗死神的降临。所以当美国飞机一出现在头顶上,丸山大佐就感到头皮发麻,一股不祥的气息从嗡嗡震响的空气中迅速传导给他,使他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
部队迅速隐蔽防空,进攻暂时取消。
然而这次美国飞机既未投弹也未扫射,这是威胁性地低空掠过,仿佛警告日本人不得轻举妄动。在战斗机掩护下,一队运输机又隆隆地飞来,于是目瞪口呆的日本官兵很快便看到这样一个精彩场面:双引擎飞机好像一条条笨重的大马哈鱼,沐浴着山间金色的朝霞,在空气的海洋里缓缓游动。它们象产卵一样从机腹里不停地排放出许多花花绿绿的降落伞,降落伞系着沉重的铁箱和麻袋,准确地落在中国人的山头和阵地。毫无疑问,美国飞机的到来不仅及时解救了地面受困的中国官兵,同时更给他们输入必胜的信心和希望。
中国军的还击更加猛烈了。
此后一个月,美国人仿佛为了考验日本人的意志和忍耐力,索性把这种空中补给战术固定下来。运输机每隔两三日就定期飞来空投,有时单机,有时两三架,对地面无线电台有求必应。空投物品从炮弹、子弹、药品、饮水、粮食等军需品发展到大炮、睡袋、香槟、留声机和衬裤,几乎无所不包。有次从飞机上投下一门平射跑,不偏不倚砸在炊事班的汤锅里,致使一连士兵整整两天没能喝上热汤。还有一次美国飞行员同地面开了个小小的玩笑,投下一袋女人裸体照片和刮脸刀,弄得那些天阵地上人人失眠,脸上都有刀片刮破的痕迹。
中国人依仗美国飞机的空投补给不仅巩固了阵地,而且有恃无恐,不把整整一个联队的日本人放在眼里。后来他们干脆让飞机在阵地四周投放大量地雷,然后拉上一道道鹿砦和铁丝网,把阵地筑成一座密不透风的堡垒,致使擅长夜战近战的日本士兵一筹莫展。
同中国军队的这种立体优势正好相反,日本人的后方供应则时时遇上麻烦。美国战斗机好象兀鹰一样四处活动,专门搜寻和袭击敌人的运输车队,轰炸公路桥梁,甚至连运输伤员的担架队也不放过。日本军队的困境很快在战场上表现出来:弹药粮食缺少,攻击乏力;敌人炮火不分白天黑夜猛袭,官兵士气下降,伤亡增加,等等。丸山联队长焦虑万分,他预感到这场战斗的失败已成定局。
不久,情报传来,中国军队利用加拉苏高地拖住日军,赢得宝贵时间,其筑路兵团已经通过地形险要的朗克普边境峡谷向新背洋推进。
十二月,筑路大军打通塔奈河谷,将公路推进到新背洋以西二十英里的南亚腊。中旬,新三十八师全线出击,日军一一四联队仓皇撤退,被迫放弃新背洋。
加拉苏之战历时五十天,日军伤亡近千人,却始终未能攻破两个营的中国军阵地。中国军队这种崭新的战术给日本官兵留下了深刻印象。丸山大佐在写给师团及军司令官的报告中惊呼:“(加拉苏)高地之战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战例,敌人的变化是惊人的,希望能够引起司令官阁下的重视”(缅甸作战)
但是这个局部战例并未引起日本将军们的足够重视,他们对中国军队的固有认识来自多年的战场经验,而改变这种经验就不得不一再付出遭受打击和失败的沉重代价。
喜气洋洋的孙立人陪同史迪威一同巡视阵地。刚刚开进阵地的“一五五”榴弹炮昂首傲立,直指东方,粗大的炮管在阳光下闪动乌黑的光泽。新三十八师三个步兵团全部渡过塔奈河,前出到新背洋以东,对日军重兵防卫的达罗盆地取攻击姿态,并将新背洋河谷牢牢置于大军的屏护之下。
史迪威对视察结果感到满意。
“孙将军,你的部下表现很好,我要下令嘉奖他们。”史迪威顿了顿,又说:“你得看住那些日本人,要是他们敢伸出头来,就把他们打回去。你必须保护好你身后这块平地,就像保护你的心脏。你会看到,过不了几天,这里将出现奇迹。新背洋将成为东南亚盟军在缅甸登陆的第一个滩头阵地。”
孙立人看见总指挥那双蓝眼睛闪闪发亮。
送走史迪威,一个参谋军官跑上前请示怎样处理俘虏。被俘获的日本人有八九名,都是在战斗中打散了抓住的,有的还负了伤。孙立人厌恶地皱皱眉头,不假思索地命令:“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枪毙。今后都照这样办。”
命令被迅速执行。第十八师团曾在中国战场犯下累累罪行,官兵手上或多或少都沾有中国人的鲜血。因此后来各部队干脆连审问也取消了,凡是抓到日本人,一律就地枪毙,或者按照中国刑罚砍头。枪杀俘虏固然不大人道,但是毕竟大快人心,以牙还牙,壮哉中国人。从此,新三十八师杀戒大开,至战争结束,几乎没有日本俘虏活着逃过这支复仇之师的惩罚。
一周之后,筑路大军浩浩荡荡开进新背洋。又过了一周,史迪威预言的奇迹果然出现了:一座大型机场从天而降,新背洋河谷转眼变成一座喧嚣的空军基地。笔直的飞机跑道横贯南北,无数油库、仓库、飞机库、营房和高射炮阵地密密麻麻布满机场四周,坦克、重炮和数不清的车队也轰隆隆地开进新背洋。
盟军牢牢控制了这个滩头阵地。一场决定缅甸和南亚大陆的命运的中缅印大决战将从这里拉开帷幕。
3
帝国缅甸派遣军第十五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俯瞰着桌上一幅巨大的军用地图。
从外表上看,这位来自日本北九州的强壮的挖煤汉子与其说像个威武的将军,不如说更像一名粗野的摔跤选手。他有四十岁上下,短腿,泛着青光的大脑袋上尖下圆,好像一颗大号猎枪子弹。隆起的肌肉从绷紧的衬衣下面透出一股硬梆梆凶狠好斗的性格力量来。
牟田口出生于福冈县一个三代矿工家庭,依靠自己的顽强努力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三年后带着校方的全优评语走出校门,在朝鲜派遣军里当上一名见习军曹。一九二八年“济南事变”使他头次得到提升的机会,他因杀人有功当上一名侵略军小队长。而后接连发生的战争使他的军阶连连得到擢升。到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他已经是一名陆军大佐,指挥整整一个陆军联队了。
由于牟田口大佐指挥的联队最先在卢沟桥挑起事端并向中国守军发动突然进攻,这一历史事件使牟田口的名字永远被载入史册并被牢牢钉在历史耻辱柱上。接着他又指挥联队南征北战,参加了攻占北平“八一三”淞沪会战,杭州湾登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战役。仅仅两年,他就被破格晋升为第十八师团中将师团长,实现了从小立下的做一名将军的志向。
太平洋战争开始后,他的师团先后在新加坡和缅甸大败中英联军。战争使他顺利登上帝国第十五军司令官的宝座,赢得日本军人少有的荣誉和地位。如果说牟田口的成功有什么秘诀可言的话,除了机遇等原因外,还有一个偶然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他至今仍保持独身。据说他只对武器和打仗感兴趣。
缅甸战役之后,牟田口就时常以这样的姿势俯瞰地图,久久凝视,一动不动。现在,他的思维之箭又铮然射向地图中心那片郁郁葱葱的恒河大平原。
对日本帝国来说,夺取富饶的印度的确是个令人心荡神驰的伟大目标。印度地域广大,幅员辽阔,那里有日本帝国生存所仰赖的一切战略资源:石油、铁、锰、橡胶、木材,还有征召不尽的黑皮肤雇佣军。更重要的是,印度是未来“大东亚共荣圈”上的最后一站,只有把太阳旗升起在加尔各答、孟买和新德里的上空,才能宣布日本好几代政治家梦寐以求的宏伟大业得以实现。
如果历史注定要选择一位日本英雄来实现它的伟大抱负,那么,这位英雄只能是他,未来的牟田口元帅。
现在,他只需要耐心等待机会。机会将把他的勃勃雄心变成现实。
一个参谋军官悄悄伫立在门口。他不敢贸然惊动将军,直到将军转过身来,他才小心翼翼跨进门,脚跟一碰,递上一份电报。
第十八师团田中新一师团长报告利多方向敌军动向。本月头一周,经过整训的中国驻印军越过边境,与一一四联队发生激战。另据空中侦察报告,筑路兵团已经将公路筑到利多,大批机械器材正在源源抵达,似有继续向缅甸境内推进的模样。
司令官的眼睛急速在那个叫利多的狭长地带扫视。它在推敲盟军的战略意图,寻找盟军的薄弱部位。
如果中国军选择从利多展开大规模反攻和筑路,可以肯定他们找到了一块理想的跳板,因为利多是印度伸向缅甸的一个突出部。但是,盟军的弱点也因此暴露无遗。因为在那块狭长地带的侧翼纵深,至少需要配备三至五个师的强大部队进行屏护。
蓝色代表中国军,黄色代表英印军。在蓝黄两色的结合部上,明显存在着一条裂缝。
一瞬间,日本将军的呼吸急促起来,两只拳头下意识地攥紧了。他的眼睛里渐渐射出凌厉的光芒,然后威胁地挥动拳头,朝着两个板块之间的缝隙狠狠砸下去。
机会终于到来了。
日本。横须贺军港。
一九四三年六月,日本海军大将遇难的消息传到日本,举国悲痛。日本天皇为鼓舞海军士气,秘密前往停泊在军港的巨型战列舰“武藏号”巡幸。
“武藏号”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之一,七万吨级,舰上装备有十八英寸大口径火炮,航速每小时二十二海里。山本大将的骨灰就是由该舰护送回国的。
史载:“上午十一时,日本天皇身着黄呢大元帅军服,在首相东条英机、海军大臣岛田陪同下登上军舰舷梯,检阅官兵队伍,巡幸战舰。”(昭和天皇史)
这天裕仁兴致颇高,病恹恹的黄脸上多了几丝血色。他亲自登上炮位,使出吃奶的力气将大炮操纵得浑身乱颤。忠臣都拍手。巡幸毕,又观看战斗演习。天皇热爱军舰,更热爱战争,因此特别下达敕谕云:“帝国兴亡,系于海军。切望全体将士奋勇杀敌,务必取胜。”
全体官兵热泪盈眶,山呼万岁。
此后一段时间,天皇多次秘密巡幸海陆空三军,到处敕谕官兵打败美国,完成“大东亚共荣圈的”的神圣使命。天皇每到一处,都极大地鼓舞了日本官兵的斗志,激起他们效忠天皇和献身战争的狂热情绪。可是,仅仅过了四个月,天皇亲自巡幸过的“武藏号”就在菲律宾莱特湾海战中被美国飞机击沉,葬身海底,同时被击沉的还有日本联合舰队的其他三十四艘军舰。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天皇在东京御所(皇宫)大本营召开作战会议,讨论“乌”号作战。
“自中途岛之役,敌人已据明显海空优势,南方战线压力增大。”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大将专程从西贡飞回东京出席会议,力陈防御主张。“依臣之见,南方战线适当收缩,以中国战场为内线,以菲律宾、新加坡和缅甸为外围支点,稳固防守,伺机与敌人主力决战。倘若急于求成,恐遗患无穷。”
寺内公爵的主张得到以小矶国昭大将为首的稳健派军人的支持。
东条首相则支持“乌”号作战。
“陛下,由于敌人反攻,业已影响国内士气,动摇军心。”东条完全洞悉天皇心理。天皇是这样一个封建君主:他高高在上,唯我独尊;野心勃勃,才能低下。他生就一副颐使气指和独断专行的坏脾气,但是关键时候往往又张皇失措六神无主。“唯目下集中在东印度阿萨密的中国驻印军,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劲敌,对中国战场及缅甸防务均构成严重威胁。我以为日后支那形势如有不测,其祸患皆起于此。”
天皇受了刺激,果然神色不安。
“缅甸是中国后门,史迪威在东印度训练十万大军,装备坦克、飞机和大炮,还有一支强大的筑路兵团随后推进。显而易见,美国人决心要在中国后门打开一条通道,促使重庆政府坚持与帝国对抗。更危险的是:将来敌人势必经过这条通道进攻日本本土,那时候就好比人体内的毒瘤未能及时割除,最终危及性命一样。”
“首相恐怕言过其实吧?”小矶大将大声质问。
“小矶君难道真的看不出敌人的阴谋吗?”东条冷笑着反驳。“与其等待敌人进攻,不如先发制人,把东印度这块跳板牢牢掌握在我们手里。‘乌’号作战关系帝国前途,势在必行!”
“如果作战失败,谁人承担责任?”小矶咄咄逼人地追问。
“东条英机承担全部后果!”东条毫不退缩,凛然回答。
二十二日,天皇批准进攻印度。七个月后,东条英机果然为进攻惨败引咎辞职。小矶国昭继任。
4
缅北达罗。
达罗镇位于达罗平原中部,背倚胡康河谷下门户孟缓城,与新背洋隔达克山脉相望。达罗平原地势开阔,四周有许多起伏的丘陵,是天然理想的防御阵地。日军第十八师团司令部原先驻在密支那,现在已经前移到达罗镇。由于达罗是拱卫孟缓城的屏障,因此敌我双方势在必争。达罗一失,孟缓便无险可据,盟军长驱直入,便可以直接威胁另一座被称为“胡康河谷上门户的”孟拱城。孟拱城距密支那仅六十公里,孟拱不守,密支那便岌岌可危,势必还将波及八莫、腊戌、曼德勒以及全缅甸
战争的多米诺骨牌一旦倒下,谁也没法阻止它的连锁反应。中缅印大决战的第一块骨牌就摆在达罗。
公元一九四四年元月三日,过完新年的中国驻印军两个师分左右两路向达罗平原挺进,另一支从国内空运到兰姆伽的新三十师也提前结束整训,前出到新背洋担任支援。日军第十八师团摆出三个步兵和炮兵联队严阵以待,双方兵力基本相等。
九日,战斗打响,双方炮兵均以猛烈炮火轰击对方。步兵短兵相接,互有伤亡,战斗相持不下。
史迪威亲自乘坐双座炮兵观测飞机从空中观察了日军阵地。他发现日军把主力投入东西两侧,而后方纵深相当空虚,这说明田中新一随时准备投入进攻。由于受地形限制,中国军队的正面进攻一旦受挫,日军就可能乘机发动大规模反击。
要打垮敌人,就一定要有一支坚强的突击力量撕开敌人防线,并向纵深突破,直捣达罗。
日军师团指挥部。田中师团长俯在一架炮兵观测镜上观察敌情。
田中新一,陆军中将,原任大本营参谋本部作战部长。因与原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意见分歧,被借故调往缅甸作战。尽管他对东条内阁的独断专行和冒险战略有相当看法,但是作为军人,他还是毫无保留地服从命令,并随时准备为天皇和帝国利益效忠捐躯。后来他因缅北的失利被军事法庭追究罪责,判处死刑。
一连三天,观测镜里的盟军阵地都出奇安静,丝毫也没有重新发动进攻的迹象。这一反常现象使师团长大大感到不安。
侦察分队报告,盟军工兵正在达罗以北山区日夜开辟公路,并沿途加固桥梁。
使团长头脑里立刻钻出一连串问号来。加固桥梁意味着什么呢?或者说,出于什么目的要加固桥梁呢?指挥部笼罩着一片不祥的沉寂。
参谋长濑尾少将轻轻吐出两个字:
“坦——克!”
“将军,我们打过勃固之战。“一个年轻的联队长提醒道。一九四二年三月,日军在仰光附近的勃固曾大败英军第十七装甲师,此役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参谋长摇摇头。
“你是说诺门坎?”师团长问。
空气凝固了。
诺门坎,一个恶魔般的名字。它好像烙印一般给日本皇军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惨痛记忆。
一九三九年五月,野心勃勃的关东军借口苏蒙红军侵犯“满洲国”边界,以三个精锐师团近十万人越过哈拉哈河,向外蒙古大举进攻。日军还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偷袭了苏联境内的塔穆斯克军用机场,摧毁苏联飞机数十架。天皇为此下达敕谕称:日军战略目标是“试探苏联反应,如可能就占领蒙古”(昭和天皇史)
苏联派出当时任远东第一集团军司令的著名坦克兵专家朱可夫将军指挥这场边境战争。朱可夫把日军放进辽阔的诺门坎大戈壁,然后集中了四个坦克旅,三百架飞机和二百五十门大炮突然对敌人进行毁灭性打击。不可一世的日本官兵从未遇见过这样强大的敌手:天上机群呼啸,炸弹如雨点般倾泻下来;地上大炮怒吼,战场上硝烟弥漫。炮击之后,一幅更加让日本人惊恐万状的雄壮场面出现了——
在无遮无拦的戈壁深处,在荒凉的河滩和沙丘的远方,飞扬的尘土好像漫天的乌云,气势汹汹席卷大地。数百辆苏联坦克摆出决战姿态,好像一条十公里宽的钢铁洪流,轰隆隆地扑向日军阵地,坦克履带横冲直闯,八五毫米坦克炮和七点六二毫米机枪把日军阵地打成一片火海。尽管日本士兵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是无济于事,苏联坦克毫不留情地碾碎了日本士兵的精神和肉体,把日本帝国狂妄北进的野心埋葬在风沙茫茫一望无际的蒙古大戈壁上。
战斗只进行了一周。
五万名日本士兵为这场战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苏军总共伤亡不到三千人。诺门坎边界战争的直接后果是平沼内阁总辞职,日本天皇被迫在苏日停战协定上签字,并从此记取教训,不敢轻举妄动。
历史总是无情地教训那些头脑发昏的战争狂人。天皇虽然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但是用白骨填平战争沟壑的却全是那些来自普通老百姓的日本士兵。
我前面说过,我的不安分的父亲到了印度后曾经有个雄心勃勃的愿望,就是当一名坦克手,驾驶这种金属制造的庞然大物向敌人冲锋。然而宏愿未遂,他只当上了一名炊事兵,天天驾驶一辆cmc大卡车东奔西跑,为前线输送给养。由于他天生具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性格优点,因此一到空余闲暇就同坦克兵打得火热,于是也就跃跃欲试地摆弄过几回坦克,并从理论上弄清了坦克的构造原理以及关于坦克战的许多战术知识。
后来他同坦克的这种不解之缘果然使他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创造了一个终身难忘的奇迹。我认为这是运气,他说是缘分。
神气活现的中国坦克兵驾驶的庞然大物全都是来自美国工厂的最新式产品。中国兵管圆炮塔长炮筒的大家伙m4谢尔曼(shermen)式叫“大老爷”因为“大老爷”战斗全重达三十五吨,像一座小山丘,且配七五毫米大炮一门,重机枪三挺。由于这种坦克火力强大,搭乘安全,中国步兵都愿意同它配合或跟在它后面进攻。扁炮塔短炮管的轻型坦克叫m24霞飞(chaffie)式,昵称“小乖乖”战斗全重只有十五吨,乘员二人。这种坦克的优点是机动灵活,时速高达六十公里,配备四0毫米机关炮一门,机枪二挺。由于“小乖乖”隐蔽性强,机动性能好,常用于单独执行任务和发起突然攻击。
一月二十八日晨,浓雾刚刚散去,从新背洋起飞的大机群就开始对日军达罗阵地实施猛烈轰炸。
八时左右,坦克纵队出现了。
由二百七十辆坦克和九十辆装甲车组成的强大的机械化纵队沿着达罗河谷快速推进,发动机的咆哮好像经久不息的雷声在空旷的河谷中震荡。很快,钢铁洪流的前锋就好象一把尖刀插进敌人阵地,撕裂敌人防线,然后掩护步兵反复砍杀,并不失时机向敌人纵深突进。
这是中国抗战史上第一场由中国人操纵的向日本人进攻的机械化战争。数以百计的坦克和装甲车猛烈地扫荡敌人的阵地和步兵,驱逐他们,追赶和碾压他们,把他们打得丧魂落魄。中国步兵紧跟在坦克后面,利用钢铁屏障的掩护,消灭敌人死角,占领敌人攻势和阵地。
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现代化战争,现代化优势在中国人一边。一位笔名叫宁远的中央通讯社随军记者亲身经历了这场大战,在他的缅北战地散记一文中兴奋地写道:
“敌人开炮了,炮弹落在附近,溅起一阵阵烟雾和碎石块。双方步兵也在射击,机枪子弹打在坦克钢板上,发出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好像夏天的疾风骤雨猛力敲打在铁皮屋顶上一样。
“窥视孔里出现了我军阵亡士兵的遗体。他们都是几天前战斗中牺牲的。他们僵卧在尘土里,头上的绿色钢盔无力地耷拉着,猛一看仿佛还活着,还在匍匐前进。
“我们坦克也开始还击。炮手每开一炮,坦克就剧烈颠簸,并且发出可怕的金属震响。很快,座舱里就充满呛人的烟雾,我嗓子眼火辣辣的,不由得大咳起来。突然,一发炮弹险些击中我们的坦克,火光一闪,窥视孔里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一股更加辛辣的硝烟钻进坦克里,呛得我险些窒息了。幸好坦克很快冲出浓烟和黑暗,窥视孔里出现亮光,我们完好无恙,继续前进。
“过了几分钟,耳机里传出呼叫:‘注意,注意,敌人“肉弹”出动!“肉弹”出动!’
“我们的神经顿时绷得紧紧的,头皮好像通了电流,一阵阵发麻。‘肉弹’是坦克兵们给敌人‘战车敢死队员’取的绰号。敢死队员全都挑选最疯狂的法西斯分子组成,有士兵,也有下级军官,他们赤裸上身,身上捆满手榴弹或者炸药包,神出鬼没,到处伏击盟军坦克,跟坦克同归于尽。关于‘肉弹’的可怕传闻,最早始于上次缅甸战役的勃固,当时英印军的装甲师根本想不到日本人会这样疯狂,将自己的肉体当成活动炸弹,结果被炸毁大部分坦克装甲车。听说我们的坦克兵事前研究了对付敌人‘肉弹’战术的办法。
“耳机里再次传来指挥员呼叫:‘各车注意,放慢车速,机枪交叉掩护。步兵跟上’
“果然,我看见左前方四五十米远的山坡上有人影在晃动,那是一群敌人。我们的机枪猛烈扫射起来,人影随即消失。但是没等我回过神来,突然从坦克右边的河沟里迅速钻出一个人来,是个日本兵,手里握着一只竹竿,竹竿顶端缚着一只大大的炸药包。日本人面色狰狞,脸扭歪了,幸好没等他靠近坦克,步兵的冲锋枪及时打断了他的双腿。我看见他在地上扭成一团,痛苦地挣扎着。‘碾死他!’驾驶员说。‘不行!他有炸药包。’车长话音未落,那个伤兵拉响炸药包自尽,巨大的爆炸将坦克震得直晃。
“‘好险哪!’我叫出声来。
“此后,接连出现的险情更叫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敌人不知从哪里扔来许多手榴弹,有的砸在车身,有的砸在舱盖上爆炸,坦克里充满金属响亮的撞击之声。幸好这种谢尔曼式坦克装甲较厚,一般手榴弹对它不起作用。有次我从窥视孔里看见两个穿衬衣的日本‘肉弹’正从侧面悄悄接近一辆‘小乖乖’,那辆坦克的编号是‘72’。没等我们的机枪掉转枪口,敌人就闪电般扑上去。随着两声巨响,‘小乖乖’瘫痪了,烈焰冲天,那种景象真叫人揪心。直到许久以后,我的脑子里都清清楚楚保留着这个印象:一辆燃烧的坦克,和坦克炮塔上那个大大的白色编号‘72’。
“后来,我们的步兵终于冲上来了,敌人开始败退。我看见许多中国士兵猫着腰,边冲锋边射击,有的还回过头来亲热地向坦克招手。很快,我们又接到命令,坦克向达罗纵深开进
“这一天,我们把战线向前推进了十英里,敌人的防线完全被打垮了,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损失了三十多辆坦克”
达罗之战持续了一昼夜。第二天天色微明,一队坦克冒着敌人炮火快速冲进了达罗镇,钢铁履带反复碾压了设在小镇上的第十八师团司令部,将日军师团参谋长濑尾少将及数十名军官碾成了肉泥。田中新一将军及时撤离了该镇,逃脱了性命,但是师团关防大印却落在中国士兵手中,因此达罗之战就成为第十八师团战史上的奇耻大辱。
第三天下午,史迪威将军乘装甲车视察了战场。他看到沿途被摧毁的日军工事、暗堡、炮兵阵地以及被夷为平地的日军司令部,对中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和坦克兵的出色成绩深表满意。
达罗一役,日军第十八师团遭受重创,被迫撤退到孟缓。
二月,驻印军在孟缓河谷再次重创日军,迫使田中师团长放弃孟缓,后撤到孟拱。中国军队采取迂回穿插和正面强攻相结合的战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筑路兵团紧随其后,及时把公路修到大军占领的地方。
三月,中国大军终于走出低谷,走出以死亡闻名的缅北胡康河谷,把公路推进了大约两百英里,兵临孟拱城下。
至此,中缅印大战第一阶段战役历时五个月,终于以日军失败告一段落。第十八师团伤亡近万人,失踪八百人。中国驻印军伤亡近七千人。
5
就在缅北盟军大举反攻,并迫使日军第十八师团节节败退的时候,雄心勃勃的牟田口司令官却指挥七个师团的日本大军越过明京山脉,向东印度境内的重镇英帕尔和科西马发起突然进攻。
这就是决定印度命运的“乌”号作战。
英帕尔,曼尼普尔邦首府,交通枢纽。它连接着吉大港通往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是东印度的主要边境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科希马为那加兰邦首府,位置在英帕尔以北五十英里,人口约一万,是一座海拔五千英尺的高原小城。
由于史迪威在东印度的阿萨姆邦建立了空运和反攻基地,而阿萨姆邦好像一座楔入缅甸北部的狭长半岛,因此要打败史迪威,最高明的战术莫如切断他的后路,摧毁他的基地,然后把他赶下胡康河谷予以歼灭。
英帕尔和科希马就是屏护阿萨姆半岛的两道后门。
牟田口将军的目光和胸怀当然远远不止扫荡这座小小的半岛。他期待打败史迪威,控制东印度,然后让他的二十万大军好像下山的猛虎一般直扑绿色的恒河大平原,占领孟买,占领新德里,还有加尔各答、锡金和阿富汗。那时候,他将带着天皇赐予的巨大荣誉走进加尔各答,走进蒙巴顿将军的总督府,从此统治这片十倍于日本领土的热带殖民地。
帝国军人永远不会满足,他们渴望把太阳旗插遍全世界。
进攻印度的日期定在一九四四年三月八日凌晨五时。
清晨,缅北群山浓雾弥漫,一架双引擎飞机“钦迪特一号”正在被雾海笼罩的山谷上空久久盘旋。
温盖特准将镇定自若地坐在机舱里抽雪茄烟。准将是英国勋爵“钦迪特旅”旅长。他是个嘴角蓄着金色胡髭的威严的小个子军人,多枚皇室勋章获得者,英伦三岛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准将擅长游击战,他创造的远距离渗透战术在欧洲战场被广泛应用,因此他的事迹被涂上一层罗宾汉式的传奇色彩到处流传。
“钦迪特(chindits)”原指缅甸佛寺门前凶神恶煞的飞龙,后来专指那些胆大包天神出鬼没的绿林强盗。“钦迪特”旅就是这样一支专门深入敌后进行破坏袭击的特种部队。勋爵本人亲自倡导和实践“钦迪特”战术,而实践这种战术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胆略和牺牲精神。
三月二十四日,他的五千名“钦迪特”士兵全都秘密集结在飞机下方的山谷里,并在山谷里修建了一条简易飞机跑道。“钦迪特”士兵个个都是受过特种训练的突击队员,装备精良,他们将从这里闪电般出击敌人后方,摧毁杰沙铁路枢纽,炸毁敌人仓库、桥梁,袭击运输队和指挥机关,给敌人背后插上致命的一刀。
六时,地面传来呼叫,降落地点已到。但是由于浓雾遮挡了驾驶员视线,飞机无法降落。飞行员请示返航,将军不许。天色微熹,四周群山那渐渐明亮,地面燃起熊熊烈火指示目标,飞机还是无法着陆。
七时十五分,大雾渐渐稀薄,能见度好转,但是飞机燃油快要耗尽。准将镇定地系上安全带,命令迫降。
半分钟后,飞机滑进大雾,窗外一片混沌。驾驶员绝望地握紧操纵杆听凭运气而不是大脑来决定飞机的命运。“钦迪特一号”像一艘开足马力的潜艇那样迅速沉入温暖湿润的雾海深处。
仅仅几秒钟后,上帝抛弃了这架飞机。
一棵大树迎面切断了飞机翅膀,使本来有可能对准跑道的飞机迅速倾斜,紧接着又失去平衡,好像一只打旋的陀螺撞在一块隆起的黑色崖石上。
山谷里的人们先是听见一声剧烈的爆炸,然后又看见一只耀眼的火球从山谷底部升起来,把死气沉沉的森林照得通红。
温盖特勋爵的死讯使英伦三岛陷入悲痛之中。内阁首相温斯吞丘吉尔在日机中哀悼这位性情古怪的军事天才,他写道:“在飞机里,一团明亮的火焰从此熄灭了”
“钦迪特”旅群龙无首,被迫撤回印度,从此迄无建树。
温盖特的坠毁使牟田口司令官大大松了一口气。他只从后方及时抽调了一个师团扫荡“钦迪特”旅,其余师团仍然坚定不移地向英帕尔和科希马大举进攻。
日本大军迅雷不及掩耳的进攻使英印军措手不及。一周之内,英印军三个师被打败。日军包围了英帕尔和科希马,切断他们同外界的联系,并对城内守军发动猛攻。
英帕尔战役初期的胜利使得日本国内一片欢欣鼓舞。东京电台和报纸大肆渲染了这一胜利,并预言日本将征服整个印度。一时间“万岁”之声再次响彻日本上空。
牟田口将军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大大刺激了坐镇仰光的河边总司令。妒火中烧的总司令决心不让他的下级过分得意忘形,并终身记取教训。科希马以西三十英里有个叫迪马普尔的铁路货车场,那里是通往中美盟军基地的中转站,货场上堆满军用物资。根据事先得到的情报,该站只有一连士兵防守。牟田口将军看准这是给盟军致命一击的绝好机会,就派出一个师团绕过科... -->>
1
公元一九四三年十月,缅甸北部山区的雨季在一片隐伏不祥的杀机中匆匆结束了。
当时世界战场的形势是:盟军在南太平洋上成功地遏止了日军的攻势,双方处于对峙。在欧洲,盟军实施西西里岛登陆,两月后,意大利政府宣布投降。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苏军从此转入战略反攻。
战争的天平逐渐倾向同盟国一方。
十月,在兰姆伽整训完毕的中国驻印军两个师乘着夜幕掩护,悄悄开出印度,沿着塔奈河谷向日军占领下的缅甸北部推进。中国士兵全副美式装备,头戴钢盔,脚蹬皮靴,身穿咔叽斜纹布军服,七九步枪全都换成了汤姆式冲锋枪。这是一支装备精良面貌一新的大军。它们的番号是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部队官兵在美国教官的严格训练下,重新学习未来丛林战的一切要领,并成百次地进行演练。在队伍中间,还夹杂着许多美国军人高大强壮的身影。
如果说在以往的中日战争史上,中国军队的失败主要归咎于装备落后和官兵素质低下的话,那么现在从理论上讲,驻印军已经具备了能够从陆地上打败任何强敌的精神和物质条件。
然而战争毕竟是战争,战争比一切理论问题更加复杂,更加变化莫测。
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利多镇出发,沿塔奈河谷向西,不出一两天就进入绵延数百里的野人山脉和荒无人烟的胡康河谷。这条路线恰好是一年前雨季中国远征军兵败缅甸的撤退之路。
在河谷两旁的树林里,山坡上,还有水洼和沟壑里,到处都能看见一具具遇难者的骸骨。这些不幸的死者经过漫长的雨季,早被毒虫猛兽镂空食尽,变成一堆堆支离破碎的白骨,令人惨不忍睹。白日,蚂蚁在水坑里翻涌,乌鸦在头顶盘旋;入夜,山坡树丛到处闪动着饿狼鬼火幽幽的绿眼睛。这一切阴风惨惨的景象无疑都将唤醒中国官兵对那场大失败的惨痛记忆,从而给他们精神上投下一片浓重的阴影。
战争是这样一种对抗:不仅比较物质,更比较意志和精神,胜负则取决于两者之和。尽管中国官兵提高了作战技能,装备了比日本人更先进更强大的作战武器,但是他们缺少信心,缺少胜利的鼓舞。失败是一片乌云,乌云牢牢笼罩在他们头顶上,使他们久久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下走出来。因此,在他们创造一项打败日军的战争奇迹之前,凶恶的日本人对于重振旗鼓的中国军队来说,始终意味着一场恶梦和一个不可战胜的神话。
山谷里,大军沉默行进。骡马嘶鸣,枪刺林立;山林无语,战云逼近。战争将以严厉无情的法则检验每一个军人,并决定他们的命运和未来。
朗克普边境。
师部宿营地,孙立人伫立帐外,仰望星空,黑黝黝的群山和神秘的暗夜使他对于即将打响的缅甸之战感到忧心忡忡。
孙立人对自己同样信心不足。
在西点军校,教官常常引用克劳塞维茨的一句名言:“常胜之军,须先战胜自己;常败之军,须先打败敌人。”换句话说,中国士兵倘不能重新获得信心,便永无胜利可言。
按照总指挥部作战意图,他率领新三十八师在前,廖耀湘新二十二师随后跟进。预计他将在新背洋、达罗与日军主力打一场关键性的恶仗。他的任务是只许打胜,不许失败,否则,在他们身后还有一支八万人的筑路大军将失去屏护,而盟军代号为“人猿泰山”的庞大战略计划也将因此夭折。
根据情报,塔奈河谷当面之敌为日军赫赫有名的“九州兵团”精锐第十八师团。它的前身为著名的“米久留师团”师团官兵全部由北九州矿工组成,作战凶猛,纪律严明。这支部队在中国战场曾创造过赫赫“战绩”其中最著名的“卢沟桥事变”就是由该师团发动的。该师团还参加了上海淞沪会战、杭州湾登陆、南京大屠杀、武汉会战、广州战役等,多次获得日本天皇奖赏。在一九四二年新加坡战役中,该师团以三万兵力俘获八万英军,震动英伦三岛。连丘吉尔首相也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面对这样的强敌,难怪一向自信的孙立人也心有余悸。
远处亮起两道雪亮的车灯。一阵汽车马达由远而近,戛然刹住。“哈罗,孙将军。”车门开处,史迪威敏捷地跳下车来。
史迪威还是中国官兵熟悉的那番模样:作战服、卡宾枪,不佩戴任何军衔标志,亲自驾驶一辆敞篷吉普到处颠簸。唯一的变化是,那顶老式战斗帽换成了钢盔。史迪威从不带卫兵,喜欢自己开车,独往独来,这种癖好给日本人造成了可乘之机。他们后来多次试图伏击这位美国总司令,只是由于运气不佳阴差阳错才没有得逞。这次史迪威还带来了孙立人熟悉的另一位美国将军,参谋长托马斯赫恩少将。
孙立人微微感到局促不安。
同美国将军相比,他的装束服饰未免显得过分华丽,黄呢将军制服,高腰马靴,少将银星闪闪发亮。中国军官更看重在部下面前保持身份和尊严,孙立人也不例外。好在史迪威不介意这些。他亲热地拍拍孙立人肩头,招呼他进帐篷去。
“孙,我给你带来了一件礼物,但是你得替我保密。”史迪威点燃烟斗,朝参谋长愉快地眨眨眼睛,操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说。
后者从公事包里取出一份文件,递给孙立人。
这是一份由史迪威签名同时呈报华盛顿和重庆政府的报告副本。报告请求立即从中国空运三至五个师到印度,将中国驻印军扩编为两个军,以确保“人猿泰山”战略计划的实行。报告提及一个敏感的条件,即军长人选必须由史迪威总指挥提名。
孙立人先是惊愕一瞬,然后马上意识到美国人把机密透露给自己的意图。在驻印军乃至国内,孙立人虽然以亲美派著称,但他毕竟是中国军人。中国军人就不得不受制于中国的国情,受制于中国的政治和党派之争,因此他不得不对许多事情有所顾忌。
“老头子会同意吗?”他飞快地权衡一下利弊,试探地问。
赫恩少将会意一笑。他那双锐利的目光透过眼镜片完全洞悉这个中国师长的内心活动。中国人谁不惧怕老头子呢?
“你放心,孙。”他宽宏大量地拍拍孙立人,胸有成竹地说“你们委员长不是也离不开我们美国的飞机大炮吗?那个罗卓英,我们不要他,他不就是得滚蛋吗?我希望你明白我的意思。”
孙立人低头不语。
史迪威吐一口浓烟,爽朗地笑起来。“孙将军,我一直认为你是一名优秀的指挥官。我们已经合作过多次,但是这次我需要得到你的完全配合。你必须绝对服从我,不得违抗命令,贻误战机,你将得到的报酬是取得我的中将军长的提名。”
不言而喻,这是一种道地美国式的交换,也是一种英国式的赌博。史迪威不信任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军官,罗卓英就是一例。罗就任驻印军副总指挥不到三个月就被不光彩地撵走了。但是史迪威破例赏识孙立人,这不仅因为孙立人毕业于西点军校和智勇超群,还因为孙立人对美国有一种超出血缘之外的亲近感。大战迫在眉睫,史迪威之所以做出如此非常之举,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取得中国指挥官对他的绝对服从,从而避免上次远征军四分五裂的悲剧。
“士为知己者死。”孙立人脑子里突然冒出这句古训。如果说郁郁不得志一直使孙立人心灰意冷的话,那么一旦机遇就在眼前,他怎么能不为之砰然心动呢?在国内,他受到众多嫡系排挤;在印度,廖耀湘又是他的主要竞争对手。廖是杜聿明的亲信,黄埔嫡系,他的师部有热线电台同重庆联系。要是在国内,他能指望超过廖耀湘得到中将军长提名么?
在中国,从政要有靠山,有势力,有大人物做后台;在军队亦如此。现在,美国人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连老头子也得让史迪威三分,他为什么不抓住时机押上它一宝呢?
如果说人生原本是场赌博,一场意义特殊的赌博,官场何尝不是如此呢?
“yourmajesty(阁下),”孙立人站起来,毕恭毕敬地回答“iamverygratefultoyourforyourtrust。(我非常感谢您的信任。)iswearimustdoaccordingtowhatyousaid。(我发誓我一定找您的话去做。)”
“很好,孙将军,我需要你。我相信我们能比以前合作得更有成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里还有什么麻烦需要我替你解决吗?”史迪威也站起来说,他显然对谈话结果感到满意。
孙立人张张嘴,转念一想,欲言又止。他不想给这位美国大叔留下过于贪婪的印象。但是这瞬间的表情还是被史迪威注意到了。
“oh,”美国大叔高声叫起来“你这个贪心鬼!你又要提‘155’的事吧?不过,托马斯,你看怎么样?ok,说定了,给你一个营。我想你们那些中国记者又该在报纸上攻击我冷落了那位法国朋友。”
“法国朋友”是美国人对廖耀湘的戏称。廖毕业于黄埔第六期,后留学法国陆军军事学院,能讲一口漂亮法语。在驻印军中,孙师长得到的装备常常比廖师长又多又好,因此不少中国随军记者对此愤愤不平,抱怨美国人厚孙薄廖。“155”是美国制造的最新式榴弹炮,配属总指挥部,中国指挥官都对这种威力强大的远射程大炮馋涎欲滴。现在史迪威把它慷慨地给了孙立人,这其中不仅含有奖励的意味,更可以视作一种新的友谊和合作关系的开端。
“孙将军,我要你牢牢记住,你的任务是必须打垮敌人。我随时都跟在你的身后。请不要忘记,你身后还有一支八万人的筑路大军,他们需要得到你的坚强屏护。”史迪威语重心长,再三叮嘱。
孙立人啪地敬了一个军礼。他以立正姿势,目送吉普车远去。两盏闪烁的汽车尾灯很快转过弯,消失在漆黑的峡谷深处不见了。坑坑洼洼的山间公路上,有一支部队正在夜行军,黑暗中不时传来骡马嘶鸣和枪支钢盔碰撞的金属响声。
孙立人沉浸在一种前所未有的亢奋和轻松的精神状态中。他深深吸进一口清冷潮湿的空气,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夜空。星光闪烁,山影朦胧,暗夜虽然深邃,却少了些阴霾,多了些光亮与希望。不管怎么说,他已经投下赌注,成败得失,在此一举。
“副官!”他看看夜光表,已经凌晨一点。“马上叫醒副师长参谋长,还有机要处长,带上作战地图上指挥部见我。”
早在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的当年十月,史迪威就制订了一个收复缅甸的战略计划,军方给这项计划取名代号为“人猿泰山”“人猿泰山”原是一部三十年代风靡美国的传奇电影,讲述一个被黑猩猩抢走的小男孩如何在原始森林里长大,并成为一个英雄的故事。这个代号意味着未来在缅甸进行的将是异常艰苦而漫长的原始丛林战争。
“人猿泰山”包括两个规模宏大的战略设想:
一、x军(驻印军)以收复缅甸北部为目的,与y军(中国远征军)收复怒江西岸的战争同时进行。最终全面收复缅甸。
二、随着x军推进,届时将有一支庞大的筑路兵团将一条柏油公路从印度的利多(ledo)一直修到缅甸的密支那,最后接上中国境内的滇缅公路。该公路全长七百英里,途径许多高山大壑和原始森林。同时还将铺设一条大口径输油管道从印度加尔各答直到中国昆明,预计总长度为两千英里。
“人猿泰山”计划的实现将打破日本对中国的全面封锁,把中国大后方同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紧紧连接在一起。制定这个计划的着眼点出于对战争还将持续五年以上这一基本战略估计。
罗斯福总统亲自批准了这个计划。
一九四二年雨季过后,美国陆军工兵部队便陆续从本土抵达印度。这个部队包括两个(后增至五个)机械化工兵团和一个黑人工兵营,另外从兰姆伽调来两个中国工兵团协助。工程开始后,英国当局提供了大约三万名印度民工参加施工。年底,筑路大军分段将公路从印度萨地亚向西缓缓推进,日进度约为四分之三英里。工程总指挥惠尔勒少将,副总指挥阿鲁斯密准将,两位将军都是美国最优秀的公路工程师,他们亲自参加了设计并指挥部队施工。印缅边境亘横着重重叠叠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野人山,山大林密,沟壑纵横,且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筑路大军花了半年时间才把公路修到利多边境。
一九四三年雨季到来了。暴雨和洪水冲毁道路房屋,冲走施工材料和机器。各种热带蚊虫、蚂蟥和丛林疾病也乘隙而入,日益严重地威胁人们的生命。从利多进入缅甸,担任掩护的前哨部队几乎天天都同日军发生战斗,敌人还时常派出敢死队穿过原始丛林,袭击没有武装的筑路队伍,致使人们整天提心吊胆。一种畏难和死亡的气息迅速在人群中蔓延开来。民工大量开小差,生病和装病的士兵迅速增多,上工的人数明显减少。
工程进度几乎陷于停顿。五月至八月,公路总共往前推进了七英里。
打仗和筑路都是艰难的事业,而将打仗和筑路同时进行更是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它将极大地考验人们的意志、信念和献身精神。作为这场战争的总指挥官史迪威决心不屈不挠地把这项工程进行下去。他派人在边境竖起一块巨大的标语牌,牌上刷着一行醒目的油漆大字:
“welcometoburma!”
(欢迎来缅甸!)
thisroadleadstotokyo!
(这条道路通往东京!)”
2
缅甸。新背洋。
新背洋是缅北群山夹峙中一块小小的山谷平坝,呈长条状,距边境约七十公里。清澈的塔奈河好像一道护城壕从平坝边缘缓缓流过。新背洋扼胡康河谷出口,为驻印军入缅必经之地,由日军增派第十八师团第一一四联队驻守。
十月二十日上午十一时,前哨战在新背洋以西无名高地展开。新三十八师搜索连行进途中与日军一个大队猝然遭遇,双方立即抢占有利地形,并同时向对方开火射击。
按照以往的战场经验,日军一个大队(营)的战斗力往往相当于或超过中国军的一个团。河南战役,日军曾创下一个机动大队击溃汤伯恩一个师的惊人纪录。因此战斗一开始,日军并没有把区区一个连中国兵放在眼里。他们还是按照老一套战术,依仗人多,三面包抄,连连向中国军占据的无名高地发动猛攻。
但是这次他们没能如愿以偿。
搜索连是新三十八师的开路先锋,全连兵员三百余人,配备迫击炮十二门,反坦克炮三门,轻重机枪二十五挺。士兵清一色m4汤姆式冲锋枪。战斗一打响,该连即沉着应战,将敌人放入射程内,充分发挥火力优势予以杀伤。当日本士兵端着三八大盖气势汹汹扑上来的时候,冰雹般的迫击炮弹便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暴雨般的机枪子弹始终构成一道道密不透风的火墙,把气焰嚣张的日本人打得晕头转向,好像割禾一样纷纷栽倒在地。轮到中国军反冲锋时,头戴钢盔的中国士兵更是个个争先,勇不可挡。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动武器近战的长处,把密集的子弹泼水般扫向敌人。尽管日本士兵受过严格的射击、刺杀和肉搏训练,且战斗意志极为顽强,但是他们手中的老式步枪毕竟敌不过自动武器的威力,中国人不待靠近就把他们打得血肉飞溅,浑身都是窟窿。
激战持续到中午,日军渐渐不支。
下午,另一连中国士兵及时赶到,两路一齐夹击,日军仓皇败退,丢弃两百多具尸体和许多枪支弹药。
前哨战初战告捷,中国驻印军首次创造对日军以少胜多的奇迹。
十一月一日,新三十八师一一二团先遣营,沿塔奈河谷西岸向新背洋迂回,行至加拉苏高地附近遭到日军伏击,损失一个连。日军以两个步兵大队的优势兵力包围了剩余的中国军,试图一举予以全歼。一一二团第二营紧急赶来增援,日军亦增援一个大队,双方就在加拉苏四周山头展开激烈战斗。
面对强敌的中国军队沉着应战,再次显示出令日本人目瞪口呆的战场优势和良好素质。
战斗开始,处境被动的第一营虽然受了损失,但是剩下的两个连很快就像受了伤的刺猬那样蜷缩身体,占据山头固守待援。第二营赶到,抢占另外两座山头,与一营成犄角之势,稳住了阵脚。
中国军占据山头,居高临下,拥有六0毫米、八二毫米及一0五毫米各种口径迫击炮约六十门,轻重机枪一百一十挺;日军迫击炮不到二十门,掷弹筒五十具,机枪七十余挺。由于日军在火力上明显处于劣势,因此进攻屡屡遭到挫败。
第一天,中国军的迫击炮几乎主宰了战场形势,日军每有行动,必定遭到炮火猛袭。特别是一0五重迫击炮,射程远,杀伤力大,对日军构成重大威胁,有时步兵刚刚隐蔽集结,即被炮火瓦解,部署被打乱。中国军还摧毁日军炮阵地一个,连日军指挥部也挨了两发炮弹,正在指挥作战的副联队长平田一郎大佐被当场炸死。
是夜,日军组织偷袭,中国军防范严密,未能得逞。
狡猾的日本人强攻不成,乃改变战术,以一个步兵大队迂回到中国军阵地后方,断其归路,再以不断佯攻和派出小股袭击,吸引对方打枪打炮。日本人的算计天生是精明的:既然被围困的中国人炮火猛烈,那么弹药消耗必定也大,一俟弹药消耗殆尽,那时候上帝也无法挽救他们束手待毙的命运。
果然,一连数日,日军日夜袭击,组织敢死队进行突击。中国方面还击日见稀疏,炮兵射击已经失去压倒性优势,变得十分零落。
第五天黎明,日本人开始大规模集结部队,第一一四联队长丸山房信大佐亲自指挥战斗。迫击炮进入阵地,掷弹筒瞄准中国军固守的山头,轻重机枪选择好射击位置,准备掩护步兵发起最后攻击。晨雾渐渐消散,太阳从河谷的山头露出脸来。丸山大佐举起望远镜观察中国军阵地。千军万马已经准备就绪,只等一声令下就发起总攻。他决心要替平山副联队长报仇。
就在这时,一队美国飞机隆隆地出现在河谷上空。
对于所有经历过飞机轰炸和扫射的人来说,那种被死亡追逐的恐怖滋味是难以忘怀的。这种体验无论是对苦难的中国人和狂妄的日本人都同样重要。因为没有人能够对抗炸弹的威力,就像对抗死神的降临。所以当美国飞机一出现在头顶上,丸山大佐就感到头皮发麻,一股不祥的气息从嗡嗡震响的空气中迅速传导给他,使他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
部队迅速隐蔽防空,进攻暂时取消。
然而这次美国飞机既未投弹也未扫射,这是威胁性地低空掠过,仿佛警告日本人不得轻举妄动。在战斗机掩护下,一队运输机又隆隆地飞来,于是目瞪口呆的日本官兵很快便看到这样一个精彩场面:双引擎飞机好像一条条笨重的大马哈鱼,沐浴着山间金色的朝霞,在空气的海洋里缓缓游动。它们象产卵一样从机腹里不停地排放出许多花花绿绿的降落伞,降落伞系着沉重的铁箱和麻袋,准确地落在中国人的山头和阵地。毫无疑问,美国飞机的到来不仅及时解救了地面受困的中国官兵,同时更给他们输入必胜的信心和希望。
中国军的还击更加猛烈了。
此后一个月,美国人仿佛为了考验日本人的意志和忍耐力,索性把这种空中补给战术固定下来。运输机每隔两三日就定期飞来空投,有时单机,有时两三架,对地面无线电台有求必应。空投物品从炮弹、子弹、药品、饮水、粮食等军需品发展到大炮、睡袋、香槟、留声机和衬裤,几乎无所不包。有次从飞机上投下一门平射跑,不偏不倚砸在炊事班的汤锅里,致使一连士兵整整两天没能喝上热汤。还有一次美国飞行员同地面开了个小小的玩笑,投下一袋女人裸体照片和刮脸刀,弄得那些天阵地上人人失眠,脸上都有刀片刮破的痕迹。
中国人依仗美国飞机的空投补给不仅巩固了阵地,而且有恃无恐,不把整整一个联队的日本人放在眼里。后来他们干脆让飞机在阵地四周投放大量地雷,然后拉上一道道鹿砦和铁丝网,把阵地筑成一座密不透风的堡垒,致使擅长夜战近战的日本士兵一筹莫展。
同中国军队的这种立体优势正好相反,日本人的后方供应则时时遇上麻烦。美国战斗机好象兀鹰一样四处活动,专门搜寻和袭击敌人的运输车队,轰炸公路桥梁,甚至连运输伤员的担架队也不放过。日本军队的困境很快在战场上表现出来:弹药粮食缺少,攻击乏力;敌人炮火不分白天黑夜猛袭,官兵士气下降,伤亡增加,等等。丸山联队长焦虑万分,他预感到这场战斗的失败已成定局。
不久,情报传来,中国军队利用加拉苏高地拖住日军,赢得宝贵时间,其筑路兵团已经通过地形险要的朗克普边境峡谷向新背洋推进。
十二月,筑路大军打通塔奈河谷,将公路推进到新背洋以西二十英里的南亚腊。中旬,新三十八师全线出击,日军一一四联队仓皇撤退,被迫放弃新背洋。
加拉苏之战历时五十天,日军伤亡近千人,却始终未能攻破两个营的中国军阵地。中国军队这种崭新的战术给日本官兵留下了深刻印象。丸山大佐在写给师团及军司令官的报告中惊呼:“(加拉苏)高地之战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战例,敌人的变化是惊人的,希望能够引起司令官阁下的重视”(缅甸作战)
但是这个局部战例并未引起日本将军们的足够重视,他们对中国军队的固有认识来自多年的战场经验,而改变这种经验就不得不一再付出遭受打击和失败的沉重代价。
喜气洋洋的孙立人陪同史迪威一同巡视阵地。刚刚开进阵地的“一五五”榴弹炮昂首傲立,直指东方,粗大的炮管在阳光下闪动乌黑的光泽。新三十八师三个步兵团全部渡过塔奈河,前出到新背洋以东,对日军重兵防卫的达罗盆地取攻击姿态,并将新背洋河谷牢牢置于大军的屏护之下。
史迪威对视察结果感到满意。
“孙将军,你的部下表现很好,我要下令嘉奖他们。”史迪威顿了顿,又说:“你得看住那些日本人,要是他们敢伸出头来,就把他们打回去。你必须保护好你身后这块平地,就像保护你的心脏。你会看到,过不了几天,这里将出现奇迹。新背洋将成为东南亚盟军在缅甸登陆的第一个滩头阵地。”
孙立人看见总指挥那双蓝眼睛闪闪发亮。
送走史迪威,一个参谋军官跑上前请示怎样处理俘虏。被俘获的日本人有八九名,都是在战斗中打散了抓住的,有的还负了伤。孙立人厌恶地皱皱眉头,不假思索地命令:“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枪毙。今后都照这样办。”
命令被迅速执行。第十八师团曾在中国战场犯下累累罪行,官兵手上或多或少都沾有中国人的鲜血。因此后来各部队干脆连审问也取消了,凡是抓到日本人,一律就地枪毙,或者按照中国刑罚砍头。枪杀俘虏固然不大人道,但是毕竟大快人心,以牙还牙,壮哉中国人。从此,新三十八师杀戒大开,至战争结束,几乎没有日本俘虏活着逃过这支复仇之师的惩罚。
一周之后,筑路大军浩浩荡荡开进新背洋。又过了一周,史迪威预言的奇迹果然出现了:一座大型机场从天而降,新背洋河谷转眼变成一座喧嚣的空军基地。笔直的飞机跑道横贯南北,无数油库、仓库、飞机库、营房和高射炮阵地密密麻麻布满机场四周,坦克、重炮和数不清的车队也轰隆隆地开进新背洋。
盟军牢牢控制了这个滩头阵地。一场决定缅甸和南亚大陆的命运的中缅印大决战将从这里拉开帷幕。
3
帝国缅甸派遣军第十五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俯瞰着桌上一幅巨大的军用地图。
从外表上看,这位来自日本北九州的强壮的挖煤汉子与其说像个威武的将军,不如说更像一名粗野的摔跤选手。他有四十岁上下,短腿,泛着青光的大脑袋上尖下圆,好像一颗大号猎枪子弹。隆起的肌肉从绷紧的衬衣下面透出一股硬梆梆凶狠好斗的性格力量来。
牟田口出生于福冈县一个三代矿工家庭,依靠自己的顽强努力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三年后带着校方的全优评语走出校门,在朝鲜派遣军里当上一名见习军曹。一九二八年“济南事变”使他头次得到提升的机会,他因杀人有功当上一名侵略军小队长。而后接连发生的战争使他的军阶连连得到擢升。到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他已经是一名陆军大佐,指挥整整一个陆军联队了。
由于牟田口大佐指挥的联队最先在卢沟桥挑起事端并向中国守军发动突然进攻,这一历史事件使牟田口的名字永远被载入史册并被牢牢钉在历史耻辱柱上。接着他又指挥联队南征北战,参加了攻占北平“八一三”淞沪会战,杭州湾登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战役。仅仅两年,他就被破格晋升为第十八师团中将师团长,实现了从小立下的做一名将军的志向。
太平洋战争开始后,他的师团先后在新加坡和缅甸大败中英联军。战争使他顺利登上帝国第十五军司令官的宝座,赢得日本军人少有的荣誉和地位。如果说牟田口的成功有什么秘诀可言的话,除了机遇等原因外,还有一个偶然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他至今仍保持独身。据说他只对武器和打仗感兴趣。
缅甸战役之后,牟田口就时常以这样的姿势俯瞰地图,久久凝视,一动不动。现在,他的思维之箭又铮然射向地图中心那片郁郁葱葱的恒河大平原。
对日本帝国来说,夺取富饶的印度的确是个令人心荡神驰的伟大目标。印度地域广大,幅员辽阔,那里有日本帝国生存所仰赖的一切战略资源:石油、铁、锰、橡胶、木材,还有征召不尽的黑皮肤雇佣军。更重要的是,印度是未来“大东亚共荣圈”上的最后一站,只有把太阳旗升起在加尔各答、孟买和新德里的上空,才能宣布日本好几代政治家梦寐以求的宏伟大业得以实现。
如果历史注定要选择一位日本英雄来实现它的伟大抱负,那么,这位英雄只能是他,未来的牟田口元帅。
现在,他只需要耐心等待机会。机会将把他的勃勃雄心变成现实。
一个参谋军官悄悄伫立在门口。他不敢贸然惊动将军,直到将军转过身来,他才小心翼翼跨进门,脚跟一碰,递上一份电报。
第十八师团田中新一师团长报告利多方向敌军动向。本月头一周,经过整训的中国驻印军越过边境,与一一四联队发生激战。另据空中侦察报告,筑路兵团已经将公路筑到利多,大批机械器材正在源源抵达,似有继续向缅甸境内推进的模样。
司令官的眼睛急速在那个叫利多的狭长地带扫视。它在推敲盟军的战略意图,寻找盟军的薄弱部位。
如果中国军选择从利多展开大规模反攻和筑路,可以肯定他们找到了一块理想的跳板,因为利多是印度伸向缅甸的一个突出部。但是,盟军的弱点也因此暴露无遗。因为在那块狭长地带的侧翼纵深,至少需要配备三至五个师的强大部队进行屏护。
蓝色代表中国军,黄色代表英印军。在蓝黄两色的结合部上,明显存在着一条裂缝。
一瞬间,日本将军的呼吸急促起来,两只拳头下意识地攥紧了。他的眼睛里渐渐射出凌厉的光芒,然后威胁地挥动拳头,朝着两个板块之间的缝隙狠狠砸下去。
机会终于到来了。
日本。横须贺军港。
一九四三年六月,日本海军大将遇难的消息传到日本,举国悲痛。日本天皇为鼓舞海军士气,秘密前往停泊在军港的巨型战列舰“武藏号”巡幸。
“武藏号”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之一,七万吨级,舰上装备有十八英寸大口径火炮,航速每小时二十二海里。山本大将的骨灰就是由该舰护送回国的。
史载:“上午十一时,日本天皇身着黄呢大元帅军服,在首相东条英机、海军大臣岛田陪同下登上军舰舷梯,检阅官兵队伍,巡幸战舰。”(昭和天皇史)
这天裕仁兴致颇高,病恹恹的黄脸上多了几丝血色。他亲自登上炮位,使出吃奶的力气将大炮操纵得浑身乱颤。忠臣都拍手。巡幸毕,又观看战斗演习。天皇热爱军舰,更热爱战争,因此特别下达敕谕云:“帝国兴亡,系于海军。切望全体将士奋勇杀敌,务必取胜。”
全体官兵热泪盈眶,山呼万岁。
此后一段时间,天皇多次秘密巡幸海陆空三军,到处敕谕官兵打败美国,完成“大东亚共荣圈的”的神圣使命。天皇每到一处,都极大地鼓舞了日本官兵的斗志,激起他们效忠天皇和献身战争的狂热情绪。可是,仅仅过了四个月,天皇亲自巡幸过的“武藏号”就在菲律宾莱特湾海战中被美国飞机击沉,葬身海底,同时被击沉的还有日本联合舰队的其他三十四艘军舰。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天皇在东京御所(皇宫)大本营召开作战会议,讨论“乌”号作战。
“自中途岛之役,敌人已据明显海空优势,南方战线压力增大。”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大将专程从西贡飞回东京出席会议,力陈防御主张。“依臣之见,南方战线适当收缩,以中国战场为内线,以菲律宾、新加坡和缅甸为外围支点,稳固防守,伺机与敌人主力决战。倘若急于求成,恐遗患无穷。”
寺内公爵的主张得到以小矶国昭大将为首的稳健派军人的支持。
东条首相则支持“乌”号作战。
“陛下,由于敌人反攻,业已影响国内士气,动摇军心。”东条完全洞悉天皇心理。天皇是这样一个封建君主:他高高在上,唯我独尊;野心勃勃,才能低下。他生就一副颐使气指和独断专行的坏脾气,但是关键时候往往又张皇失措六神无主。“唯目下集中在东印度阿萨密的中国驻印军,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劲敌,对中国战场及缅甸防务均构成严重威胁。我以为日后支那形势如有不测,其祸患皆起于此。”
天皇受了刺激,果然神色不安。
“缅甸是中国后门,史迪威在东印度训练十万大军,装备坦克、飞机和大炮,还有一支强大的筑路兵团随后推进。显而易见,美国人决心要在中国后门打开一条通道,促使重庆政府坚持与帝国对抗。更危险的是:将来敌人势必经过这条通道进攻日本本土,那时候就好比人体内的毒瘤未能及时割除,最终危及性命一样。”
“首相恐怕言过其实吧?”小矶大将大声质问。
“小矶君难道真的看不出敌人的阴谋吗?”东条冷笑着反驳。“与其等待敌人进攻,不如先发制人,把东印度这块跳板牢牢掌握在我们手里。‘乌’号作战关系帝国前途,势在必行!”
“如果作战失败,谁人承担责任?”小矶咄咄逼人地追问。
“东条英机承担全部后果!”东条毫不退缩,凛然回答。
二十二日,天皇批准进攻印度。七个月后,东条英机果然为进攻惨败引咎辞职。小矶国昭继任。
4
缅北达罗。
达罗镇位于达罗平原中部,背倚胡康河谷下门户孟缓城,与新背洋隔达克山脉相望。达罗平原地势开阔,四周有许多起伏的丘陵,是天然理想的防御阵地。日军第十八师团司令部原先驻在密支那,现在已经前移到达罗镇。由于达罗是拱卫孟缓城的屏障,因此敌我双方势在必争。达罗一失,孟缓便无险可据,盟军长驱直入,便可以直接威胁另一座被称为“胡康河谷上门户的”孟拱城。孟拱城距密支那仅六十公里,孟拱不守,密支那便岌岌可危,势必还将波及八莫、腊戌、曼德勒以及全缅甸
战争的多米诺骨牌一旦倒下,谁也没法阻止它的连锁反应。中缅印大决战的第一块骨牌就摆在达罗。
公元一九四四年元月三日,过完新年的中国驻印军两个师分左右两路向达罗平原挺进,另一支从国内空运到兰姆伽的新三十师也提前结束整训,前出到新背洋担任支援。日军第十八师团摆出三个步兵和炮兵联队严阵以待,双方兵力基本相等。
九日,战斗打响,双方炮兵均以猛烈炮火轰击对方。步兵短兵相接,互有伤亡,战斗相持不下。
史迪威亲自乘坐双座炮兵观测飞机从空中观察了日军阵地。他发现日军把主力投入东西两侧,而后方纵深相当空虚,这说明田中新一随时准备投入进攻。由于受地形限制,中国军队的正面进攻一旦受挫,日军就可能乘机发动大规模反击。
要打垮敌人,就一定要有一支坚强的突击力量撕开敌人防线,并向纵深突破,直捣达罗。
日军师团指挥部。田中师团长俯在一架炮兵观测镜上观察敌情。
田中新一,陆军中将,原任大本营参谋本部作战部长。因与原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意见分歧,被借故调往缅甸作战。尽管他对东条内阁的独断专行和冒险战略有相当看法,但是作为军人,他还是毫无保留地服从命令,并随时准备为天皇和帝国利益效忠捐躯。后来他因缅北的失利被军事法庭追究罪责,判处死刑。
一连三天,观测镜里的盟军阵地都出奇安静,丝毫也没有重新发动进攻的迹象。这一反常现象使师团长大大感到不安。
侦察分队报告,盟军工兵正在达罗以北山区日夜开辟公路,并沿途加固桥梁。
使团长头脑里立刻钻出一连串问号来。加固桥梁意味着什么呢?或者说,出于什么目的要加固桥梁呢?指挥部笼罩着一片不祥的沉寂。
参谋长濑尾少将轻轻吐出两个字:
“坦——克!”
“将军,我们打过勃固之战。“一个年轻的联队长提醒道。一九四二年三月,日军在仰光附近的勃固曾大败英军第十七装甲师,此役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参谋长摇摇头。
“你是说诺门坎?”师团长问。
空气凝固了。
诺门坎,一个恶魔般的名字。它好像烙印一般给日本皇军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惨痛记忆。
一九三九年五月,野心勃勃的关东军借口苏蒙红军侵犯“满洲国”边界,以三个精锐师团近十万人越过哈拉哈河,向外蒙古大举进攻。日军还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偷袭了苏联境内的塔穆斯克军用机场,摧毁苏联飞机数十架。天皇为此下达敕谕称:日军战略目标是“试探苏联反应,如可能就占领蒙古”(昭和天皇史)
苏联派出当时任远东第一集团军司令的著名坦克兵专家朱可夫将军指挥这场边境战争。朱可夫把日军放进辽阔的诺门坎大戈壁,然后集中了四个坦克旅,三百架飞机和二百五十门大炮突然对敌人进行毁灭性打击。不可一世的日本官兵从未遇见过这样强大的敌手:天上机群呼啸,炸弹如雨点般倾泻下来;地上大炮怒吼,战场上硝烟弥漫。炮击之后,一幅更加让日本人惊恐万状的雄壮场面出现了——
在无遮无拦的戈壁深处,在荒凉的河滩和沙丘的远方,飞扬的尘土好像漫天的乌云,气势汹汹席卷大地。数百辆苏联坦克摆出决战姿态,好像一条十公里宽的钢铁洪流,轰隆隆地扑向日军阵地,坦克履带横冲直闯,八五毫米坦克炮和七点六二毫米机枪把日军阵地打成一片火海。尽管日本士兵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是无济于事,苏联坦克毫不留情地碾碎了日本士兵的精神和肉体,把日本帝国狂妄北进的野心埋葬在风沙茫茫一望无际的蒙古大戈壁上。
战斗只进行了一周。
五万名日本士兵为这场战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苏军总共伤亡不到三千人。诺门坎边界战争的直接后果是平沼内阁总辞职,日本天皇被迫在苏日停战协定上签字,并从此记取教训,不敢轻举妄动。
历史总是无情地教训那些头脑发昏的战争狂人。天皇虽然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但是用白骨填平战争沟壑的却全是那些来自普通老百姓的日本士兵。
我前面说过,我的不安分的父亲到了印度后曾经有个雄心勃勃的愿望,就是当一名坦克手,驾驶这种金属制造的庞然大物向敌人冲锋。然而宏愿未遂,他只当上了一名炊事兵,天天驾驶一辆cmc大卡车东奔西跑,为前线输送给养。由于他天生具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性格优点,因此一到空余闲暇就同坦克兵打得火热,于是也就跃跃欲试地摆弄过几回坦克,并从理论上弄清了坦克的构造原理以及关于坦克战的许多战术知识。
后来他同坦克的这种不解之缘果然使他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创造了一个终身难忘的奇迹。我认为这是运气,他说是缘分。
神气活现的中国坦克兵驾驶的庞然大物全都是来自美国工厂的最新式产品。中国兵管圆炮塔长炮筒的大家伙m4谢尔曼(shermen)式叫“大老爷”因为“大老爷”战斗全重达三十五吨,像一座小山丘,且配七五毫米大炮一门,重机枪三挺。由于这种坦克火力强大,搭乘安全,中国步兵都愿意同它配合或跟在它后面进攻。扁炮塔短炮管的轻型坦克叫m24霞飞(chaffie)式,昵称“小乖乖”战斗全重只有十五吨,乘员二人。这种坦克的优点是机动灵活,时速高达六十公里,配备四0毫米机关炮一门,机枪二挺。由于“小乖乖”隐蔽性强,机动性能好,常用于单独执行任务和发起突然攻击。
一月二十八日晨,浓雾刚刚散去,从新背洋起飞的大机群就开始对日军达罗阵地实施猛烈轰炸。
八时左右,坦克纵队出现了。
由二百七十辆坦克和九十辆装甲车组成的强大的机械化纵队沿着达罗河谷快速推进,发动机的咆哮好像经久不息的雷声在空旷的河谷中震荡。很快,钢铁洪流的前锋就好象一把尖刀插进敌人阵地,撕裂敌人防线,然后掩护步兵反复砍杀,并不失时机向敌人纵深突进。
这是中国抗战史上第一场由中国人操纵的向日本人进攻的机械化战争。数以百计的坦克和装甲车猛烈地扫荡敌人的阵地和步兵,驱逐他们,追赶和碾压他们,把他们打得丧魂落魄。中国步兵紧跟在坦克后面,利用钢铁屏障的掩护,消灭敌人死角,占领敌人攻势和阵地。
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现代化战争,现代化优势在中国人一边。一位笔名叫宁远的中央通讯社随军记者亲身经历了这场大战,在他的缅北战地散记一文中兴奋地写道:
“敌人开炮了,炮弹落在附近,溅起一阵阵烟雾和碎石块。双方步兵也在射击,机枪子弹打在坦克钢板上,发出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好像夏天的疾风骤雨猛力敲打在铁皮屋顶上一样。
“窥视孔里出现了我军阵亡士兵的遗体。他们都是几天前战斗中牺牲的。他们僵卧在尘土里,头上的绿色钢盔无力地耷拉着,猛一看仿佛还活着,还在匍匐前进。
“我们坦克也开始还击。炮手每开一炮,坦克就剧烈颠簸,并且发出可怕的金属震响。很快,座舱里就充满呛人的烟雾,我嗓子眼火辣辣的,不由得大咳起来。突然,一发炮弹险些击中我们的坦克,火光一闪,窥视孔里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一股更加辛辣的硝烟钻进坦克里,呛得我险些窒息了。幸好坦克很快冲出浓烟和黑暗,窥视孔里出现亮光,我们完好无恙,继续前进。
“过了几分钟,耳机里传出呼叫:‘注意,注意,敌人“肉弹”出动!“肉弹”出动!’
“我们的神经顿时绷得紧紧的,头皮好像通了电流,一阵阵发麻。‘肉弹’是坦克兵们给敌人‘战车敢死队员’取的绰号。敢死队员全都挑选最疯狂的法西斯分子组成,有士兵,也有下级军官,他们赤裸上身,身上捆满手榴弹或者炸药包,神出鬼没,到处伏击盟军坦克,跟坦克同归于尽。关于‘肉弹’的可怕传闻,最早始于上次缅甸战役的勃固,当时英印军的装甲师根本想不到日本人会这样疯狂,将自己的肉体当成活动炸弹,结果被炸毁大部分坦克装甲车。听说我们的坦克兵事前研究了对付敌人‘肉弹’战术的办法。
“耳机里再次传来指挥员呼叫:‘各车注意,放慢车速,机枪交叉掩护。步兵跟上’
“果然,我看见左前方四五十米远的山坡上有人影在晃动,那是一群敌人。我们的机枪猛烈扫射起来,人影随即消失。但是没等我回过神来,突然从坦克右边的河沟里迅速钻出一个人来,是个日本兵,手里握着一只竹竿,竹竿顶端缚着一只大大的炸药包。日本人面色狰狞,脸扭歪了,幸好没等他靠近坦克,步兵的冲锋枪及时打断了他的双腿。我看见他在地上扭成一团,痛苦地挣扎着。‘碾死他!’驾驶员说。‘不行!他有炸药包。’车长话音未落,那个伤兵拉响炸药包自尽,巨大的爆炸将坦克震得直晃。
“‘好险哪!’我叫出声来。
“此后,接连出现的险情更叫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敌人不知从哪里扔来许多手榴弹,有的砸在车身,有的砸在舱盖上爆炸,坦克里充满金属响亮的撞击之声。幸好这种谢尔曼式坦克装甲较厚,一般手榴弹对它不起作用。有次我从窥视孔里看见两个穿衬衣的日本‘肉弹’正从侧面悄悄接近一辆‘小乖乖’,那辆坦克的编号是‘72’。没等我们的机枪掉转枪口,敌人就闪电般扑上去。随着两声巨响,‘小乖乖’瘫痪了,烈焰冲天,那种景象真叫人揪心。直到许久以后,我的脑子里都清清楚楚保留着这个印象:一辆燃烧的坦克,和坦克炮塔上那个大大的白色编号‘72’。
“后来,我们的步兵终于冲上来了,敌人开始败退。我看见许多中国士兵猫着腰,边冲锋边射击,有的还回过头来亲热地向坦克招手。很快,我们又接到命令,坦克向达罗纵深开进
“这一天,我们把战线向前推进了十英里,敌人的防线完全被打垮了,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损失了三十多辆坦克”
达罗之战持续了一昼夜。第二天天色微明,一队坦克冒着敌人炮火快速冲进了达罗镇,钢铁履带反复碾压了设在小镇上的第十八师团司令部,将日军师团参谋长濑尾少将及数十名军官碾成了肉泥。田中新一将军及时撤离了该镇,逃脱了性命,但是师团关防大印却落在中国士兵手中,因此达罗之战就成为第十八师团战史上的奇耻大辱。
第三天下午,史迪威将军乘装甲车视察了战场。他看到沿途被摧毁的日军工事、暗堡、炮兵阵地以及被夷为平地的日军司令部,对中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和坦克兵的出色成绩深表满意。
达罗一役,日军第十八师团遭受重创,被迫撤退到孟缓。
二月,驻印军在孟缓河谷再次重创日军,迫使田中师团长放弃孟缓,后撤到孟拱。中国军队采取迂回穿插和正面强攻相结合的战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筑路兵团紧随其后,及时把公路修到大军占领的地方。
三月,中国大军终于走出低谷,走出以死亡闻名的缅北胡康河谷,把公路推进了大约两百英里,兵临孟拱城下。
至此,中缅印大战第一阶段战役历时五个月,终于以日军失败告一段落。第十八师团伤亡近万人,失踪八百人。中国驻印军伤亡近七千人。
5
就在缅北盟军大举反攻,并迫使日军第十八师团节节败退的时候,雄心勃勃的牟田口司令官却指挥七个师团的日本大军越过明京山脉,向东印度境内的重镇英帕尔和科西马发起突然进攻。
这就是决定印度命运的“乌”号作战。
英帕尔,曼尼普尔邦首府,交通枢纽。它连接着吉大港通往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是东印度的主要边境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科希马为那加兰邦首府,位置在英帕尔以北五十英里,人口约一万,是一座海拔五千英尺的高原小城。
由于史迪威在东印度的阿萨姆邦建立了空运和反攻基地,而阿萨姆邦好像一座楔入缅甸北部的狭长半岛,因此要打败史迪威,最高明的战术莫如切断他的后路,摧毁他的基地,然后把他赶下胡康河谷予以歼灭。
英帕尔和科希马就是屏护阿萨姆半岛的两道后门。
牟田口将军的目光和胸怀当然远远不止扫荡这座小小的半岛。他期待打败史迪威,控制东印度,然后让他的二十万大军好像下山的猛虎一般直扑绿色的恒河大平原,占领孟买,占领新德里,还有加尔各答、锡金和阿富汗。那时候,他将带着天皇赐予的巨大荣誉走进加尔各答,走进蒙巴顿将军的总督府,从此统治这片十倍于日本领土的热带殖民地。
帝国军人永远不会满足,他们渴望把太阳旗插遍全世界。
进攻印度的日期定在一九四四年三月八日凌晨五时。
清晨,缅北群山浓雾弥漫,一架双引擎飞机“钦迪特一号”正在被雾海笼罩的山谷上空久久盘旋。
温盖特准将镇定自若地坐在机舱里抽雪茄烟。准将是英国勋爵“钦迪特旅”旅长。他是个嘴角蓄着金色胡髭的威严的小个子军人,多枚皇室勋章获得者,英伦三岛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准将擅长游击战,他创造的远距离渗透战术在欧洲战场被广泛应用,因此他的事迹被涂上一层罗宾汉式的传奇色彩到处流传。
“钦迪特(chindits)”原指缅甸佛寺门前凶神恶煞的飞龙,后来专指那些胆大包天神出鬼没的绿林强盗。“钦迪特”旅就是这样一支专门深入敌后进行破坏袭击的特种部队。勋爵本人亲自倡导和实践“钦迪特”战术,而实践这种战术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胆略和牺牲精神。
三月二十四日,他的五千名“钦迪特”士兵全都秘密集结在飞机下方的山谷里,并在山谷里修建了一条简易飞机跑道。“钦迪特”士兵个个都是受过特种训练的突击队员,装备精良,他们将从这里闪电般出击敌人后方,摧毁杰沙铁路枢纽,炸毁敌人仓库、桥梁,袭击运输队和指挥机关,给敌人背后插上致命的一刀。
六时,地面传来呼叫,降落地点已到。但是由于浓雾遮挡了驾驶员视线,飞机无法降落。飞行员请示返航,将军不许。天色微熹,四周群山那渐渐明亮,地面燃起熊熊烈火指示目标,飞机还是无法着陆。
七时十五分,大雾渐渐稀薄,能见度好转,但是飞机燃油快要耗尽。准将镇定地系上安全带,命令迫降。
半分钟后,飞机滑进大雾,窗外一片混沌。驾驶员绝望地握紧操纵杆听凭运气而不是大脑来决定飞机的命运。“钦迪特一号”像一艘开足马力的潜艇那样迅速沉入温暖湿润的雾海深处。
仅仅几秒钟后,上帝抛弃了这架飞机。
一棵大树迎面切断了飞机翅膀,使本来有可能对准跑道的飞机迅速倾斜,紧接着又失去平衡,好像一只打旋的陀螺撞在一块隆起的黑色崖石上。
山谷里的人们先是听见一声剧烈的爆炸,然后又看见一只耀眼的火球从山谷底部升起来,把死气沉沉的森林照得通红。
温盖特勋爵的死讯使英伦三岛陷入悲痛之中。内阁首相温斯吞丘吉尔在日机中哀悼这位性情古怪的军事天才,他写道:“在飞机里,一团明亮的火焰从此熄灭了”
“钦迪特”旅群龙无首,被迫撤回印度,从此迄无建树。
温盖特的坠毁使牟田口司令官大大松了一口气。他只从后方及时抽调了一个师团扫荡“钦迪特”旅,其余师团仍然坚定不移地向英帕尔和科希马大举进攻。
日本大军迅雷不及掩耳的进攻使英印军措手不及。一周之内,英印军三个师被打败。日军包围了英帕尔和科希马,切断他们同外界的联系,并对城内守军发动猛攻。
英帕尔战役初期的胜利使得日本国内一片欢欣鼓舞。东京电台和报纸大肆渲染了这一胜利,并预言日本将征服整个印度。一时间“万岁”之声再次响彻日本上空。
牟田口将军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大大刺激了坐镇仰光的河边总司令。妒火中烧的总司令决心不让他的下级过分得意忘形,并终身记取教训。科希马以西三十英里有个叫迪马普尔的铁路货车场,那里是通往中美盟军基地的中转站,货场上堆满军用物资。根据事先得到的情报,该站只有一连士兵防守。牟田口将军看准这是给盟军致命一击的绝好机会,就派出一个师团绕过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