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文学 www.2kwx.com,品三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孙坚、孙策父子开创了江东基业,然而两人都英年早逝,接班的孙权只有十八岁。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孙权不但站稳了脚跟,还将父兄未竟的“霸业”发展为“帝业”与曹魏、蜀汉鼎足而立。那么孙权究竟是如何渡过难关的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精彩品三国之风云际会。
在上一集易中天先生讲到,公元263年,刘禅君臣不战而降,蜀汉灭亡。从这一集开始,我们将把目光转向东吴。和刘备开创的蜀汉政权一样,孙坚、孙策父子建立的也是一个外来政权,在江东立足未稳,然而两人却都英年早逝。孙权接班的时候只有十八岁,他接过的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地方割据政权,他能不能镇住那些旧臣老将,他能不能发展父兄的基业,这在当时都是一个个问号。
但孙权不但很快站稳了脚跟,还将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未竟的“霸业”发展为“帝业”与曹魏、蜀汉鼎足而立,建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东吴政权。那么孙权究竟是如何渡过难关的?他的成功之路又是怎样的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风云际会”
易中天:从这一集开始我们讲孙吴,孙吴之主是孙权。孙权不容易。很多人说孙权这个人挺有福气的,小小年纪接过了父兄留下的一片基业,不像曹操和刘备得白手起家,自己打江山。其实不然,孙权接班的时候是很困难的,怎么个困难呢?八个字:年幼、势孤、内忧、外困。
先说年幼。孙权接班的时候只有十八岁,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这个说法还要算未成年人。当然他这个未成年人也非同一般,因为孙权十五岁的时候就当了阳羡县的县长。汉代的规矩,是大县的长官叫县令,小县的长官叫县长。阳羡县看来是一个小县,孙权十五岁就当了它的县长。当然这里面有一个背景,就是他有一个大后台,孙策。那再怎么有后台,你十五岁当县长,也还是很了不起了,现在三十五岁还不一定当得上是不是。但是总归是年幼。
第二,势孤。势力孤单,这话怎么讲呢?三国志孙策传的传末有孙盛的一句话,叫做“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说孙策创下的这个基业不是一个积德的基业,因此他这个政权是不稳固的。为什么?因为孙氏政权和刘备在益州建立的蜀汉政权一样,也是一个外来政权。有些人说这个恐怕不对吧,刘备他是涿州人,就是我们现在河北的涿州人,然后南下到了刘表这里,然后又从荆州带着兵到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它当然是一个外来政权;孙坚、孙策、孙权可是吴人啊,他是吴郡富春人,吴人在吴建立的政权怎么是外来政权呢?三个原因。
第一,孙氏家族在江东不是世家大族,是寒族。三国志就说孙坚是“孤微发迹”就是家境是很贫寒的。但有一个说法说什么孙家世代仕吴,这个说法是不打靠得住的,因为后人给这个开国君主作传的时候他总归要,是吧,粉饰一下,说得好听一点。实际上江东士族是看不起他们孙家的。第二点呢,孙坚发迹也不在江东。孙坚是袁术的部下,孙坚是在江西。这个地方还是要交待一下,再交待一遍,三国时代的江东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江南,三国时代的江西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江北,包括江苏北部还有安徽一些地方,那个叫江西,不是我们现在的江西省那个江西。他不是在江东发迹的,他招募的将士称之为淮泗精兵,就是淮河和泗水那一带招募的一些精兵,这是孙坚的班底。然后孙策继承了孙坚,把这支队伍拿到手上,从袁术手上讨过来,杀回江东,才建立孙氏政权。而袁术是什么人呢?袁术是个称皇帝的,因此在江东的士族、士大夫眼里这是乱臣贼子;孙坚是乱臣贼子的部下。那么孙策就是叫做乱臣余孽。
这样三个原因,当孙策带着孙坚的旧部回到江东的时候,江东的父老乡亲、江东的世家大族一致认为,孙策这不是回家,这是入侵。不把他看作自己人啊,没有什么江东父老夹道欢迎这种事,反而是一种抵抗的态度。抵抗的结果是什么样呢?抵抗的结果是孙策大开杀戒,尽诛英豪。其实我们回顾一下当年我讲“江东基业”的时候我就讲到孙策嗜杀,因为当时还讲不到这一步,只是说他爱杀人,实际上他有他不得已的原因,就是江东士族不欢迎他们。所以他是靠武力、靠暴力、靠杀戮,建立起来的一个不怎么得人心的政权,这叫做“业非积德之基”
对于这一点,孙策自己本人其实是心里有数的。我们看他临终的时候做的两件事情。第一个是在他的弟弟当中条一个接班人,大家都认为是要挑一个像他的,结果他挑了一个不像他的孙权。而且跟孙权说得很清楚,说这个南征北战、驰骋疆场弟弟,你不如哥哥我;如果说是要得人心、保江东,这个哥哥不如你。就是孙策也知道不能这样杀下去了。第二就是孙策托孤于张昭,而且跟张昭说了这样的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就是我这个弟弟老二他如果抵挡不住的话,就请先生取而代之。后面还有一句话非常重要,怎么说的呢?这样的话,即便不能成功“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缓步西归也没有什么关系。很重要的这样四个字:缓步西归。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孙权在江东立足不了,请张昭先生带领我这个部队回江西去,咱不在江东待了。“缓步西归”那个“归”字是非常重要的,回江西去啊,也就是自己也不认为是江东的,江西才是根据地。所以是势孤。
内忧。三国志吴主传讲到了孙权接班时的那个形势,是什么呢?是边远地区的人民没有臣服,就指的是山越,就是指当时江东还有一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是不服的。江东世族呢?它这个原话叫“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实际上意思就是说,江东这些世家大族也是不合作的、不支持的。而一些北方来的流亡的那些士人是持观望态度的。事实上甚至孙权接班以后有个庐江太守叫做李术的他还果然就造反了,他马上宣布不服从孙权的领导,而且专门招降纳叛,谁不服从孙权的领导跑他那儿去他都收留。所以这是内忧。
还有外困。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北方袁绍和曹操正在打官渡之战,这一战不管谁赢谁输,对孙权都不是什么好事,不管谁赢了,下面就要来收拾他孙权了。何况孙权的隔壁还有一个刘表,刘表的大将江夏太守黄祖就紧挨着孙权的地盘,孙坚就是刘表的大将黄祖杀死的。所以孙权接班的时候,他的情况是什么呢?远有强敌,近有世仇,内存忧患,身无寸功。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什么功劳都没有立,凭什么做主子?有那么多老将呢。所以孙策去世以后,孙权哭个没完,他没有办法不哭。因为他实际上接手的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有点像诸葛亮接管蜀汉政权。我讲过诸葛亮接管蜀汉政权的时候,蜀汉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刘备建国基础不牢,夷陵战败地动山摇,是不稳定的。这个话同样适用于孙权,我们也可以说这样十六个字:孙氏入吴,基础不牢;老大一死,地动山摇。根本就镇不住。
易中天先生的分析让我们明白,十八岁的孙权接过了兄长孙策留下的割据政权,其实也就是坐到了一个火药桶上。稍有不慎,这个火药桶就有可能爆发,孙策之死带来的“地动山摇”就有可能变成“地烈山崩”那么孙权究竟是如何走出困境,如何渡过这个危机的?谁会在关键时刻助他一臂之力呢?
那么孙权又是如何渡过难关的呢?这就得益于两个人,张昭和周瑜。就在孙权哭个没完、一筹莫展的时候,张昭和周瑜像两根擎天大柱,帮孙权把这片天顶起来了。张昭走到孙权的跟前,对孙权说:孝廉啊,孙权当时是举了孝廉的,现在是哭的时候吗?想想看我们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周围到处都是豺狼,小将军要是哭个没完,那是开门揖盗了。再说了,一个接班人,重要的是继承父兄的事业,把它们发展壮大,而不是婆婆妈妈没完没了得哭,像个匹夫匹妇似的,打起精神来!然后让孙权换上衣服,亲自扶孙权上马,摆开仪仗队,让孙权出去巡视三军,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这个集团有新主子了。然后张昭“率群僚立而辅之”率领所有的手下立孙权为主。这是张昭。那么周瑜呢?周瑜从外地赶回吴县,从此留在孙权旁边帮助他。而且因为当时孙权的职务他不过是一个将军,不是君主,所以当时手下的人还有那些宾客们对于孙权的礼节是比较简慢的,也就是下级对上级的那样一种礼节而已。而周瑜带头行臣子礼,就带头把孙权看作君主,自己做臣子,这样来支持孙权。
而这个意义非常地重大。这个意义为什么重大呢?我们来看一下孙权的政治地图。东吴政权和蜀汉政权一样,也是由三种力量组成的。蜀汉政权讲过了,三股政治力量,第一个是刘备代表的或者说刘备、诸葛亮代表的荆州集团,第二个是李严为代表的东州集团,第三个是以谯周等人为代表的益州集团。它这三股力量是像鸡尾酒一样的三个层面,荆州集团是最高层,东州集团是中层,益州集团是底层,这是蜀汉政权的情况。那么东吴政权呢?东吴政权也是由三股政治力量组成。
这三股政治力量,第一种是孙坚、孙策留下的这些人,是孙坚和孙策当年在江西发展,然后带到江东来的,我们称为淮泗军事集团,简称“淮泗将领”那么这一部分人又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孙坚旧部,有程普、黄盖... -->>
孙坚、孙策父子开创了江东基业,然而两人都英年早逝,接班的孙权只有十八岁。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孙权不但站稳了脚跟,还将父兄未竟的“霸业”发展为“帝业”与曹魏、蜀汉鼎足而立。那么孙权究竟是如何渡过难关的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精彩品三国之风云际会。
在上一集易中天先生讲到,公元263年,刘禅君臣不战而降,蜀汉灭亡。从这一集开始,我们将把目光转向东吴。和刘备开创的蜀汉政权一样,孙坚、孙策父子建立的也是一个外来政权,在江东立足未稳,然而两人却都英年早逝。孙权接班的时候只有十八岁,他接过的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地方割据政权,他能不能镇住那些旧臣老将,他能不能发展父兄的基业,这在当时都是一个个问号。
但孙权不但很快站稳了脚跟,还将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未竟的“霸业”发展为“帝业”与曹魏、蜀汉鼎足而立,建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东吴政权。那么孙权究竟是如何渡过难关的?他的成功之路又是怎样的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风云际会”
易中天:从这一集开始我们讲孙吴,孙吴之主是孙权。孙权不容易。很多人说孙权这个人挺有福气的,小小年纪接过了父兄留下的一片基业,不像曹操和刘备得白手起家,自己打江山。其实不然,孙权接班的时候是很困难的,怎么个困难呢?八个字:年幼、势孤、内忧、外困。
先说年幼。孙权接班的时候只有十八岁,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这个说法还要算未成年人。当然他这个未成年人也非同一般,因为孙权十五岁的时候就当了阳羡县的县长。汉代的规矩,是大县的长官叫县令,小县的长官叫县长。阳羡县看来是一个小县,孙权十五岁就当了它的县长。当然这里面有一个背景,就是他有一个大后台,孙策。那再怎么有后台,你十五岁当县长,也还是很了不起了,现在三十五岁还不一定当得上是不是。但是总归是年幼。
第二,势孤。势力孤单,这话怎么讲呢?三国志孙策传的传末有孙盛的一句话,叫做“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说孙策创下的这个基业不是一个积德的基业,因此他这个政权是不稳固的。为什么?因为孙氏政权和刘备在益州建立的蜀汉政权一样,也是一个外来政权。有些人说这个恐怕不对吧,刘备他是涿州人,就是我们现在河北的涿州人,然后南下到了刘表这里,然后又从荆州带着兵到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它当然是一个外来政权;孙坚、孙策、孙权可是吴人啊,他是吴郡富春人,吴人在吴建立的政权怎么是外来政权呢?三个原因。
第一,孙氏家族在江东不是世家大族,是寒族。三国志就说孙坚是“孤微发迹”就是家境是很贫寒的。但有一个说法说什么孙家世代仕吴,这个说法是不打靠得住的,因为后人给这个开国君主作传的时候他总归要,是吧,粉饰一下,说得好听一点。实际上江东士族是看不起他们孙家的。第二点呢,孙坚发迹也不在江东。孙坚是袁术的部下,孙坚是在江西。这个地方还是要交待一下,再交待一遍,三国时代的江东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江南,三国时代的江西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江北,包括江苏北部还有安徽一些地方,那个叫江西,不是我们现在的江西省那个江西。他不是在江东发迹的,他招募的将士称之为淮泗精兵,就是淮河和泗水那一带招募的一些精兵,这是孙坚的班底。然后孙策继承了孙坚,把这支队伍拿到手上,从袁术手上讨过来,杀回江东,才建立孙氏政权。而袁术是什么人呢?袁术是个称皇帝的,因此在江东的士族、士大夫眼里这是乱臣贼子;孙坚是乱臣贼子的部下。那么孙策就是叫做乱臣余孽。
这样三个原因,当孙策带着孙坚的旧部回到江东的时候,江东的父老乡亲、江东的世家大族一致认为,孙策这不是回家,这是入侵。不把他看作自己人啊,没有什么江东父老夹道欢迎这种事,反而是一种抵抗的态度。抵抗的结果是什么样呢?抵抗的结果是孙策大开杀戒,尽诛英豪。其实我们回顾一下当年我讲“江东基业”的时候我就讲到孙策嗜杀,因为当时还讲不到这一步,只是说他爱杀人,实际上他有他不得已的原因,就是江东士族不欢迎他们。所以他是靠武力、靠暴力、靠杀戮,建立起来的一个不怎么得人心的政权,这叫做“业非积德之基”
对于这一点,孙策自己本人其实是心里有数的。我们看他临终的时候做的两件事情。第一个是在他的弟弟当中条一个接班人,大家都认为是要挑一个像他的,结果他挑了一个不像他的孙权。而且跟孙权说得很清楚,说这个南征北战、驰骋疆场弟弟,你不如哥哥我;如果说是要得人心、保江东,这个哥哥不如你。就是孙策也知道不能这样杀下去了。第二就是孙策托孤于张昭,而且跟张昭说了这样的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就是我这个弟弟老二他如果抵挡不住的话,就请先生取而代之。后面还有一句话非常重要,怎么说的呢?这样的话,即便不能成功“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缓步西归也没有什么关系。很重要的这样四个字:缓步西归。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孙权在江东立足不了,请张昭先生带领我这个部队回江西去,咱不在江东待了。“缓步西归”那个“归”字是非常重要的,回江西去啊,也就是自己也不认为是江东的,江西才是根据地。所以是势孤。
内忧。三国志吴主传讲到了孙权接班时的那个形势,是什么呢?是边远地区的人民没有臣服,就指的是山越,就是指当时江东还有一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是不服的。江东世族呢?它这个原话叫“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实际上意思就是说,江东这些世家大族也是不合作的、不支持的。而一些北方来的流亡的那些士人是持观望态度的。事实上甚至孙权接班以后有个庐江太守叫做李术的他还果然就造反了,他马上宣布不服从孙权的领导,而且专门招降纳叛,谁不服从孙权的领导跑他那儿去他都收留。所以这是内忧。
还有外困。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北方袁绍和曹操正在打官渡之战,这一战不管谁赢谁输,对孙权都不是什么好事,不管谁赢了,下面就要来收拾他孙权了。何况孙权的隔壁还有一个刘表,刘表的大将江夏太守黄祖就紧挨着孙权的地盘,孙坚就是刘表的大将黄祖杀死的。所以孙权接班的时候,他的情况是什么呢?远有强敌,近有世仇,内存忧患,身无寸功。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什么功劳都没有立,凭什么做主子?有那么多老将呢。所以孙策去世以后,孙权哭个没完,他没有办法不哭。因为他实际上接手的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有点像诸葛亮接管蜀汉政权。我讲过诸葛亮接管蜀汉政权的时候,蜀汉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刘备建国基础不牢,夷陵战败地动山摇,是不稳定的。这个话同样适用于孙权,我们也可以说这样十六个字:孙氏入吴,基础不牢;老大一死,地动山摇。根本就镇不住。
易中天先生的分析让我们明白,十八岁的孙权接过了兄长孙策留下的割据政权,其实也就是坐到了一个火药桶上。稍有不慎,这个火药桶就有可能爆发,孙策之死带来的“地动山摇”就有可能变成“地烈山崩”那么孙权究竟是如何走出困境,如何渡过这个危机的?谁会在关键时刻助他一臂之力呢?
那么孙权又是如何渡过难关的呢?这就得益于两个人,张昭和周瑜。就在孙权哭个没完、一筹莫展的时候,张昭和周瑜像两根擎天大柱,帮孙权把这片天顶起来了。张昭走到孙权的跟前,对孙权说:孝廉啊,孙权当时是举了孝廉的,现在是哭的时候吗?想想看我们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周围到处都是豺狼,小将军要是哭个没完,那是开门揖盗了。再说了,一个接班人,重要的是继承父兄的事业,把它们发展壮大,而不是婆婆妈妈没完没了得哭,像个匹夫匹妇似的,打起精神来!然后让孙权换上衣服,亲自扶孙权上马,摆开仪仗队,让孙权出去巡视三军,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这个集团有新主子了。然后张昭“率群僚立而辅之”率领所有的手下立孙权为主。这是张昭。那么周瑜呢?周瑜从外地赶回吴县,从此留在孙权旁边帮助他。而且因为当时孙权的职务他不过是一个将军,不是君主,所以当时手下的人还有那些宾客们对于孙权的礼节是比较简慢的,也就是下级对上级的那样一种礼节而已。而周瑜带头行臣子礼,就带头把孙权看作君主,自己做臣子,这样来支持孙权。
而这个意义非常地重大。这个意义为什么重大呢?我们来看一下孙权的政治地图。东吴政权和蜀汉政权一样,也是由三种力量组成的。蜀汉政权讲过了,三股政治力量,第一个是刘备代表的或者说刘备、诸葛亮代表的荆州集团,第二个是李严为代表的东州集团,第三个是以谯周等人为代表的益州集团。它这三股力量是像鸡尾酒一样的三个层面,荆州集团是最高层,东州集团是中层,益州集团是底层,这是蜀汉政权的情况。那么东吴政权呢?东吴政权也是由三股政治力量组成。
这三股政治力量,第一种是孙坚、孙策留下的这些人,是孙坚和孙策当年在江西发展,然后带到江东来的,我们称为淮泗军事集团,简称“淮泗将领”那么这一部分人又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孙坚旧部,有程普、黄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