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文学 www.2kwx.com,品三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永安宫。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死后,蜀汉政权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首先是马谡被斩,然后是李严被废,接下来的魏延谋反更是震动了蜀汉当局。魏延是蜀汉中后期屈指可数的勇将,深得刘备器重,屡次委以重任。关于魏延谋反,人们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描述,说他是一个脑后长有反骨的人物,因此谋反也在预料之中。那么魏延谋反是子虚乌有,还是确有其事?诸葛亮和魏延谋反有什么关系吗?魏延谋反为什么会涉及到诸葛亮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祸起萧墙”
魏延谋反一案大家也是相当地熟悉,因为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说马岱杀魏延的时候,杨仪出城说,你敢喊三声“谁敢杀我”吗?魏延说我怎么不敢呢,谁敢杀我!马岱后来说我敢杀你,啪。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这是一个冤案。这个冤案不但冤枉了魏延,也冤枉了诸葛亮。这话怎讲?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是怎么记载的。这个事儿历史上有两种记载,两个版本。我们先讲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三国志魏延传说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亮病故于北伐军中,临终前诸葛亮召开了一个秘密的榻前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杨仪,当时是丞相长史,就是丞相府秘书长、国务院秘书长,有姜维,有费祎,这样一些人。诸葛亮说,我死了以后这个仗就不能打了,咱们撤回去,撤退的时候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下面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你们不要管他,军队自己开拔。做了这个安排以后诸葛亮就病故了。然后他们这几个人一琢磨呢,就让费祎去找魏延,传达丞相的命令。果然,魏延一听就跳起来了:什么,让我断后,不对吧?“丞相虽亡,吾自见在”丞相是去世了,我魏延还活着啊,我魏延还可以带领部队继续北伐嘛,为什么要撤退啊?为什么因为一个人死了以后就把天下的大事都耽误了?“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耶?”魏延说,再说了,我魏延是什么人?凭什么我魏延给他杨仪断后,杨仪算老几?不干。然后跟费祎说,不管,我们这儿继续部署北伐,继续打曹贼。做了一番部署,写好了以后,魏延跟费祎说,来来来,签个字。费祎说:魏将军,这个杨仪是个书呆子,他哪会打仗呢!这么着吧,我回去给杨仪做做工作,让杨仪听将军的,好不好?魏延说好好好,你走走走。这个费祎出了魏延的大营之门,跳上马,掉头就跑。魏延一想,不该放走这个费祎啊,来不及了。然后赶快派探子去打探一下他们怎么动作,一打探,说杨仪就准备按照诸葛亮的部署,不管魏延,自己带着部队就往成都撤了。魏延怒火万丈,好,你撤我也撤,我先撤,于是魏延抢在杨仪的前面往南撤。而且还干了一件什么事呢?走一路烧一路,把桥啊路啊都给毁了,一路就这么跑跑跑,跑到了南谷口。这个杨仪一看,魏延先走了,而且把桥也烧了。杨仪带着部队也往回撤,然后赶快砍山上的树,再搭桥。这个情况已经很糟糕了对不对,更糟糕的是魏延和杨仪都上书朝廷说对方谋反。魏延说杨仪反了,杨仪说魏延反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就是两个人的告状信前前后后前前后后都送到了刘禅的御前。这刘禅一看他不明白,刘禅怎么明白得了,就把这个董允、蒋琬这些人找来,说各位爱卿看看,这个魏延告杨仪谋反,杨仪告魏延谋反,他俩到底谁反了?董允和蒋琬这些人说:陛下,臣等敢担保,这个杨仪他是不会谋反的;这个魏延谋不谋反,不好说。那就是魏延反嘛,对不对。于是,刘禅命令蒋琬带宿卫营,就是禁卫军,北上去拦截魏延。杨仪也带着部队南下,去追击魏延,就把魏延堵在了南谷口。这个时候,何平何平就是王平,因为他妈妈家姓何,他原来跟着外婆长大的,他也姓何,所以也叫何平,三国演义说是何平,实际上就是王平。王平冲上前去说,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就这样。魏延的部队一听,原来我们错了,一哄而散,魏延只好带着几个亲信又往南逃,逃到汉中,被马岱所杀。马岱杀了魏延以后,把魏延的首级送到了杨仪的跟前,杨仪把魏延的脑袋扔到地上,用脚去踩,王八蛋,我看你还干坏事,我看你还干坏事!然后夷延三族,就是灭了魏延家族三族。这就是三国志魏延传记载的事情经过。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最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诸葛亮一死,就引发了魏延谋反一案。魏延谋反是“诸葛亮时代”的三大疑案之一,他的谋反引起了后代历史学家们的很多猜测,甚至还有人认为诸葛亮对与魏延谋反难辞其咎,负有很大的责任。那么面对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我们怎么看待魏延谋反呢?魏延是否真的谋反了?对此,易中天先生他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魏延是否谋反?此案我的看法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不合逻辑。为什么说事出有因呢?有三点理由。第一,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既然诸葛丞相下令你魏延断后,你就该服从,你为什么不服从?可疑吧。第二,你不听指挥,擅自行动,挥师南下,你要干什么?你是撤回成都呢,你还是想回去颠覆蜀汉呢?讲不清楚。第三,如果你只是不服从杨仪,你不愿意替他断后,你抢先撤回成都,你为什么把杨仪的后路断掉?你为什么要所过把所有的栈道、所有的桥梁都毁掉?让人觉得就是你是要回成都造反,又不准杨仪他们带兵来救驾嘛。而且杨仪是个书呆子,大家都认为这个不可能造反的,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可能造反的肯定是军人嘛。在弄不清情况之下,为了保卫皇上,为了保卫政权,只好先假定你魏延造反嘛,所以叫做事出有因。为什么说它不合逻辑呢?我们知道以魏延当时的能力、实力,不足以自立山头称王称帝,他要造反只有一条出路就是投降曹魏。如果他要投降曹魏的话,他应该就近投降,因为他在前线啊,对不对。诸葛亮的命令说魏延断后,魏延就可以说,好,我断后,你们走吧,走吧走吧,我断后,然后我投降,那不是方便吗。你现在居然,他为什么要往南走呢?而且他被王平截拦以后,他还可以只身投奔曹魏啊,虽然他没有人马了他也是一员战将,他为什么继续往南跑呢?这不合逻辑。所以陈寿就做了一个结论,陈寿说:“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就是我推测,陈寿也是推测,我推测魏延的本意他之所以不往北走去投降曹魏,要往南走,他是什么意思呢?他只是想杀杨仪。他为什么要杀杨义呢?陈寿推测是以魏延当时的地位、威望、功绩等等,如果杀了杨仪以后,接诸葛亮班的就该是自己。如果自己能够接了诸葛亮的班,他就可以继续北伐了。所以陈寿说:“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就是魏延本意就是这个,他不是谋反。那么根据这个判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来,魏延一案不是谋反案,是内讧,是窝里斗,是魏延和杨仪的内部矛盾。因此我们就又要提出一个问题来,这个魏延和杨仪他们又哪来的深仇大恨呢?
根据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魏延既没有谋反的实力,也不合乎谋反的逻辑,实际上是魏延和杨仪两个人的内讧。而事实上,魏延是蜀汉名将,智勇双全;杨仪是蜀汉文臣,很有才华。两个人一文一武,关联不大,怎么会闹出这么大的事来呢?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从何而来?
说起来大家可能要笑,没什么,什么事都没有。很简单,就是魏延这个人在当时蜀汉方面是最牛的,大概也就是在诸葛亮面前他可能收敛一点,在其他人任何人面前都是趾高气扬,因为他本事大、功劳大,把谁都不放在眼里。那么其他的人也因为这个原因对魏延也是客客气气,让他三分,魏延要跋扈一下,人家就让一让。只有一个人不肯让,就是杨仪。杨仪可能是一个书生,他还是有点书生意气,我凭什么就给你这个武夫让三分呢?偏不让。于是魏延就恨得不得了,居然就你这小子不把我放在眼里。于是两个人势同水火,水火不容,水火不容到了什么程度呢?两个人不能坐在一起说话,坐在一起说话就要吵,每次随便提到什么问题两个人就要争,争论到激烈的时候魏延就把刀拔出来,然后就在杨仪的脸上比划;杨仪就痛哭流涕,三国志的说法叫做“泣涕横集”就是眼泪鼻涕横着满脸都是,哭得五花六道,泪人似的。这个时候只有谁能够止住呢,费祎,费祎这个时候就赶快坐到他们两个当中去,走开走开,不吵不吵闹成这样。那么魏延又为什么这么牛呢?因为他是刘备生前非常器重和赏识的人。当年刘备征汉中,拿下汉中以后在汉中称王,称完王以后刘备撤军回成都,要留一个人守汉中。这个时候所有人都认为要留的是张飞,刘关张刘关张嘛,关羽这个时候已经分兵守荆州了,那么现在又得了一块地方要守,当然最可靠的是张飞去守嘛。结果刘备破格提拔使用魏延,结果一军皆惊,所有人都吃惊了。刘备也知道大家是不回服魏延的,于是大会群臣,会上刘备就对魏延说了,寡人这个时候刘备已经称王了嘛,寡人把重任交给了魏将军,魏将军打算怎么做呀?魏延站起来说,如果他曹操倾巢而出,魏延愿意为大王挡住他,拒之;如果曹操派一个偏将军率十万人马来进攻汉中,魏延愿... -->>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永安宫。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死后,蜀汉政权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首先是马谡被斩,然后是李严被废,接下来的魏延谋反更是震动了蜀汉当局。魏延是蜀汉中后期屈指可数的勇将,深得刘备器重,屡次委以重任。关于魏延谋反,人们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描述,说他是一个脑后长有反骨的人物,因此谋反也在预料之中。那么魏延谋反是子虚乌有,还是确有其事?诸葛亮和魏延谋反有什么关系吗?魏延谋反为什么会涉及到诸葛亮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祸起萧墙”
魏延谋反一案大家也是相当地熟悉,因为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说马岱杀魏延的时候,杨仪出城说,你敢喊三声“谁敢杀我”吗?魏延说我怎么不敢呢,谁敢杀我!马岱后来说我敢杀你,啪。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这是一个冤案。这个冤案不但冤枉了魏延,也冤枉了诸葛亮。这话怎讲?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是怎么记载的。这个事儿历史上有两种记载,两个版本。我们先讲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三国志魏延传说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亮病故于北伐军中,临终前诸葛亮召开了一个秘密的榻前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杨仪,当时是丞相长史,就是丞相府秘书长、国务院秘书长,有姜维,有费祎,这样一些人。诸葛亮说,我死了以后这个仗就不能打了,咱们撤回去,撤退的时候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下面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你们不要管他,军队自己开拔。做了这个安排以后诸葛亮就病故了。然后他们这几个人一琢磨呢,就让费祎去找魏延,传达丞相的命令。果然,魏延一听就跳起来了:什么,让我断后,不对吧?“丞相虽亡,吾自见在”丞相是去世了,我魏延还活着啊,我魏延还可以带领部队继续北伐嘛,为什么要撤退啊?为什么因为一个人死了以后就把天下的大事都耽误了?“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耶?”魏延说,再说了,我魏延是什么人?凭什么我魏延给他杨仪断后,杨仪算老几?不干。然后跟费祎说,不管,我们这儿继续部署北伐,继续打曹贼。做了一番部署,写好了以后,魏延跟费祎说,来来来,签个字。费祎说:魏将军,这个杨仪是个书呆子,他哪会打仗呢!这么着吧,我回去给杨仪做做工作,让杨仪听将军的,好不好?魏延说好好好,你走走走。这个费祎出了魏延的大营之门,跳上马,掉头就跑。魏延一想,不该放走这个费祎啊,来不及了。然后赶快派探子去打探一下他们怎么动作,一打探,说杨仪就准备按照诸葛亮的部署,不管魏延,自己带着部队就往成都撤了。魏延怒火万丈,好,你撤我也撤,我先撤,于是魏延抢在杨仪的前面往南撤。而且还干了一件什么事呢?走一路烧一路,把桥啊路啊都给毁了,一路就这么跑跑跑,跑到了南谷口。这个杨仪一看,魏延先走了,而且把桥也烧了。杨仪带着部队也往回撤,然后赶快砍山上的树,再搭桥。这个情况已经很糟糕了对不对,更糟糕的是魏延和杨仪都上书朝廷说对方谋反。魏延说杨仪反了,杨仪说魏延反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就是两个人的告状信前前后后前前后后都送到了刘禅的御前。这刘禅一看他不明白,刘禅怎么明白得了,就把这个董允、蒋琬这些人找来,说各位爱卿看看,这个魏延告杨仪谋反,杨仪告魏延谋反,他俩到底谁反了?董允和蒋琬这些人说:陛下,臣等敢担保,这个杨仪他是不会谋反的;这个魏延谋不谋反,不好说。那就是魏延反嘛,对不对。于是,刘禅命令蒋琬带宿卫营,就是禁卫军,北上去拦截魏延。杨仪也带着部队南下,去追击魏延,就把魏延堵在了南谷口。这个时候,何平何平就是王平,因为他妈妈家姓何,他原来跟着外婆长大的,他也姓何,所以也叫何平,三国演义说是何平,实际上就是王平。王平冲上前去说,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就这样。魏延的部队一听,原来我们错了,一哄而散,魏延只好带着几个亲信又往南逃,逃到汉中,被马岱所杀。马岱杀了魏延以后,把魏延的首级送到了杨仪的跟前,杨仪把魏延的脑袋扔到地上,用脚去踩,王八蛋,我看你还干坏事,我看你还干坏事!然后夷延三族,就是灭了魏延家族三族。这就是三国志魏延传记载的事情经过。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最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诸葛亮一死,就引发了魏延谋反一案。魏延谋反是“诸葛亮时代”的三大疑案之一,他的谋反引起了后代历史学家们的很多猜测,甚至还有人认为诸葛亮对与魏延谋反难辞其咎,负有很大的责任。那么面对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我们怎么看待魏延谋反呢?魏延是否真的谋反了?对此,易中天先生他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魏延是否谋反?此案我的看法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不合逻辑。为什么说事出有因呢?有三点理由。第一,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既然诸葛丞相下令你魏延断后,你就该服从,你为什么不服从?可疑吧。第二,你不听指挥,擅自行动,挥师南下,你要干什么?你是撤回成都呢,你还是想回去颠覆蜀汉呢?讲不清楚。第三,如果你只是不服从杨仪,你不愿意替他断后,你抢先撤回成都,你为什么把杨仪的后路断掉?你为什么要所过把所有的栈道、所有的桥梁都毁掉?让人觉得就是你是要回成都造反,又不准杨仪他们带兵来救驾嘛。而且杨仪是个书呆子,大家都认为这个不可能造反的,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可能造反的肯定是军人嘛。在弄不清情况之下,为了保卫皇上,为了保卫政权,只好先假定你魏延造反嘛,所以叫做事出有因。为什么说它不合逻辑呢?我们知道以魏延当时的能力、实力,不足以自立山头称王称帝,他要造反只有一条出路就是投降曹魏。如果他要投降曹魏的话,他应该就近投降,因为他在前线啊,对不对。诸葛亮的命令说魏延断后,魏延就可以说,好,我断后,你们走吧,走吧走吧,我断后,然后我投降,那不是方便吗。你现在居然,他为什么要往南走呢?而且他被王平截拦以后,他还可以只身投奔曹魏啊,虽然他没有人马了他也是一员战将,他为什么继续往南跑呢?这不合逻辑。所以陈寿就做了一个结论,陈寿说:“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就是我推测,陈寿也是推测,我推测魏延的本意他之所以不往北走去投降曹魏,要往南走,他是什么意思呢?他只是想杀杨仪。他为什么要杀杨义呢?陈寿推测是以魏延当时的地位、威望、功绩等等,如果杀了杨仪以后,接诸葛亮班的就该是自己。如果自己能够接了诸葛亮的班,他就可以继续北伐了。所以陈寿说:“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就是魏延本意就是这个,他不是谋反。那么根据这个判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来,魏延一案不是谋反案,是内讧,是窝里斗,是魏延和杨仪的内部矛盾。因此我们就又要提出一个问题来,这个魏延和杨仪他们又哪来的深仇大恨呢?
根据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魏延既没有谋反的实力,也不合乎谋反的逻辑,实际上是魏延和杨仪两个人的内讧。而事实上,魏延是蜀汉名将,智勇双全;杨仪是蜀汉文臣,很有才华。两个人一文一武,关联不大,怎么会闹出这么大的事来呢?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从何而来?
说起来大家可能要笑,没什么,什么事都没有。很简单,就是魏延这个人在当时蜀汉方面是最牛的,大概也就是在诸葛亮面前他可能收敛一点,在其他人任何人面前都是趾高气扬,因为他本事大、功劳大,把谁都不放在眼里。那么其他的人也因为这个原因对魏延也是客客气气,让他三分,魏延要跋扈一下,人家就让一让。只有一个人不肯让,就是杨仪。杨仪可能是一个书生,他还是有点书生意气,我凭什么就给你这个武夫让三分呢?偏不让。于是魏延就恨得不得了,居然就你这小子不把我放在眼里。于是两个人势同水火,水火不容,水火不容到了什么程度呢?两个人不能坐在一起说话,坐在一起说话就要吵,每次随便提到什么问题两个人就要争,争论到激烈的时候魏延就把刀拔出来,然后就在杨仪的脸上比划;杨仪就痛哭流涕,三国志的说法叫做“泣涕横集”就是眼泪鼻涕横着满脸都是,哭得五花六道,泪人似的。这个时候只有谁能够止住呢,费祎,费祎这个时候就赶快坐到他们两个当中去,走开走开,不吵不吵闹成这样。那么魏延又为什么这么牛呢?因为他是刘备生前非常器重和赏识的人。当年刘备征汉中,拿下汉中以后在汉中称王,称完王以后刘备撤军回成都,要留一个人守汉中。这个时候所有人都认为要留的是张飞,刘关张刘关张嘛,关羽这个时候已经分兵守荆州了,那么现在又得了一块地方要守,当然最可靠的是张飞去守嘛。结果刘备破格提拔使用魏延,结果一军皆惊,所有人都吃惊了。刘备也知道大家是不回服魏延的,于是大会群臣,会上刘备就对魏延说了,寡人这个时候刘备已经称王了嘛,寡人把重任交给了魏将军,魏将军打算怎么做呀?魏延站起来说,如果他曹操倾巢而出,魏延愿意为大王挡住他,拒之;如果曹操派一个偏将军率十万人马来进攻汉中,魏延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