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文学 www.2kwx.com,兴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四十七章我的国
诏书上以秦岭淮河为限的,北方不动,动的是南方,但将主要产粮区保留下来,比如淮河一带,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及汉水与湘水赣水下游地区,这是裴炎仔细考虑后的结果。
一是不知道未来这位“好高骛远”的新皇帝,开大江南有多大规模,二是丹水渠成,能辐shè到这一地区,不过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考虑到丹水渠的漕运能力,只是几大河流附近的州县,继续保留着原有的租庸调制。
这一策略也得到了许多大臣jiao口称赞。所以说裴炎十分难缠,作为一名宰相,他的确有宰相之才,甚至略略在刘仁轨之上。
但诏书颁后结果,引起了喧然大*。
各处柜商先联想到的就是自己利益受到了侵害。
对国家有没有好处,他们不管的,自己利益才是最主要的。因此,做了一件事,抵制。
有人来兑现铜钱,说我们手里没有余钱,不换。要换也可以,按照原来的价格兑换。百姓不乐意了,这是朝廷官方的兑价,你们也要赚一点手续费的啥,一两赚一个五十文六十文的,可不能赚取两百文三百文,特别是金价一两要赚取五百文钱。有的百姓不急等着钱用,说不换了。爱换就换,不换拉倒。但有的百姓急等着钱用,于是不服,甚至到衙门里告状。
可是此次法案实施就是要维护所有人的利益,包括这些柜坊主,又刻意为了减少争执,并没有任何法令强制性的执行。官方回收金银的途径,也是利用税务来回收的。各个官员只好对报案人不受理。
然而这时暴1ù出人性丑陋的一面,不仅是继续低价兑换金银,金银最终不是货币单位,它的流通方向,是制作器皿与饰。朝廷涨了金银价,成本增加了,我们也要涨。
因此有许多大臣,说商人无耻,可李威在朝会上问了一句:“当真所有柜坊主背后是商人?”
能开设柜坊的,那一个不是财产雄厚?商人实际在里面占的比例很少,除了商人,还有许多贵族,望门,甚至有许多宗室子弟也参预其中。
可是此事却引起了很大的hún1uan。不仅如此,如当初武则天所担心的那样,诏书的颁,只能柜坊主带来更多的好处,金银价却没有涨上去,然而朝廷大部分俸禄又要通过金银形式,代替原来的米、帛向官员将士放,这会让官员将士也再度不满。特别是到了年关,朝廷要年终奖的啥,问题就出来了。
有人yy在唐朝办银行,那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试问一下,唐朝金银不是货币,铜币又严重不足,没有足够的金属为本位,试纸币,会引多大的hún1uan。整个国家有可能都会瓦解。
看到这种状况,李治心中都有些后悔了,心里面想到,悔不该当初贪图那几百万缗钱的收益。于是将李威喊了过来,李威说道:“父皇,无妨,只要从国库里拨出二十万缗铜钱,这种状况会自动消失。”
不强制,可以引导。
真正缺钱想换现钱用的百姓并不是很多,数量也不大,更多手中有大量金银的人,却是在观望,看,若是朝廷能将这股风bo挡下去,那么可以带金银到南方各州县收购货物。不但盈了利,而且凭空手中的金银皆上涨了好几成。
得了二十万缗钱,李威再次召梁金柱的长子进入东宫。
梁金柱随河边兽生去了苏州取钱,带了五十万两银子,存在苏州的柜坊里面,这是做为订金的。但此时,倭国举国上下,在寻找金银矿,原来与唐朝一样,只是一个贵重货物。即便有商人前来jiao易,也将金银价位压得很低,不愿意脱手。此次jiao易,倭国几乎将所有库存的金银拿了出来,不得再次开采更多的金银。
河边兽生也风闻此事,但心里面想法不一样,未必能落实下去,即使唐朝落实下去,倭国多金银,以后以购买到更多的唐朝货物。对倭国同样有利,并没有感到吃亏。并没有太在意,立即又乘船回国去了。
然后李威让梁金柱的长子,在洛阳与长安、汴州设了三处兑换地点,以合理的价位收购,又派人散言论。民间受不受益,朝廷未必能干涉,但许多州县以金银铜币代替税务成为必然。
这么多州县,得需要多少金银,才能满足。金银的数量必然不足。可是用金银代替原来的租庸调,于民有利,于商有利,官府也简便易行。唐朝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金银产量又很低。这会有什么后果,有可能各州县百姓宁肯吃一点亏,也要用金银jiao纳税务。也就是说,很有可能那些州县金银的兑价最终过朝廷兑价。
谣传的力量很强大的,而且梁金柱长子的公开兑换金银,也终于将民心平复下去。毕竟也是在赚手续费,有的百姓从开始的恐慌,渐渐平静下来,最后反而不换了。
还有的商人,见到金银饰价格猛涨,看到平息下来后,主动参与到兑换当中,不可能所有大户人家与富豪都拧成一股绳的,也不可能所有大户人家都在开设柜坊。商人逐利而行,大户人家也在逐利而行。
事态在没有扩散到全国时,终于停息下来。
但李威在腊月初五的朝会上大雷霆,说道:“当初此行,正是为了考虑各个柜坊的利益,然而各柜坊的做法,让我感到心寒。我是大唐的皇帝陛下,议事时不能多谈商利,所以只谈了代替税务与放薪俸,但是不是如此呢?一旦金银在人们心中养成货币观念,不但是税务,特别是商业上的大宗jiao易,听闻有人为了方便,用了飞钱代替,然而飞钱终是一张纸,不象黄金白银是实打实的金属。那么金银在大宗jiao易中必然成为主流。休说是俸禄,就是此项,我朝的金银也远远不够。还有饰与器皿同样需要金银,我大胆的说一句,若没有大批的金银从外涌入进来,金银价因为运输成本减少,必然比朝廷核算的价格要高。各个柜坊主不理解朝廷的苦心,如此做,心寒,心寒”
连说了三个心寒。
但这话说得不算过份的。
唐朝每年都要铸造几十万缗铜钱,不及宋朝规模,但这么多年下来,积累了多少,虽然有许多被商人sī自融化为铜器,一部分在外国流通,可有许多sī铸的sī钱,在市场上继续流通,倒底有多少钱,没有一个人能知道。可就是这样了,钱币依然不足,不但阻碍了商业的展,也造成了严重的1ang费。甚至有时候朝廷看到钱币不够用了,明知道sī钱,只好折价收上来。也造成了市场连一缗钱的钱数都在bo动,一缗钱一千铜币,那是sī币,朝廷的铜币,有时只有九百八百。
但想要满足唐朝的货币供应量,李威估计最少得增加一亿缗钱,无论怎么商业达,航海展,倒卖军火,也带来不了同等的金银。再说,几十年后,金银量增加,可百姓也会增加。李威也坚信在他带动下,唐朝经济会进入更良性的展,货币依是不足。
又说道:“若不是耻于言商利,我很想让取缔这所有的柜坊,让朝廷前来经营。各位议一议。”
说完一拂衣袖散朝。
群臣大眼瞪小眼,不知如何是好。
但不是真这样做,这是一个表态。这一番话很快传到民间,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金银价兑价再度上涨,年关到来,一两成sè好的银子在柜坊里兑价达到了一千一百到一千一百六十文之间,一两黄金达到了五千六百文到五千八百文,这才平稳下来,但依然在缓慢增涨。
群臣的心才定了下来。
狄仁臣来到东宫不由地抱怨道:“陛下,此事做得急啊。”
皇上心意是好的,想国家早日强大。也做了许多措施,看起来效果也不错。可是一再地变动,让狄仁杰心中依然有些担心。
上一次是武承嗣造成的失误,让皇帝抓住了机会,造成双方妥协,武举与军务监、糊名制度,勘探水利,普及教育三桩实事落实下去。这一次又是妥协的结果,外部有突厥之bī,国内有国库危机,再加上倭国的大单,这是表面的假象,内里面却是诸武升迁,让朝中一些大臣不大舒服,然而皇帝却默许了此事的生,这才又换得一次妥协。
因此,有可能是为了国家与百姓,但得了好处,太后没有为难,太后不为难,裴炎等人不敢动弹,所以默契地将此次税务局部改制,推广金银货币化的事落实下去。
可是不能做得太多了,皇帝此时最重要的是需要人支持,这个人不是老百姓,是各个权贵与大臣,以及门阀,得罪得太多,对皇帝不利。而且皇帝还十分年青,太上皇没有几年好活了。能等得起,就象太上皇当年那样,太宗皇帝没有死,很老实,太宗皇帝一死,太后都敢强行扶上皇后位置,还让皇后做了二圣。
这时候兴革唐朝的事要少做,重要的是培养手上的势力。
李威却摇了摇头,说道:“狄卿,此言错矣,为什么一开始诏书下达,闹出那么大的动静,然而我只稍作化解,风bo就立即平息?无他,本来我已打算岑寂东宫,但此事,对各方利益皆... -->>
第四十七章我的国
诏书上以秦岭淮河为限的,北方不动,动的是南方,但将主要产粮区保留下来,比如淮河一带,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及汉水与湘水赣水下游地区,这是裴炎仔细考虑后的结果。
一是不知道未来这位“好高骛远”的新皇帝,开大江南有多大规模,二是丹水渠成,能辐shè到这一地区,不过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考虑到丹水渠的漕运能力,只是几大河流附近的州县,继续保留着原有的租庸调制。
这一策略也得到了许多大臣jiao口称赞。所以说裴炎十分难缠,作为一名宰相,他的确有宰相之才,甚至略略在刘仁轨之上。
但诏书颁后结果,引起了喧然大*。
各处柜商先联想到的就是自己利益受到了侵害。
对国家有没有好处,他们不管的,自己利益才是最主要的。因此,做了一件事,抵制。
有人来兑现铜钱,说我们手里没有余钱,不换。要换也可以,按照原来的价格兑换。百姓不乐意了,这是朝廷官方的兑价,你们也要赚一点手续费的啥,一两赚一个五十文六十文的,可不能赚取两百文三百文,特别是金价一两要赚取五百文钱。有的百姓不急等着钱用,说不换了。爱换就换,不换拉倒。但有的百姓急等着钱用,于是不服,甚至到衙门里告状。
可是此次法案实施就是要维护所有人的利益,包括这些柜坊主,又刻意为了减少争执,并没有任何法令强制性的执行。官方回收金银的途径,也是利用税务来回收的。各个官员只好对报案人不受理。
然而这时暴1ù出人性丑陋的一面,不仅是继续低价兑换金银,金银最终不是货币单位,它的流通方向,是制作器皿与饰。朝廷涨了金银价,成本增加了,我们也要涨。
因此有许多大臣,说商人无耻,可李威在朝会上问了一句:“当真所有柜坊主背后是商人?”
能开设柜坊的,那一个不是财产雄厚?商人实际在里面占的比例很少,除了商人,还有许多贵族,望门,甚至有许多宗室子弟也参预其中。
可是此事却引起了很大的hún1uan。不仅如此,如当初武则天所担心的那样,诏书的颁,只能柜坊主带来更多的好处,金银价却没有涨上去,然而朝廷大部分俸禄又要通过金银形式,代替原来的米、帛向官员将士放,这会让官员将士也再度不满。特别是到了年关,朝廷要年终奖的啥,问题就出来了。
有人yy在唐朝办银行,那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试问一下,唐朝金银不是货币,铜币又严重不足,没有足够的金属为本位,试纸币,会引多大的hún1uan。整个国家有可能都会瓦解。
看到这种状况,李治心中都有些后悔了,心里面想到,悔不该当初贪图那几百万缗钱的收益。于是将李威喊了过来,李威说道:“父皇,无妨,只要从国库里拨出二十万缗铜钱,这种状况会自动消失。”
不强制,可以引导。
真正缺钱想换现钱用的百姓并不是很多,数量也不大,更多手中有大量金银的人,却是在观望,看,若是朝廷能将这股风bo挡下去,那么可以带金银到南方各州县收购货物。不但盈了利,而且凭空手中的金银皆上涨了好几成。
得了二十万缗钱,李威再次召梁金柱的长子进入东宫。
梁金柱随河边兽生去了苏州取钱,带了五十万两银子,存在苏州的柜坊里面,这是做为订金的。但此时,倭国举国上下,在寻找金银矿,原来与唐朝一样,只是一个贵重货物。即便有商人前来jiao易,也将金银价位压得很低,不愿意脱手。此次jiao易,倭国几乎将所有库存的金银拿了出来,不得再次开采更多的金银。
河边兽生也风闻此事,但心里面想法不一样,未必能落实下去,即使唐朝落实下去,倭国多金银,以后以购买到更多的唐朝货物。对倭国同样有利,并没有感到吃亏。并没有太在意,立即又乘船回国去了。
然后李威让梁金柱的长子,在洛阳与长安、汴州设了三处兑换地点,以合理的价位收购,又派人散言论。民间受不受益,朝廷未必能干涉,但许多州县以金银铜币代替税务成为必然。
这么多州县,得需要多少金银,才能满足。金银的数量必然不足。可是用金银代替原来的租庸调,于民有利,于商有利,官府也简便易行。唐朝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金银产量又很低。这会有什么后果,有可能各州县百姓宁肯吃一点亏,也要用金银jiao纳税务。也就是说,很有可能那些州县金银的兑价最终过朝廷兑价。
谣传的力量很强大的,而且梁金柱长子的公开兑换金银,也终于将民心平复下去。毕竟也是在赚手续费,有的百姓从开始的恐慌,渐渐平静下来,最后反而不换了。
还有的商人,见到金银饰价格猛涨,看到平息下来后,主动参与到兑换当中,不可能所有大户人家与富豪都拧成一股绳的,也不可能所有大户人家都在开设柜坊。商人逐利而行,大户人家也在逐利而行。
事态在没有扩散到全国时,终于停息下来。
但李威在腊月初五的朝会上大雷霆,说道:“当初此行,正是为了考虑各个柜坊的利益,然而各柜坊的做法,让我感到心寒。我是大唐的皇帝陛下,议事时不能多谈商利,所以只谈了代替税务与放薪俸,但是不是如此呢?一旦金银在人们心中养成货币观念,不但是税务,特别是商业上的大宗jiao易,听闻有人为了方便,用了飞钱代替,然而飞钱终是一张纸,不象黄金白银是实打实的金属。那么金银在大宗jiao易中必然成为主流。休说是俸禄,就是此项,我朝的金银也远远不够。还有饰与器皿同样需要金银,我大胆的说一句,若没有大批的金银从外涌入进来,金银价因为运输成本减少,必然比朝廷核算的价格要高。各个柜坊主不理解朝廷的苦心,如此做,心寒,心寒”
连说了三个心寒。
但这话说得不算过份的。
唐朝每年都要铸造几十万缗铜钱,不及宋朝规模,但这么多年下来,积累了多少,虽然有许多被商人sī自融化为铜器,一部分在外国流通,可有许多sī铸的sī钱,在市场上继续流通,倒底有多少钱,没有一个人能知道。可就是这样了,钱币依然不足,不但阻碍了商业的展,也造成了严重的1ang费。甚至有时候朝廷看到钱币不够用了,明知道sī钱,只好折价收上来。也造成了市场连一缗钱的钱数都在bo动,一缗钱一千铜币,那是sī币,朝廷的铜币,有时只有九百八百。
但想要满足唐朝的货币供应量,李威估计最少得增加一亿缗钱,无论怎么商业达,航海展,倒卖军火,也带来不了同等的金银。再说,几十年后,金银量增加,可百姓也会增加。李威也坚信在他带动下,唐朝经济会进入更良性的展,货币依是不足。
又说道:“若不是耻于言商利,我很想让取缔这所有的柜坊,让朝廷前来经营。各位议一议。”
说完一拂衣袖散朝。
群臣大眼瞪小眼,不知如何是好。
但不是真这样做,这是一个表态。这一番话很快传到民间,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金银价兑价再度上涨,年关到来,一两成sè好的银子在柜坊里兑价达到了一千一百到一千一百六十文之间,一两黄金达到了五千六百文到五千八百文,这才平稳下来,但依然在缓慢增涨。
群臣的心才定了下来。
狄仁臣来到东宫不由地抱怨道:“陛下,此事做得急啊。”
皇上心意是好的,想国家早日强大。也做了许多措施,看起来效果也不错。可是一再地变动,让狄仁杰心中依然有些担心。
上一次是武承嗣造成的失误,让皇帝抓住了机会,造成双方妥协,武举与军务监、糊名制度,勘探水利,普及教育三桩实事落实下去。这一次又是妥协的结果,外部有突厥之bī,国内有国库危机,再加上倭国的大单,这是表面的假象,内里面却是诸武升迁,让朝中一些大臣不大舒服,然而皇帝却默许了此事的生,这才又换得一次妥协。
因此,有可能是为了国家与百姓,但得了好处,太后没有为难,太后不为难,裴炎等人不敢动弹,所以默契地将此次税务局部改制,推广金银货币化的事落实下去。
可是不能做得太多了,皇帝此时最重要的是需要人支持,这个人不是老百姓,是各个权贵与大臣,以及门阀,得罪得太多,对皇帝不利。而且皇帝还十分年青,太上皇没有几年好活了。能等得起,就象太上皇当年那样,太宗皇帝没有死,很老实,太宗皇帝一死,太后都敢强行扶上皇后位置,还让皇后做了二圣。
这时候兴革唐朝的事要少做,重要的是培养手上的势力。
李威却摇了摇头,说道:“狄卿,此言错矣,为什么一开始诏书下达,闹出那么大的动静,然而我只稍作化解,风bo就立即平息?无他,本来我已打算岑寂东宫,但此事,对各方利益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