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文学 www.2kwx.com,迪心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 在这场持久的灾难中,只有那些统治者才有大船,也才有机会逃生。
因此羲和帝国,即扶桑国统治者也只是少数人逃到了大陆。
羲和帝国扶桑人首领带领羲和族人,逃难进入中原各个殖民地。现代南亚人的基本特点是身材矮小,肤色黝黑。从中我们可推测,羲和帝国在帝国解体期间,扶桑国大部分人纷纷离开瀛洲,返回中原大陆。殖民属国大部分人在灾难中死去,其中一部分人回到台湾、福建、广东和中南半岛一带。而羲和帝国首领则率领部族沿大陆海岸北上,直达山东一带,并由此进入中原腹地。
羲和帝国首领到达中原时间大约为西元前12000年——西元前10000年左右。羲和族人经历四千余年的发展,大约西元前8000年——西元前6000年左右,羲和族征服了中原黄帝羲国部族在东夷地区的各个部族,开始建立起强大的东夷民族。其势力涵盖海河流域、黄河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此时日本群岛已经在地址运动中缓慢升起。到西元前8000年时期,日本陆地已经完全形成,并与亚洲大陆相连。此时期渤海、黄海大片地区均为陆地。此时台湾海峡开始缓慢沉陷,大约西元前4000年台湾海峡完全形成。
大约西元前5500年,羲和国首领帝俊统一了整个东夷地区,并率军队进攻中原腹地。此时的中原地区属于神农帝国时期。神农帝国的都城在江汉平原一带。黄帝部族被帝俊部族入侵,不得不向神农部族求救。神农炎皇派军队与羲和国军队展开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双方各有胜负,战争时断时续,形成一种对峙局面。
对峙有时时间长达百十年。和平与战争交互出现。而就在这一时期,大约西元前5000年左右,沂蒙山沂河边上演了一曲中原人的爱情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便在这里上演。沂河边的沂源县的一牛郎官庄,那里是炎皇部族养殖耕牛的基地。
地球人之间的战乱与繁荣引起了星际生命的关注,一群外星生命驾驭飞船来到沂河溪谷,由于发生意外,留下一名女性,最终演绎出“牛郎织女”的神话传奇故事。
数百年的战争,神农帝国势力日渐衰减,对于其它各个部族的影响力日渐衰微。西元前5000年左右,黄帝部族之一有熊国势力日渐强大起来,并逐渐统一和整合了自昆仑山到中原的各个北方部族。生活在北方的黑帝部族肃政国后裔分支受到羲和族的进攻,也纷纷与黄帝部族联合起来抵抗“十日国”的入侵。
西元前4500年,神农帝国已经支离破碎,帝国四面受到围攻和入侵,神农炎皇已经无力重振山河。羲和帝国此时却更加强大起来。
西元前4450年左右,有熊国首领少典时期。羲和国一位叫“俊”的将军迎娶了羲和公主,最终成为帝国首领,被称为“帝俊”帝俊后来又娶了常羲和皇娥两位妃子。海内经云:“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并仿照先祖分封“中容、白民、司幽、黑齿、三身、季厘、西周、儋耳、牛黎”九个儿孙国,加上自己的羲和帝国,便被称之为“十日国”十日国军队各自发动周边征伐战。
西元前4440年左右,帝俊军队攻占辽河,进入朝鲜半岛,登上日本群岛。这日本群岛与当初瀛洲大陆十分相似,因此便被称为东瀛。从此后日本列岛上始有人类居住。而亚洲大陆的动物和植物也相继引入。
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的分离是大约在西元前6000年后,整个黄海、东海发生地质沉陷,海平面开始上升,大约西元前4000年—西元前3500年左右,逐渐完全形成现代东亚地理海岸雏形。
西元前4400年左右,帝俊率领军队攻克黄帝所建羲国国都密城,帝俊宣布为青帝,自称“天帝”羲和帝国如日中天。由于羲和血统也属于伏羲嫡系,帝俊虽为女婿,在古代,男权、女权的区分并不明显。因此理所当然的帝俊便在密继承伏羲体制,建立新的羲和帝国,即传说中的“十日国”
密,现在河南新密市。这里是历代伏羲嫡传后裔的领地,当地的山脉也被命名为伏羲山,后来炎帝和黄帝也在这里继承大统,以后成为各个诸侯国争夺的中心。原因只有一个,这里曾是太昊伏羲的第二故乡。
羲和帝国建都在淮河流域现在的新沂一带。古代的淮河流域地势较高,东部为广阔的东夷平原。随着海侵,黄海和渤海形成,东夷也就仅仅剩下山东、江苏、安徽一带了。
西元前4430年左右,少典娶有乔氏姐妹“女登”和“附宝”西元前4429年夏天,女登生下榆冈,封为姜姓;西元前4428年2月8日附宝生下轩辕,封为姬姓。榆冈和轩辕两兄弟皆秉承父亲少典特质,自幼聪慧伶俐,英勇善战。
西元前4424年丁丑年,有熊国势力已经十分强大,后来少典继承黄帝帝位,率领军队在各地与帝俊军队发生小规模冲突。冲突持续达十余年,各有胜负。
西元前4415年,年轻的姜榆冈加入父亲少典的军队,成为一支精锐之师,迅速攻占了密城,收复了中原大片土地。姜榆冈占领密城之后,宣布继承炎皇的帝位,自称炎帝。
这就是后世人常把炎帝与神农炎皇混为一谈的原因。神农帝国彻底分崩离析。
炎帝姜榆冈随即率领军队东进,孤军深入羲和帝国腹地,遭到帝俊围攻,炎帝大败。
西元前4414年,炎帝姜榆冈的都城密城再次遭受帝俊军队围占,炎帝姜榆冈不得不向父亲少典求助。少典与炎帝组成联军突然全面进攻帝俊部族。帝俊军队速被击溃,都城密重新回到手中。然而少典却在战争中死去。
姜榆冈已经成为炎帝,不再继承父亲帝位。西元前4414年,年仅15岁的姬轩辕继承黄帝位。轩辕黄帝年轻气盛,积极开拓势力范围,和帝俊展开拉锯战。帝俊军队受到轩辕黄帝军队的猛烈进攻,节节失败,帝俊不甘失败,不断组织军队继续抵抗,整个战争长达30年。
这期间,由于帝俊的部落根基是建立在神农氏旧部基础之上的,民众支持度不高,虽然帝俊的军队善于作战,而且已经使用青铜技术,而黄帝部落刚学会铜器技术,这样两者抗衡成为拉锯战。
后来轩辕黄帝使用谋略,收买了帝俊部下大羿,并设下计谋:大羿射杀了“十日国”首领,即杀死了帝俊的儿孙。羲和国势力大减,帝俊的部队越打越少。而炎帝和黄帝部族人口众多,炎黄将缴获帝俊败军留下的青铜武器装备部队,炎黄军队越战越强大,渐渐帝俊部队被消灭。大约西元前4394年前,帝俊被炎黄军队追杀至大海,帝俊和残兵逃向瀛洲。由此,炎帝黄帝从帝俊那里获得了青铜技术。
帝俊妻子皇娥、常羲和女儿、儿子少昊被俘。
常羲被赐给有功之臣大羿。这一历史被后世人掩盖,移花接木改编成为夏朝太康时期的大臣后羿,最后演化成为“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奇怪故事。
皇娥和女儿、儿子少昊被轩辕黄帝收养。
山海径.北山经载:“又北二百里、曰发鸠山,其山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呜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
“精卫填海”的故事不会无中生有。实际精卫是帝俊的小女儿,少昊是其弟弟。精卫长大后要去大海寻找父亲帝俊的故事经后人曲意改编。帝俊时期的造船航海技术十分发达,但炎帝黄帝部族却几乎没有造船航海经验,因此精卫寻访数次均失败。
人们同情精卫,并感动其孝,大家想出一个办法:填筑一条通往大海的道路。可是填筑一段,海浪就冲毁一段。最后精卫也在寻找父亲的途中遇上风暴被淹死。
这个故事被后人改编过,而且被纳入炎帝的血统。这是没欲盖弥彰的故事。
帝俊的妻子皇娥最终下落不明,只是如干年后出现在舜的妻系统中。而帝俊的许多故事和后裔被拉入了帝喾的系统中。山海经矛盾重重的记录,说明了什么呢?古人治学写书很严肃的,为何有如此矛盾的记录?分析有两种可能:一是文字解读错误;二是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被后世人改编。
后来我们知道有“少昊领国孺颛顼”的记载,足见少昊曾一度被黄帝喜欢和重用,并将东夷之地分封给少昊。也就是说黄帝看在少昊母亲皇娥的面下,将青帝帝俊的帝位由少昊继承。所谓“领国”不过是黄帝看重少昊才能而已。
当黄帝4335年9月14日去世后,颛顼即位后,少昊被封为白帝。少昊封地被改为西方昆仑山一带。少昊西迁之后,族人怀念故地,将原来东方的地名也带到了西方,所以后来西方也有所谓的扶桑、穷桑等地名。
白帝,对于中原人来说早就成为传说,因为白帝早就西去。少昊被西迁封地昆仑,这也许算是对“少昊孺帝”的报答吧。西迁,是为了防止少昊部族东山再起,这也是为了维护帝国安定团结的策略。
帝俊与黄帝发生“东夷”战争之后,回到东瀛,羲和族这才又在日本列岛开始漫长而又缓慢的发展起来。所以日本人同样崇拜太阳,并喜欢扶桑花,日本人自称大和民族,即是由此开始。日本人后来又被称为“东瀛人”、“倭人”、“扶桑人”即是由此。
就在炎黄与帝俊发生决战时期,南方的神农氏部族再次兴起。西元前4394年,帝尤继承炎皇帝位,直接进攻冒牌炎帝姜榆冈。炎黄兄弟最后组成联军“逐鹿之战”爆发。西元前4392年,黄帝联合了玄女族军队,帝尤战败被杀。后世人辱骂帝尤为“蚩尤”即虫子的意思。
“逐鹿之战”胜利后,黄帝军队四下追击帝尤残兵。此时炎帝姜榆冈却乘机占领大片土地,并突然进攻阪泉的黄帝军队。黄帝军队大败,丢失大片领地。黄帝不得不停止追杀,回兵与哥哥姜榆冈展开三年决战,最终俘获炎帝。最后炎帝臣服黄帝,自此炎黄一家。黄帝继续征战,于西元前4377年一统华夷,建立黄帝纪元——即后来之“黄历”
黄帝的族人,自然称为“黄族”人。“黄帝”之“黄”即有色彩之意“黄”与“花”通。黄帝部族主要居住在黄河流域,故这些部族又被称为“黄族”后来因语言演变,又被称为“花族”华,是后来创立的字,更为形象,所以后人又称“黄族”人为“华族”人。
神农帝国时期,神农炎皇族人多居住在江汉一带,长江古代又被称为“夏水”所以这些民族自称“夏族”人。
中原两大部族“夏族人”和“华族人”先后称霸,西元前4063年,黄帝时代又被大禹之子启取代,建立大夏帝国,直到西元前16世纪,统治长达3000余年。
自此中原人始称“华夏民族”简称华人。
黄帝时期自黄帝一统天下到结束仅仅314年。这314年期间,可谓洪水、流星雨等灾难频繁,而大禹治水也是在西元前4095年成功的。大禹继承黄帝帝位之后,天下太平,制九州而安天下。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九州”的起源。从九州的划分,也可以看出夏帝国的统治疆域已经完全涵盖整个中原地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对于九州的划分和称谓,后世人多有争议或不同的理解。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大禹时期治理天下的方法已经十分完善。集权统治已经开始。
后世有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等记载。“华夏蛮貊”既是指中原的华族和夏族,还有北方的貊族和南方的蛮族。由此可见夏帝国统治时期何其安定祥和。
长达3000余年历史,难道就没发生过大的灾难或战争?或者说为何黄帝时期竟然如此之短?难道黄帝时期才仅仅传承了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五位?
自西元前12000年-西元前10000年,地球的自然灾害,特别是火山爆发,造成世界性的灾难和疾病,中原虽然早就了医学神话,但地球却进入冰河时期。人们纷纷南迁,猛禽怪兽也纷纷南迁。全世界人口迅速减少。这样过了数千年发展,人口才又慢慢恢复。
黄帝时期不久,即颛顼即位后,出现连续性的流星火雨,地球冰河期过期,冰川雪山融化,又一次洪水灾难,人们生存维艰。
神农炎皇时期经历了更长的时间,相对而言,各个部族之间战争较少,规模也小,但处于冰河期,人口增长缓慢。而黄帝时期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人口出现大量锐减。在颛顼到大禹时期,绝天地通,暴雨倾盆,洪水泛滥,而黄帝部族一直追杀神农部族共工氏,追杀了两百多年,想想看,中原大地还能幸存多少人?由此可以估计,到大禹建立“夏”分制九州时期,平均估算一个州有3—5支部族,每支部族约100—500人,一个州约300—2500人,全国总人口3万—10万左右。大禹的儿子启,开始建立起奴隶专制制度,那时起,人口才开始慢慢增长。
大禹能够划分九州,这是大禹多年奔波中原地区治水考察的结果。从九州的划分情况来看,中原南部地区和漠北地区,均在九州之外。因此大禹也仅仅是中原统治首领而已。北方后来被称为北貊,南方被称为南蛮。而东夷则已经被纳入中原统治之中。西夷则属于白帝少昊和玄女族。
大约西元前4330年左右,少昊到达昆仑山,其时少昊已经64岁左右。少昊部族大多从青州和徐州迁徙而来。少昊领国十年,少昊在黄帝时期封地在东夷地区。由此可见少昊部族的强大,引起了颛顼部族的警惕,虽封为白帝,实际是被流放。
少昊部族在雍州和梁州地界与当地玄女部族融合起来。少昊部族迁徙到昆仑山,通过河西,进入塔克拉玛干一带,与当地的玄女族各部融合起来。
在后来近乎30年的时间里,少昊统一了西域各个部族,创建阿尔泰帝国,可谓影响深远。后来少昊部族和玄女族人最终融合称为西域人,一度在昆仑山、天山和漠北草原之间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文明——即阿尔泰帝国。阿尔泰帝国人自称维-吾-尔人。
“维-吾-尔”本意就是“联合”的意思。这个民族结构松散,灵活自由,游居不定。少昊带来先进的文字系统,与玄女族先进的天文地理知识相结合,结合西域各个部族语言文字特点,少昊整合形成一种崭新的语言系统,即后人所称的“阿尔泰语系”
阿尔泰语系影响深远。由于游牧渔猎生活习俗,文字没能传承下来,而语言却在欧亚大陆蔓延开去。这种语言结构不再是单音节或双音节语言符号,而是一种粘连形式的,有着语言时态和语气特征的附加式语言。相对而言,比中原语言更为复杂些。由于没发现留下的文字符号记录,这些语言直到近代或现代,才被阿拉伯字母、斯拉夫字母、拉丁字母进行拼写这些民族的语言。
黄帝时期即已经完善了中原文字甲骨文系统,何以现代没发现类似刻画的“阿尔泰语文字”?少昊带来的文字系统何以被抛弃而创立新的语言系统?原来这些区域属于渔猎文化,居无定所,即便有刻画的文字载体如兽骨、皮毛或木板上,由于游牧民族的风俗、宗教习俗和墓葬习俗,很难保存那些古老的文字载体。中原人对甲骨文的载体保护也是近代19世纪以后才发现的。对于渔猎游牧民族来说,保存更为不易。至今发现的西域墓葬,也仅是3000年前-4000年前左右的东西,比之更早的东西,估计早就腐化消失了。要知道,早期的西域地区,气候十分温湿,水草丰茂,特别是在罗布泊一带,那里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河流汇集形成了巨大的湖泊,一度孕育了灿若星河的西域文明。
大约西元前4310年,阿尔泰帝国出现。此后帝国各个部族与生活在中亚的诺亚后裔部族和中原北方黑帝后裔部族相互融合演化,形成中原西部和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早期如匈-奴族,后来的突-厥族、东胡族、通古斯族以及羌藏族等。其中羌藏族多是古苏美尔人后裔和苏美尔人后裔与少昊羲和族、玄女族混血后裔。后世大秦帝国之秦人,即是这群混血后裔的分支。古蜀王国也是属于这个分支的一部分。东胡族,多为黑帝后裔与羲和族混血后裔。通古斯族大多属于黑帝部族后裔。突-厥族则是古匈-奴族的重要族群分支。维-吾-尔人生活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点上,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加之南部地区印度文化、苏美尔文化和后来的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最后形成一种伊斯兰文化特征。这是后话。
却说黄帝获得了帝俊留下的青铜器,但掌握青铜技术却并非容易。所以社会经济仍处于渔猎、狩猎和农耕时期。加之自然灾害十分频繁,人们生存艰难,社会文明发展十分缓慢。
帝俊后裔到达日本后,由于多属于统治者和军队士卒,对于生产和技术却是无法获得发展。这才有日本数千年艰难发展的缘故。
后世有大秦帝国子民来日本,也是一些孩子。大秦帝国溃灭后,也有一部分秦人逃亡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但这些只是从文化上影响了日本人,在生产和科技上却是很少有提高。相反,帝俊时期高超的造船技术却被中原人掌握。这是后话。
再回来说说日本。
日本神话故事与其它各民族有些不同。日本传说神灵是从水里生长出来的,有神世七代。最后一代神是伊邪那岐命男神和伊邪那美命女神。两位神灵将天沼矛插入h海水面的漂浮物中,来回搅动,再将矛提起来,于是海水自矛尖滴下,聚积凝固形成一个岛,即淤能棋吕岛。淤能棋吕岛,既是富士山的前身。二位神灵结为夫妻,开始生育出畸形来,原因是女神主动了。后来重新演绎,由男神主动,终于生出众神并创建了日本列岛。后来的故事无不是与这日本列岛的自然灾难密切相关。
根据日本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推测出,那是远古人类目睹了日本列岛的形成过程,并将这一过程视为神迹。这就是日本神话中充满水火元素的原因。
初次登上日本列岛的是帝俊部族,早期的日本列岛刚刚形成不久,气候环境要恶劣得多。最初还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帝俊部族踏上日本列岛的时间大约是西元前4450年—西元前4394年之间。
帝俊部族被炎黄联军打败后,部族幸存者被追杀或成为奴隶,普通百姓则被迫融入炎黄部族。一些来不及逃离的族人,只的退隐山林。在中原沿海一带,一度是羲和帝国殖民地,帝俊兵败之后,殖民地的各个部族也开始驱逐帝俊部族。这就在中原很多偏远山林地区,至今还有帝俊部族的后裔传人。比如云南哈尼族、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均是帝俊羲和族人与当地百越族人融合的结果。至今在中国南方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各族人的生活习俗中寻找到与日本大和族有着某种的相似性。我们不能说日本文化是复杂性的,而是反过来说,其它地域各民族与日本人文化的相似点,正好说明这些民族曾经是来自同一个民族,那就是来自早已消亡的瀛洲大陆的羲和帝国后裔。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帝俊后裔在日本的神话何以与中原神话不同?羲和族人经历了太多的灾难,对于早期的信仰,已经崩溃。帝俊原本想在大陆重建辉煌,却不料遭遇炎黄联军的进攻和驱逐。一个民族或族群经历如此多的变故,要重生,只有重新创造神祗。而日本列岛的出现,无疑就是羲和族人获得涅槃重生的希望和开始。
日本的神话是后人经过明显的再造的,往往与生活息息相关,人性世俗化的痕迹十分明显。这种特点类似于玛雅人和印加人的神话故事。
樱花,早期并非生长于日本,而是生长在中原南部地区,特别是在云南、四川西南部最为常见。樱花品种较多,花色鲜艳怡人,为广大人民喜爱。被称为华夏族的中原人,自古就喜爱花卉,因此在长江流域广为栽培,并传播到北方地区。花,即是华,古代是同一个字。当帝俊带领部族返回大陆时,樱花已经在东夷地区种植。因此当帝俊兵败退回东瀛之时,樱花也一并带回了日本列岛种植繁衍开来。
原本羲和族人喜爱扶桑花,也就变成喜爱樱花了。
羲和族到了日本之后,由于文字系统属于古老的绳结文,在逃难和迁徙过程中,文字丢失,羲和族人不得不引用中原文字系统,并将其改造成特定的符号,用于表音和拼写。日本文字系统的形成时间较晚,大约西元前后开始出现表音的汉字假名,结合汉字一起表达语言。后来引入罗马字母进行拼写日语。
日语源自于羲和帝国语言系统,一个绳结文字符号表示意思较为复杂,由特定的一组符号附加一些别的符号表示一种特定的含义,要说出来自然是一串语音,因此当把这样的语音记录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串粘连式的或附加式语言形式。绳结文在中美洲演化为玛雅文字,音节多为双音节和多音节,单音节很少。绳结文在羲和帝国时期广为流传,一直保持原生态,直至传播到南部美洲。
中原文字系统也是源自于绳结文,只是更注重单音节或双音节而已。从文字的结构上看,古人创造一个单字之后,其读音却是需要用其它音节来解读的。如果把中原文字用拼音拼写,不看某一单字,而是看一个词语,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同样会出现粘连形式。比如:“昆仑山”拼写成“kunlunshan”这也就变成多音节词语了,而“shan”可以视为附加后缀。再如:“美丽的”“友好的”拼写为“meilide”“youhaode”这个“de”音即是附加饰词。日文音节和中原文字音节十分类似。比如:“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日语读为“o ha yo u go za i ma su”“早上好”的意思。日文符号实际就是一种表音符号。由于会出现很多相同音的语音,因此日文不得不保留汉字符号,以便表达明确的含义。同样,中原文字语言用拼音符号表达之后,也会出现和日文一样的情况。
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字都是相通的,不同的是中原文字用一组象形符号表示一个词汇,而其他各国语言是用一组字母符号拼写一个词汇。所不同的仅仅是说法或读法不一样而已。比如:“父亲”英文写成“father”汉语读“fuqing”也有读“爸爸”即“baba”而英文也可以读“dad”而中原人有读“达达”即“dada”可见有相似性。因此世界语言表达方式,只要统一一种或少数几种读法,无论用啥字母符号拼写,那么都是可以明白的。至于语法结构,那是一种表达习惯而已。
羲和族人在日本列岛生养发展,不断吸纳外部文明的科技和文化,经历6360年后,西元1937年丁丑年,大和民族兴盛强大起来。建立起的日本帝国,又一次发动进攻大陆的全面战争,历时28年,西元1945年,日本帝国遭受反日联军围攻,并遭受到美利坚帝国原子弹的攻击,日本军溃败宣布投降。
这也就应证了历史的循环,冤冤相报未了时。
sp; 在这场持久的灾难中,只有那些统治者才有大船,也才有机会逃生。
因此羲和帝国,即扶桑国统治者也只是少数人逃到了大陆。
羲和帝国扶桑人首领带领羲和族人,逃难进入中原各个殖民地。现代南亚人的基本特点是身材矮小,肤色黝黑。从中我们可推测,羲和帝国在帝国解体期间,扶桑国大部分人纷纷离开瀛洲,返回中原大陆。殖民属国大部分人在灾难中死去,其中一部分人回到台湾、福建、广东和中南半岛一带。而羲和帝国首领则率领部族沿大陆海岸北上,直达山东一带,并由此进入中原腹地。
羲和帝国首领到达中原时间大约为西元前12000年——西元前10000年左右。羲和族人经历四千余年的发展,大约西元前8000年——西元前6000年左右,羲和族征服了中原黄帝羲国部族在东夷地区的各个部族,开始建立起强大的东夷民族。其势力涵盖海河流域、黄河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此时日本群岛已经在地址运动中缓慢升起。到西元前8000年时期,日本陆地已经完全形成,并与亚洲大陆相连。此时期渤海、黄海大片地区均为陆地。此时台湾海峡开始缓慢沉陷,大约西元前4000年台湾海峡完全形成。
大约西元前5500年,羲和国首领帝俊统一了整个东夷地区,并率军队进攻中原腹地。此时的中原地区属于神农帝国时期。神农帝国的都城在江汉平原一带。黄帝部族被帝俊部族入侵,不得不向神农部族求救。神农炎皇派军队与羲和国军队展开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双方各有胜负,战争时断时续,形成一种对峙局面。
对峙有时时间长达百十年。和平与战争交互出现。而就在这一时期,大约西元前5000年左右,沂蒙山沂河边上演了一曲中原人的爱情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便在这里上演。沂河边的沂源县的一牛郎官庄,那里是炎皇部族养殖耕牛的基地。
地球人之间的战乱与繁荣引起了星际生命的关注,一群外星生命驾驭飞船来到沂河溪谷,由于发生意外,留下一名女性,最终演绎出“牛郎织女”的神话传奇故事。
数百年的战争,神农帝国势力日渐衰减,对于其它各个部族的影响力日渐衰微。西元前5000年左右,黄帝部族之一有熊国势力日渐强大起来,并逐渐统一和整合了自昆仑山到中原的各个北方部族。生活在北方的黑帝部族肃政国后裔分支受到羲和族的进攻,也纷纷与黄帝部族联合起来抵抗“十日国”的入侵。
西元前4500年,神农帝国已经支离破碎,帝国四面受到围攻和入侵,神农炎皇已经无力重振山河。羲和帝国此时却更加强大起来。
西元前4450年左右,有熊国首领少典时期。羲和国一位叫“俊”的将军迎娶了羲和公主,最终成为帝国首领,被称为“帝俊”帝俊后来又娶了常羲和皇娥两位妃子。海内经云:“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并仿照先祖分封“中容、白民、司幽、黑齿、三身、季厘、西周、儋耳、牛黎”九个儿孙国,加上自己的羲和帝国,便被称之为“十日国”十日国军队各自发动周边征伐战。
西元前4440年左右,帝俊军队攻占辽河,进入朝鲜半岛,登上日本群岛。这日本群岛与当初瀛洲大陆十分相似,因此便被称为东瀛。从此后日本列岛上始有人类居住。而亚洲大陆的动物和植物也相继引入。
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的分离是大约在西元前6000年后,整个黄海、东海发生地质沉陷,海平面开始上升,大约西元前4000年—西元前3500年左右,逐渐完全形成现代东亚地理海岸雏形。
西元前4400年左右,帝俊率领军队攻克黄帝所建羲国国都密城,帝俊宣布为青帝,自称“天帝”羲和帝国如日中天。由于羲和血统也属于伏羲嫡系,帝俊虽为女婿,在古代,男权、女权的区分并不明显。因此理所当然的帝俊便在密继承伏羲体制,建立新的羲和帝国,即传说中的“十日国”
密,现在河南新密市。这里是历代伏羲嫡传后裔的领地,当地的山脉也被命名为伏羲山,后来炎帝和黄帝也在这里继承大统,以后成为各个诸侯国争夺的中心。原因只有一个,这里曾是太昊伏羲的第二故乡。
羲和帝国建都在淮河流域现在的新沂一带。古代的淮河流域地势较高,东部为广阔的东夷平原。随着海侵,黄海和渤海形成,东夷也就仅仅剩下山东、江苏、安徽一带了。
西元前4430年左右,少典娶有乔氏姐妹“女登”和“附宝”西元前4429年夏天,女登生下榆冈,封为姜姓;西元前4428年2月8日附宝生下轩辕,封为姬姓。榆冈和轩辕两兄弟皆秉承父亲少典特质,自幼聪慧伶俐,英勇善战。
西元前4424年丁丑年,有熊国势力已经十分强大,后来少典继承黄帝帝位,率领军队在各地与帝俊军队发生小规模冲突。冲突持续达十余年,各有胜负。
西元前4415年,年轻的姜榆冈加入父亲少典的军队,成为一支精锐之师,迅速攻占了密城,收复了中原大片土地。姜榆冈占领密城之后,宣布继承炎皇的帝位,自称炎帝。
这就是后世人常把炎帝与神农炎皇混为一谈的原因。神农帝国彻底分崩离析。
炎帝姜榆冈随即率领军队东进,孤军深入羲和帝国腹地,遭到帝俊围攻,炎帝大败。
西元前4414年,炎帝姜榆冈的都城密城再次遭受帝俊军队围占,炎帝姜榆冈不得不向父亲少典求助。少典与炎帝组成联军突然全面进攻帝俊部族。帝俊军队速被击溃,都城密重新回到手中。然而少典却在战争中死去。
姜榆冈已经成为炎帝,不再继承父亲帝位。西元前4414年,年仅15岁的姬轩辕继承黄帝位。轩辕黄帝年轻气盛,积极开拓势力范围,和帝俊展开拉锯战。帝俊军队受到轩辕黄帝军队的猛烈进攻,节节失败,帝俊不甘失败,不断组织军队继续抵抗,整个战争长达30年。
这期间,由于帝俊的部落根基是建立在神农氏旧部基础之上的,民众支持度不高,虽然帝俊的军队善于作战,而且已经使用青铜技术,而黄帝部落刚学会铜器技术,这样两者抗衡成为拉锯战。
后来轩辕黄帝使用谋略,收买了帝俊部下大羿,并设下计谋:大羿射杀了“十日国”首领,即杀死了帝俊的儿孙。羲和国势力大减,帝俊的部队越打越少。而炎帝和黄帝部族人口众多,炎黄将缴获帝俊败军留下的青铜武器装备部队,炎黄军队越战越强大,渐渐帝俊部队被消灭。大约西元前4394年前,帝俊被炎黄军队追杀至大海,帝俊和残兵逃向瀛洲。由此,炎帝黄帝从帝俊那里获得了青铜技术。
帝俊妻子皇娥、常羲和女儿、儿子少昊被俘。
常羲被赐给有功之臣大羿。这一历史被后世人掩盖,移花接木改编成为夏朝太康时期的大臣后羿,最后演化成为“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奇怪故事。
皇娥和女儿、儿子少昊被轩辕黄帝收养。
山海径.北山经载:“又北二百里、曰发鸠山,其山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呜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
“精卫填海”的故事不会无中生有。实际精卫是帝俊的小女儿,少昊是其弟弟。精卫长大后要去大海寻找父亲帝俊的故事经后人曲意改编。帝俊时期的造船航海技术十分发达,但炎帝黄帝部族却几乎没有造船航海经验,因此精卫寻访数次均失败。
人们同情精卫,并感动其孝,大家想出一个办法:填筑一条通往大海的道路。可是填筑一段,海浪就冲毁一段。最后精卫也在寻找父亲的途中遇上风暴被淹死。
这个故事被后人改编过,而且被纳入炎帝的血统。这是没欲盖弥彰的故事。
帝俊的妻子皇娥最终下落不明,只是如干年后出现在舜的妻系统中。而帝俊的许多故事和后裔被拉入了帝喾的系统中。山海经矛盾重重的记录,说明了什么呢?古人治学写书很严肃的,为何有如此矛盾的记录?分析有两种可能:一是文字解读错误;二是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被后世人改编。
后来我们知道有“少昊领国孺颛顼”的记载,足见少昊曾一度被黄帝喜欢和重用,并将东夷之地分封给少昊。也就是说黄帝看在少昊母亲皇娥的面下,将青帝帝俊的帝位由少昊继承。所谓“领国”不过是黄帝看重少昊才能而已。
当黄帝4335年9月14日去世后,颛顼即位后,少昊被封为白帝。少昊封地被改为西方昆仑山一带。少昊西迁之后,族人怀念故地,将原来东方的地名也带到了西方,所以后来西方也有所谓的扶桑、穷桑等地名。
白帝,对于中原人来说早就成为传说,因为白帝早就西去。少昊被西迁封地昆仑,这也许算是对“少昊孺帝”的报答吧。西迁,是为了防止少昊部族东山再起,这也是为了维护帝国安定团结的策略。
帝俊与黄帝发生“东夷”战争之后,回到东瀛,羲和族这才又在日本列岛开始漫长而又缓慢的发展起来。所以日本人同样崇拜太阳,并喜欢扶桑花,日本人自称大和民族,即是由此开始。日本人后来又被称为“东瀛人”、“倭人”、“扶桑人”即是由此。
就在炎黄与帝俊发生决战时期,南方的神农氏部族再次兴起。西元前4394年,帝尤继承炎皇帝位,直接进攻冒牌炎帝姜榆冈。炎黄兄弟最后组成联军“逐鹿之战”爆发。西元前4392年,黄帝联合了玄女族军队,帝尤战败被杀。后世人辱骂帝尤为“蚩尤”即虫子的意思。
“逐鹿之战”胜利后,黄帝军队四下追击帝尤残兵。此时炎帝姜榆冈却乘机占领大片土地,并突然进攻阪泉的黄帝军队。黄帝军队大败,丢失大片领地。黄帝不得不停止追杀,回兵与哥哥姜榆冈展开三年决战,最终俘获炎帝。最后炎帝臣服黄帝,自此炎黄一家。黄帝继续征战,于西元前4377年一统华夷,建立黄帝纪元——即后来之“黄历”
黄帝的族人,自然称为“黄族”人。“黄帝”之“黄”即有色彩之意“黄”与“花”通。黄帝部族主要居住在黄河流域,故这些部族又被称为“黄族”后来因语言演变,又被称为“花族”华,是后来创立的字,更为形象,所以后人又称“黄族”人为“华族”人。
神农帝国时期,神农炎皇族人多居住在江汉一带,长江古代又被称为“夏水”所以这些民族自称“夏族”人。
中原两大部族“夏族人”和“华族人”先后称霸,西元前4063年,黄帝时代又被大禹之子启取代,建立大夏帝国,直到西元前16世纪,统治长达3000余年。
自此中原人始称“华夏民族”简称华人。
黄帝时期自黄帝一统天下到结束仅仅314年。这314年期间,可谓洪水、流星雨等灾难频繁,而大禹治水也是在西元前4095年成功的。大禹继承黄帝帝位之后,天下太平,制九州而安天下。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九州”的起源。从九州的划分,也可以看出夏帝国的统治疆域已经完全涵盖整个中原地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对于九州的划分和称谓,后世人多有争议或不同的理解。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大禹时期治理天下的方法已经十分完善。集权统治已经开始。
后世有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等记载。“华夏蛮貊”既是指中原的华族和夏族,还有北方的貊族和南方的蛮族。由此可见夏帝国统治时期何其安定祥和。
长达3000余年历史,难道就没发生过大的灾难或战争?或者说为何黄帝时期竟然如此之短?难道黄帝时期才仅仅传承了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五位?
自西元前12000年-西元前10000年,地球的自然灾害,特别是火山爆发,造成世界性的灾难和疾病,中原虽然早就了医学神话,但地球却进入冰河时期。人们纷纷南迁,猛禽怪兽也纷纷南迁。全世界人口迅速减少。这样过了数千年发展,人口才又慢慢恢复。
黄帝时期不久,即颛顼即位后,出现连续性的流星火雨,地球冰河期过期,冰川雪山融化,又一次洪水灾难,人们生存维艰。
神农炎皇时期经历了更长的时间,相对而言,各个部族之间战争较少,规模也小,但处于冰河期,人口增长缓慢。而黄帝时期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人口出现大量锐减。在颛顼到大禹时期,绝天地通,暴雨倾盆,洪水泛滥,而黄帝部族一直追杀神农部族共工氏,追杀了两百多年,想想看,中原大地还能幸存多少人?由此可以估计,到大禹建立“夏”分制九州时期,平均估算一个州有3—5支部族,每支部族约100—500人,一个州约300—2500人,全国总人口3万—10万左右。大禹的儿子启,开始建立起奴隶专制制度,那时起,人口才开始慢慢增长。
大禹能够划分九州,这是大禹多年奔波中原地区治水考察的结果。从九州的划分情况来看,中原南部地区和漠北地区,均在九州之外。因此大禹也仅仅是中原统治首领而已。北方后来被称为北貊,南方被称为南蛮。而东夷则已经被纳入中原统治之中。西夷则属于白帝少昊和玄女族。
大约西元前4330年左右,少昊到达昆仑山,其时少昊已经64岁左右。少昊部族大多从青州和徐州迁徙而来。少昊领国十年,少昊在黄帝时期封地在东夷地区。由此可见少昊部族的强大,引起了颛顼部族的警惕,虽封为白帝,实际是被流放。
少昊部族在雍州和梁州地界与当地玄女部族融合起来。少昊部族迁徙到昆仑山,通过河西,进入塔克拉玛干一带,与当地的玄女族各部融合起来。
在后来近乎30年的时间里,少昊统一了西域各个部族,创建阿尔泰帝国,可谓影响深远。后来少昊部族和玄女族人最终融合称为西域人,一度在昆仑山、天山和漠北草原之间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文明——即阿尔泰帝国。阿尔泰帝国人自称维-吾-尔人。
“维-吾-尔”本意就是“联合”的意思。这个民族结构松散,灵活自由,游居不定。少昊带来先进的文字系统,与玄女族先进的天文地理知识相结合,结合西域各个部族语言文字特点,少昊整合形成一种崭新的语言系统,即后人所称的“阿尔泰语系”
阿尔泰语系影响深远。由于游牧渔猎生活习俗,文字没能传承下来,而语言却在欧亚大陆蔓延开去。这种语言结构不再是单音节或双音节语言符号,而是一种粘连形式的,有着语言时态和语气特征的附加式语言。相对而言,比中原语言更为复杂些。由于没发现留下的文字符号记录,这些语言直到近代或现代,才被阿拉伯字母、斯拉夫字母、拉丁字母进行拼写这些民族的语言。
黄帝时期即已经完善了中原文字甲骨文系统,何以现代没发现类似刻画的“阿尔泰语文字”?少昊带来的文字系统何以被抛弃而创立新的语言系统?原来这些区域属于渔猎文化,居无定所,即便有刻画的文字载体如兽骨、皮毛或木板上,由于游牧民族的风俗、宗教习俗和墓葬习俗,很难保存那些古老的文字载体。中原人对甲骨文的载体保护也是近代19世纪以后才发现的。对于渔猎游牧民族来说,保存更为不易。至今发现的西域墓葬,也仅是3000年前-4000年前左右的东西,比之更早的东西,估计早就腐化消失了。要知道,早期的西域地区,气候十分温湿,水草丰茂,特别是在罗布泊一带,那里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河流汇集形成了巨大的湖泊,一度孕育了灿若星河的西域文明。
大约西元前4310年,阿尔泰帝国出现。此后帝国各个部族与生活在中亚的诺亚后裔部族和中原北方黑帝后裔部族相互融合演化,形成中原西部和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早期如匈-奴族,后来的突-厥族、东胡族、通古斯族以及羌藏族等。其中羌藏族多是古苏美尔人后裔和苏美尔人后裔与少昊羲和族、玄女族混血后裔。后世大秦帝国之秦人,即是这群混血后裔的分支。古蜀王国也是属于这个分支的一部分。东胡族,多为黑帝后裔与羲和族混血后裔。通古斯族大多属于黑帝部族后裔。突-厥族则是古匈-奴族的重要族群分支。维-吾-尔人生活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点上,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加之南部地区印度文化、苏美尔文化和后来的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最后形成一种伊斯兰文化特征。这是后话。
却说黄帝获得了帝俊留下的青铜器,但掌握青铜技术却并非容易。所以社会经济仍处于渔猎、狩猎和农耕时期。加之自然灾害十分频繁,人们生存艰难,社会文明发展十分缓慢。
帝俊后裔到达日本后,由于多属于统治者和军队士卒,对于生产和技术却是无法获得发展。这才有日本数千年艰难发展的缘故。
后世有大秦帝国子民来日本,也是一些孩子。大秦帝国溃灭后,也有一部分秦人逃亡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但这些只是从文化上影响了日本人,在生产和科技上却是很少有提高。相反,帝俊时期高超的造船技术却被中原人掌握。这是后话。
再回来说说日本。
日本神话故事与其它各民族有些不同。日本传说神灵是从水里生长出来的,有神世七代。最后一代神是伊邪那岐命男神和伊邪那美命女神。两位神灵将天沼矛插入h海水面的漂浮物中,来回搅动,再将矛提起来,于是海水自矛尖滴下,聚积凝固形成一个岛,即淤能棋吕岛。淤能棋吕岛,既是富士山的前身。二位神灵结为夫妻,开始生育出畸形来,原因是女神主动了。后来重新演绎,由男神主动,终于生出众神并创建了日本列岛。后来的故事无不是与这日本列岛的自然灾难密切相关。
根据日本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推测出,那是远古人类目睹了日本列岛的形成过程,并将这一过程视为神迹。这就是日本神话中充满水火元素的原因。
初次登上日本列岛的是帝俊部族,早期的日本列岛刚刚形成不久,气候环境要恶劣得多。最初还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帝俊部族踏上日本列岛的时间大约是西元前4450年—西元前4394年之间。
帝俊部族被炎黄联军打败后,部族幸存者被追杀或成为奴隶,普通百姓则被迫融入炎黄部族。一些来不及逃离的族人,只的退隐山林。在中原沿海一带,一度是羲和帝国殖民地,帝俊兵败之后,殖民地的各个部族也开始驱逐帝俊部族。这就在中原很多偏远山林地区,至今还有帝俊部族的后裔传人。比如云南哈尼族、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均是帝俊羲和族人与当地百越族人融合的结果。至今在中国南方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各族人的生活习俗中寻找到与日本大和族有着某种的相似性。我们不能说日本文化是复杂性的,而是反过来说,其它地域各民族与日本人文化的相似点,正好说明这些民族曾经是来自同一个民族,那就是来自早已消亡的瀛洲大陆的羲和帝国后裔。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帝俊后裔在日本的神话何以与中原神话不同?羲和族人经历了太多的灾难,对于早期的信仰,已经崩溃。帝俊原本想在大陆重建辉煌,却不料遭遇炎黄联军的进攻和驱逐。一个民族或族群经历如此多的变故,要重生,只有重新创造神祗。而日本列岛的出现,无疑就是羲和族人获得涅槃重生的希望和开始。
日本的神话是后人经过明显的再造的,往往与生活息息相关,人性世俗化的痕迹十分明显。这种特点类似于玛雅人和印加人的神话故事。
樱花,早期并非生长于日本,而是生长在中原南部地区,特别是在云南、四川西南部最为常见。樱花品种较多,花色鲜艳怡人,为广大人民喜爱。被称为华夏族的中原人,自古就喜爱花卉,因此在长江流域广为栽培,并传播到北方地区。花,即是华,古代是同一个字。当帝俊带领部族返回大陆时,樱花已经在东夷地区种植。因此当帝俊兵败退回东瀛之时,樱花也一并带回了日本列岛种植繁衍开来。
原本羲和族人喜爱扶桑花,也就变成喜爱樱花了。
羲和族到了日本之后,由于文字系统属于古老的绳结文,在逃难和迁徙过程中,文字丢失,羲和族人不得不引用中原文字系统,并将其改造成特定的符号,用于表音和拼写。日本文字系统的形成时间较晚,大约西元前后开始出现表音的汉字假名,结合汉字一起表达语言。后来引入罗马字母进行拼写日语。
日语源自于羲和帝国语言系统,一个绳结文字符号表示意思较为复杂,由特定的一组符号附加一些别的符号表示一种特定的含义,要说出来自然是一串语音,因此当把这样的语音记录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串粘连式的或附加式语言形式。绳结文在中美洲演化为玛雅文字,音节多为双音节和多音节,单音节很少。绳结文在羲和帝国时期广为流传,一直保持原生态,直至传播到南部美洲。
中原文字系统也是源自于绳结文,只是更注重单音节或双音节而已。从文字的结构上看,古人创造一个单字之后,其读音却是需要用其它音节来解读的。如果把中原文字用拼音拼写,不看某一单字,而是看一个词语,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同样会出现粘连形式。比如:“昆仑山”拼写成“kunlunshan”这也就变成多音节词语了,而“shan”可以视为附加后缀。再如:“美丽的”“友好的”拼写为“meilide”“youhaode”这个“de”音即是附加饰词。日文音节和中原文字音节十分类似。比如:“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日语读为“o ha yo u go za i ma su”“早上好”的意思。日文符号实际就是一种表音符号。由于会出现很多相同音的语音,因此日文不得不保留汉字符号,以便表达明确的含义。同样,中原文字语言用拼音符号表达之后,也会出现和日文一样的情况。
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字都是相通的,不同的是中原文字用一组象形符号表示一个词汇,而其他各国语言是用一组字母符号拼写一个词汇。所不同的仅仅是说法或读法不一样而已。比如:“父亲”英文写成“father”汉语读“fuqing”也有读“爸爸”即“baba”而英文也可以读“dad”而中原人有读“达达”即“dada”可见有相似性。因此世界语言表达方式,只要统一一种或少数几种读法,无论用啥字母符号拼写,那么都是可以明白的。至于语法结构,那是一种表达习惯而已。
羲和族人在日本列岛生养发展,不断吸纳外部文明的科技和文化,经历6360年后,西元1937年丁丑年,大和民族兴盛强大起来。建立起的日本帝国,又一次发动进攻大陆的全面战争,历时28年,西元1945年,日本帝国遭受反日联军围攻,并遭受到美利坚帝国原子弹的攻击,日本军溃败宣布投降。
这也就应证了历史的循环,冤冤相报未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