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我是方孝孺?不!我是王莽。 (2/2)
爱看文学 www.2kwx.com,历史直播:从千古一帝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观点反驳一下。】
【朱棣只有《奉天靖难记》并没有《奉天造反记》更没有《奉天篡位记》。】
【所以朱棣也没有造反咯?】
【开个小玩笑,下面接着上史料。】
————
(咱有一个碗):那朱标呢?
【累死的,也可能是风寒而死。】
【少工作,多运动,多休息。】
【风寒的话古代致命,也不知道明朝能不能搞出大蒜素,搞不出的话多吃大蒜多少也有点用。】
【咋的,哥们做好穿越准备要去大明了?】
(咱有一个碗):没,咱准备学某个混蛋写书。
【哦哦,写书好啊,书友们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的。】
……
【接着讲方孝孺复古。】
【《答俞敬德》之二,《逊志斋集》卷之十一记载了一段方孝孺回忆自己读书时候的文字,原文较长,挑一些和复古有关的给大家一览。】
【览周公、孔子庙宅,求七十子之遗迹,问陋巷、舞雩所在,潜心静虑,验其所得,慨叹以为彼七十子者,纵颜、闵未可几及,其余若樊迟、冉求辈,使学之同时,岂皆让之乎!】
【但今世无圣人出,不得所依归,故不若尔。】
【道政事必曰伊、尹、周、公,论道德必曰孔、孟、颜、闵,寝而思者,此数君子也,坐而诵者,此数君子也。用心一入于此,犹恐流于过高,如古狂人,而不适于用。】
【而方孝孺对周礼井田的喜好可能还受到了他父亲的影响。】
【先君自是道益明,志益坚。知元之将乱,弥自韬晦,穷理致知以尽其变。至于阴阳消长之度,礼乐名物之数,井田封建之制,躔次疆理之说,咸求折中,授业者日益多。】
【先君之道,盖法时乎《易》,取政乎《书》,主敬乎礼,体和乎乐,雅言以诗,制事以《春秋》。其深高博大者,虽不可测而知,然而家焉而有善俗之化,官焉而致富庶之治。发之乎政事,着之乎文辞,比于古之贤人循吏,未之或加也。】
【皆出自《逊志斋集》卷十一。】
【这里的先君指的是方孝孺父亲。】
【由此可以看出,这是属于有家传的,一家人都喜欢周礼。】
【而同样本书记载:
“定天下之争者,其惟井田乎?”
“吾尝以为井田不行,民不得康正统”
“曷以成俗复井田乎?井田奚先民平均乎?”
“兹欲复井田行周制,如先王之时固难矣,独不可稍取先王之意为之法乎。”
“孰非民乎?孰富孰贫乎?孰衣文绣,孰如悬鹑乎?屈为佣隶,天宁不仁乎?仁莫如井田。”】
【仿佛只要实行井田制,国家马上就能大治,长治久安。】
【当然是他们地主士绅阶级的大治,毕竟方孝孺还认为:“井田废而天下无善俗,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
【他在《宗仪·睦族》中说道——
“睦族之法,祠祭之余,复置田,多者数百亩,寡者百余亩,储其入,俾族之长与族之廉者掌之,岁量,视族人所揖辞而退……君子之道自此享矣。”】
【君王垂拱而治就好,剩下的我们宗族自己解决。】
【而除了井田制,还非常复古,事事都要和古人一样。】
【这方面我想王莽和他一定有话说。】
【建文帝继位后格外倚重方孝孺,按方孝孺的建议,照《周礼》“悉仿礼制更定”改了一大堆官名、地名、殿名、宫门、门名。】
【是不是很熟悉?】
【有没有想起王莽?】
————
新朝。
王莽只觉得声音分外刺耳,毕竟又被刘秀大破四十万大军。
想不通啊,这次朕吸取教训,都换地方了,怎么还有流星?
难道真像后辈说的,我把玉玺砸烂一角,始皇气不过报复我?
不然凭啥这流星追着我跑?
————
【而且即便朱棣都快兵临城下时候都乐此不疲,一直在改。】
【建文三年九月,又改承天门为皋门,改午门为端门,改端门为应门,改前门为路门,盖仿成周之旧。】
【建文四年六月南京城破,三年九月都还在改……】
【嗯,他们对周礼也是爱的深沉。】
【这是改门,还有改官职。】
【将殿阁大学士去掉“大”字。】
【通政使司改为通政使寺】
【大理寺改为大理司】
【改侍读、侍讲学士为文学博士。增设文翰、文史二馆,文翰馆居侍读、侍讲,文史馆居修撰、编修、检讨,其他诸司如六科给事中都改名为左、右拾遗。】
【原谅我知识浅薄,搞不懂改这些的意义……】
————
东周 秦国
不仅孔子无言以对,一众儒门子弟也是想不通……
你们所谓的复周礼该不会真的就是把官职名称、地名这些改来和我们现在一样吧?
这叫复周礼?
你们可别侮辱周礼了,周公都能被你们气活过来。
而东汉之后的各朝之人冥冥之中有一种感觉,这两人该不会是王莽转世分成两人了吧?
不然怎么一个敢说,一个敢做?
【而建文与方孝孺简直王八对绿豆,看上眼了。】
【《明书·卷四·建文皇帝本纪》:日与讲论古道,处偏殿,每事辄咨之。】
【《明史纪事本末》:时帝方锐意文治,日与方孝孺等讨论《周官》法度,以北兵为不足忧。】
【好家伙,朱棣造反哪有和方孝孺讨论周礼重要……】
【嗯,很像古偶剧。】
【爱美人不爱江山。】
【额,不对,爱老帅哥不爱江山。】
…………
【而其实改门改官职这些反而是小儿科,毕竟这个时候并不像王莽那个时候,无非就是官方记录麻烦一点。】
【真正有问题的是建文新政。】
【所谓建文新政是建文帝朱允炆用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文臣推行的改革。】
【我翻开建文新政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项政策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四个字:江南地主。】
【被儒家骂的皇帝可能是个好皇帝也可能是个坏皇帝。】
【但被儒家翻来覆去夸出花的皇帝……呵呵。】
【简单说一下被儒家骂并且比较出名的皇帝。】
【第一位:秦始皇,从秦儒到清儒都在骂。】
秦始皇:没事,朕习惯了。
【第二位:汉武帝,活着时候汉儒没骂,死了就没停过。】
汉武帝:呵呵,看完天幕再收拾他们。
【第三位:李世民,主力军是宋儒,毕竟宋朝黑唐朝是出了名的。】
李世民:呵呵,挫宋,弱宋,就只能嘴上占点便宜了。
【第四位:朱元璋,朱棣,朱厚照。
主力军是明朝的儒家门生。】
朱厚照无感,倒是洪武、永乐两朝文官不自信的摸了摸脖子。
这后辈怎么啥大实话都往外说?
我们那叫骂吗?
那叫直言进谏。
天幕害我,也不知道明天我的头和身体还能不能连在一起。
【抛开两位秦王,其他几位除去其他原因,有一条就是对官员太过苛刻。】
【而明朝士大夫文官们最喜欢的应该是宋朝,毕竟与士大夫共天下,犯罪也不处以极刑,流放之路走着走着说不定有人拉一把就又回去了。】
————
大明 应天府
“咱对你们很苛刻吗?”
“你们很喜欢宋朝吗?”
“那咱满足你们,赐你们殉葬宋朝皇陵。”
朝堂此起彼伏的都是喊冤之声。
“陛下,后辈瞎说的……”
“对对对,这后辈就爱说胡话。”
“我们最爱的还是大明朝啊。”
“陛下您对我们很好。”
“堪比尧舜……”
“对,陛下是千古一帝,天生圣人啊。”
这群官员明明丑态百出,无非怕死而已。
却又蒙着公正的皮,真是催人呕吐。
观点反驳一下。】
【朱棣只有《奉天靖难记》并没有《奉天造反记》更没有《奉天篡位记》。】
【所以朱棣也没有造反咯?】
【开个小玩笑,下面接着上史料。】
————
(咱有一个碗):那朱标呢?
【累死的,也可能是风寒而死。】
【少工作,多运动,多休息。】
【风寒的话古代致命,也不知道明朝能不能搞出大蒜素,搞不出的话多吃大蒜多少也有点用。】
【咋的,哥们做好穿越准备要去大明了?】
(咱有一个碗):没,咱准备学某个混蛋写书。
【哦哦,写书好啊,书友们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的。】
……
【接着讲方孝孺复古。】
【《答俞敬德》之二,《逊志斋集》卷之十一记载了一段方孝孺回忆自己读书时候的文字,原文较长,挑一些和复古有关的给大家一览。】
【览周公、孔子庙宅,求七十子之遗迹,问陋巷、舞雩所在,潜心静虑,验其所得,慨叹以为彼七十子者,纵颜、闵未可几及,其余若樊迟、冉求辈,使学之同时,岂皆让之乎!】
【但今世无圣人出,不得所依归,故不若尔。】
【道政事必曰伊、尹、周、公,论道德必曰孔、孟、颜、闵,寝而思者,此数君子也,坐而诵者,此数君子也。用心一入于此,犹恐流于过高,如古狂人,而不适于用。】
【而方孝孺对周礼井田的喜好可能还受到了他父亲的影响。】
【先君自是道益明,志益坚。知元之将乱,弥自韬晦,穷理致知以尽其变。至于阴阳消长之度,礼乐名物之数,井田封建之制,躔次疆理之说,咸求折中,授业者日益多。】
【先君之道,盖法时乎《易》,取政乎《书》,主敬乎礼,体和乎乐,雅言以诗,制事以《春秋》。其深高博大者,虽不可测而知,然而家焉而有善俗之化,官焉而致富庶之治。发之乎政事,着之乎文辞,比于古之贤人循吏,未之或加也。】
【皆出自《逊志斋集》卷十一。】
【这里的先君指的是方孝孺父亲。】
【由此可以看出,这是属于有家传的,一家人都喜欢周礼。】
【而同样本书记载:
“定天下之争者,其惟井田乎?”
“吾尝以为井田不行,民不得康正统”
“曷以成俗复井田乎?井田奚先民平均乎?”
“兹欲复井田行周制,如先王之时固难矣,独不可稍取先王之意为之法乎。”
“孰非民乎?孰富孰贫乎?孰衣文绣,孰如悬鹑乎?屈为佣隶,天宁不仁乎?仁莫如井田。”】
【仿佛只要实行井田制,国家马上就能大治,长治久安。】
【当然是他们地主士绅阶级的大治,毕竟方孝孺还认为:“井田废而天下无善俗,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
【他在《宗仪·睦族》中说道——
“睦族之法,祠祭之余,复置田,多者数百亩,寡者百余亩,储其入,俾族之长与族之廉者掌之,岁量,视族人所揖辞而退……君子之道自此享矣。”】
【君王垂拱而治就好,剩下的我们宗族自己解决。】
【而除了井田制,还非常复古,事事都要和古人一样。】
【这方面我想王莽和他一定有话说。】
【建文帝继位后格外倚重方孝孺,按方孝孺的建议,照《周礼》“悉仿礼制更定”改了一大堆官名、地名、殿名、宫门、门名。】
【是不是很熟悉?】
【有没有想起王莽?】
————
新朝。
王莽只觉得声音分外刺耳,毕竟又被刘秀大破四十万大军。
想不通啊,这次朕吸取教训,都换地方了,怎么还有流星?
难道真像后辈说的,我把玉玺砸烂一角,始皇气不过报复我?
不然凭啥这流星追着我跑?
————
【而且即便朱棣都快兵临城下时候都乐此不疲,一直在改。】
【建文三年九月,又改承天门为皋门,改午门为端门,改端门为应门,改前门为路门,盖仿成周之旧。】
【建文四年六月南京城破,三年九月都还在改……】
【嗯,他们对周礼也是爱的深沉。】
【这是改门,还有改官职。】
【将殿阁大学士去掉“大”字。】
【通政使司改为通政使寺】
【大理寺改为大理司】
【改侍读、侍讲学士为文学博士。增设文翰、文史二馆,文翰馆居侍读、侍讲,文史馆居修撰、编修、检讨,其他诸司如六科给事中都改名为左、右拾遗。】
【原谅我知识浅薄,搞不懂改这些的意义……】
————
东周 秦国
不仅孔子无言以对,一众儒门子弟也是想不通……
你们所谓的复周礼该不会真的就是把官职名称、地名这些改来和我们现在一样吧?
这叫复周礼?
你们可别侮辱周礼了,周公都能被你们气活过来。
而东汉之后的各朝之人冥冥之中有一种感觉,这两人该不会是王莽转世分成两人了吧?
不然怎么一个敢说,一个敢做?
【而建文与方孝孺简直王八对绿豆,看上眼了。】
【《明书·卷四·建文皇帝本纪》:日与讲论古道,处偏殿,每事辄咨之。】
【《明史纪事本末》:时帝方锐意文治,日与方孝孺等讨论《周官》法度,以北兵为不足忧。】
【好家伙,朱棣造反哪有和方孝孺讨论周礼重要……】
【嗯,很像古偶剧。】
【爱美人不爱江山。】
【额,不对,爱老帅哥不爱江山。】
…………
【而其实改门改官职这些反而是小儿科,毕竟这个时候并不像王莽那个时候,无非就是官方记录麻烦一点。】
【真正有问题的是建文新政。】
【所谓建文新政是建文帝朱允炆用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文臣推行的改革。】
【我翻开建文新政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项政策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四个字:江南地主。】
【被儒家骂的皇帝可能是个好皇帝也可能是个坏皇帝。】
【但被儒家翻来覆去夸出花的皇帝……呵呵。】
【简单说一下被儒家骂并且比较出名的皇帝。】
【第一位:秦始皇,从秦儒到清儒都在骂。】
秦始皇:没事,朕习惯了。
【第二位:汉武帝,活着时候汉儒没骂,死了就没停过。】
汉武帝:呵呵,看完天幕再收拾他们。
【第三位:李世民,主力军是宋儒,毕竟宋朝黑唐朝是出了名的。】
李世民:呵呵,挫宋,弱宋,就只能嘴上占点便宜了。
【第四位:朱元璋,朱棣,朱厚照。
主力军是明朝的儒家门生。】
朱厚照无感,倒是洪武、永乐两朝文官不自信的摸了摸脖子。
这后辈怎么啥大实话都往外说?
我们那叫骂吗?
那叫直言进谏。
天幕害我,也不知道明天我的头和身体还能不能连在一起。
【抛开两位秦王,其他几位除去其他原因,有一条就是对官员太过苛刻。】
【而明朝士大夫文官们最喜欢的应该是宋朝,毕竟与士大夫共天下,犯罪也不处以极刑,流放之路走着走着说不定有人拉一把就又回去了。】
————
大明 应天府
“咱对你们很苛刻吗?”
“你们很喜欢宋朝吗?”
“那咱满足你们,赐你们殉葬宋朝皇陵。”
朝堂此起彼伏的都是喊冤之声。
“陛下,后辈瞎说的……”
“对对对,这后辈就爱说胡话。”
“我们最爱的还是大明朝啊。”
“陛下您对我们很好。”
“堪比尧舜……”
“对,陛下是千古一帝,天生圣人啊。”
这群官员明明丑态百出,无非怕死而已。
却又蒙着公正的皮,真是催人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