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魔法造就成功 (1/2)
爱看文学 www.2kwx.com,磁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托·富勒语录
财富是智者的奴仆,笨伯的主人。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贫困,或者挣钱之不易,在当今中国这样的社会,人们处在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之中,加上贫富悬殊加大,收入差距加大,而我们的文化又注重面子,所以虚荣和攀比在所难免。我总觉得虚荣和攀比是我们的特有文化现象,在西方国家就不是很明显。比如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小谭,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就买了一辆POLO开着。有一次我说道,如果我长期住在北京的话,我会考虑买一辆QQ,又便宜,又省油。小谭觉得很不可思议,说道:“QQ多跌份呀,怎么也得至少开辆帕萨特之类的吧。”还有一次,我刚从美国回北京,一个人请我见面谈合作项目。到了那里,他问我怎么来的。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乘坐公共汽车来的。他马上就变了脸色。我才意识到我回到了中国。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不可以乘坐公交车来,难道必须开一辆奔驰来吗?还有一个人开着捷达,在和他人聚会时怕人嫌弃,于是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般地告诉众人,她的奔驰拿去修了,所以临时把她保姆的捷达开来了。还有一群年轻的女孩,在某KTV包间里一起互相攀比谁傍来了一部新的手机,谁傍来了一枚戒指,谁则陪哪个老板免费游了一趟香港……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自然会有很多人陷于对钱的苦恼之中:有钱人希望更有钱,没钱人则苦心积虑幻想如何一夜暴富,由此衍生了一批批斩不尽杀不绝的贪官污吏、奸商、刁民、暗娼。随着三鹿奶粉和地沟油等大量假冒伪劣产品陆续被曝光,我们不禁要问问自己,这个社会还有没有道德底线?
没有信仰的人,会很容易成为金钱的奴隶,因为没有信仰,人所剩下的那一点点本能就是享乐,所以金钱就成为了信仰。弗洛伊德说过:“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求取欢乐,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唯乐的,假如人纯粹受追求物欲的本能驱使,那和牲畜有什么两样?
人对钱的欲望无止境,源自人对未来的不安全感,尤其是在中国,因为这里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尚没有西方国家完善,人们仍然需要为自己日后的不测和养老做准备。过去人们养儿防老,今天则需要拼命积累钱,越多越好。越多以后越安全。其实,只要你有才干,有信仰,就不要怕没钱的日子,你的钱都存在上帝那里了。无论眼下什么境况,都需要知足,随遇而安。
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这里我要写的是这么一个人:她从一个穷人变成拥有十亿美元的富婆,她的每一分钱都不是贪来的——她也没有任何机会去贪,而是一个字一个字写来的。在她贫困的时候,甚至没有钱交房租,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写作之梦。她编着最受儿童们欢迎的魔幻故事,而她心中也有一股强大的魔力,那就是她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她就是《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又一个“吸引力法则”的成功榜样。
生于1965年的英国女作家J·K·罗琳可谓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因为一部儿童魔幻小说《哈利·波特》,这个昔日穷困潦倒的女作家如今拥有的资产足以让她富可敌国。她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收入超过十亿美元的作家,她的收入达到五亿英镑,超过了英国女王(英国《经济学人》),《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全球富豪榜把她列为全球第1位最富有的人。罗琳还热衷于慈善事业。008年9月,她向她支持的英国工党捐献了一百万英镑,因为她认为英国工党的政策有益于像她当年一样贫困的穷人。
出版罗琳第一本《哈利·波特》的布隆贝利出版社(Bloomsbury)也不过是一家小型出版社,但是当时也只有这样的不知名的出版社才会接受一个不知名作者的投稿。但是,到如今罗琳出版了七本《哈利·波特》系列丛书,被翻译成六十七种语言,全世界总销量超过四亿册。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已推出首六本作品的电影版本,电影票房收入皆在七亿美元以上。罗琳在多年的穷困潦倒后终于可以享受一番了。
罗琳的富有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花巨款在苏格兰购置了一座古宅。这座古宅始建于1865年,位于苏格兰中部风景如画的珀斯郡阿伯费尔迪附近。豪宅里拥有两间大厅、一间画室、一间晨间起居室、一间餐厅和一个图书室,附近是典型的苏格兰乡村风光,绿草茵茵、花团锦簇、溪水潺潺、如诗如画。据说,1745年斯图亚特王朝的查尔斯·爱德华王子曾在这座宅第附近的一棵榕树下避难,因此此豪宅还是一座历史古迹,颇有纪念意义。
富有的罗琳并不贪图繁华的大都市生活,她没有搬到伦敦或者纽约这样的大都市,而是选择在家乡苏格兰的乡下隐居。虽然贫困不再了,但是她还是想过着清净、悠闲的生活。
构思哈利·波特这个人物,始自1990年。那一年,二十五岁的罗琳乘坐火车由曼彻斯特出发前往伦敦。火车误点,但就是在百无聊赖的等待中,她突然来了灵感,脑海中出现了哈利·... -->>
托·富勒语录
财富是智者的奴仆,笨伯的主人。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贫困,或者挣钱之不易,在当今中国这样的社会,人们处在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之中,加上贫富悬殊加大,收入差距加大,而我们的文化又注重面子,所以虚荣和攀比在所难免。我总觉得虚荣和攀比是我们的特有文化现象,在西方国家就不是很明显。比如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小谭,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就买了一辆POLO开着。有一次我说道,如果我长期住在北京的话,我会考虑买一辆QQ,又便宜,又省油。小谭觉得很不可思议,说道:“QQ多跌份呀,怎么也得至少开辆帕萨特之类的吧。”还有一次,我刚从美国回北京,一个人请我见面谈合作项目。到了那里,他问我怎么来的。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乘坐公共汽车来的。他马上就变了脸色。我才意识到我回到了中国。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不可以乘坐公交车来,难道必须开一辆奔驰来吗?还有一个人开着捷达,在和他人聚会时怕人嫌弃,于是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般地告诉众人,她的奔驰拿去修了,所以临时把她保姆的捷达开来了。还有一群年轻的女孩,在某KTV包间里一起互相攀比谁傍来了一部新的手机,谁傍来了一枚戒指,谁则陪哪个老板免费游了一趟香港……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自然会有很多人陷于对钱的苦恼之中:有钱人希望更有钱,没钱人则苦心积虑幻想如何一夜暴富,由此衍生了一批批斩不尽杀不绝的贪官污吏、奸商、刁民、暗娼。随着三鹿奶粉和地沟油等大量假冒伪劣产品陆续被曝光,我们不禁要问问自己,这个社会还有没有道德底线?
没有信仰的人,会很容易成为金钱的奴隶,因为没有信仰,人所剩下的那一点点本能就是享乐,所以金钱就成为了信仰。弗洛伊德说过:“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求取欢乐,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唯乐的,假如人纯粹受追求物欲的本能驱使,那和牲畜有什么两样?
人对钱的欲望无止境,源自人对未来的不安全感,尤其是在中国,因为这里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尚没有西方国家完善,人们仍然需要为自己日后的不测和养老做准备。过去人们养儿防老,今天则需要拼命积累钱,越多越好。越多以后越安全。其实,只要你有才干,有信仰,就不要怕没钱的日子,你的钱都存在上帝那里了。无论眼下什么境况,都需要知足,随遇而安。
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这里我要写的是这么一个人:她从一个穷人变成拥有十亿美元的富婆,她的每一分钱都不是贪来的——她也没有任何机会去贪,而是一个字一个字写来的。在她贫困的时候,甚至没有钱交房租,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写作之梦。她编着最受儿童们欢迎的魔幻故事,而她心中也有一股强大的魔力,那就是她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她就是《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又一个“吸引力法则”的成功榜样。
生于1965年的英国女作家J·K·罗琳可谓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因为一部儿童魔幻小说《哈利·波特》,这个昔日穷困潦倒的女作家如今拥有的资产足以让她富可敌国。她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收入超过十亿美元的作家,她的收入达到五亿英镑,超过了英国女王(英国《经济学人》),《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全球富豪榜把她列为全球第1位最富有的人。罗琳还热衷于慈善事业。008年9月,她向她支持的英国工党捐献了一百万英镑,因为她认为英国工党的政策有益于像她当年一样贫困的穷人。
出版罗琳第一本《哈利·波特》的布隆贝利出版社(Bloomsbury)也不过是一家小型出版社,但是当时也只有这样的不知名的出版社才会接受一个不知名作者的投稿。但是,到如今罗琳出版了七本《哈利·波特》系列丛书,被翻译成六十七种语言,全世界总销量超过四亿册。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已推出首六本作品的电影版本,电影票房收入皆在七亿美元以上。罗琳在多年的穷困潦倒后终于可以享受一番了。
罗琳的富有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花巨款在苏格兰购置了一座古宅。这座古宅始建于1865年,位于苏格兰中部风景如画的珀斯郡阿伯费尔迪附近。豪宅里拥有两间大厅、一间画室、一间晨间起居室、一间餐厅和一个图书室,附近是典型的苏格兰乡村风光,绿草茵茵、花团锦簇、溪水潺潺、如诗如画。据说,1745年斯图亚特王朝的查尔斯·爱德华王子曾在这座宅第附近的一棵榕树下避难,因此此豪宅还是一座历史古迹,颇有纪念意义。
富有的罗琳并不贪图繁华的大都市生活,她没有搬到伦敦或者纽约这样的大都市,而是选择在家乡苏格兰的乡下隐居。虽然贫困不再了,但是她还是想过着清净、悠闲的生活。
构思哈利·波特这个人物,始自1990年。那一年,二十五岁的罗琳乘坐火车由曼彻斯特出发前往伦敦。火车误点,但就是在百无聊赖的等待中,她突然来了灵感,脑海中出现了哈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