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文学 www.2kwx.com,杜正坤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吃年饭时,要把饭、肉、豆腐等分别摆在狗食盆里,观察狗先吃哪样东西,来年哪样东西就金贵。团年以后妇女们还要剪一些纸人纸马,用绳子穿成串,挂在火炉上面炕起,待到元宵节时备用。
团年以后,要把刀、斧子、剪子、秤这些东西统统藏在一个不易被人发觉的地方。老辈人说,如果正月初一早上辰时(7——9点燃钟)以前,看见了快口的东西,就喜欢逗口罪(招是非),看见了秤,就容易遭蛇咬。当今有文化的人都明白这些忌讳是没有一点儿科学依据的迷信思想,但一些年纪大的人却仍然坚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除夕夜,一家大小洗过澡,换上新衣服以后,就围着一炉大火开始守岁。“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除夕之夜的火,要求绝对旺盛。火旺,预兆着来年红红火火,兴旺发达。守岁时,一家老少和和美美地吃着瓜子、糖果,聊着闲天儿,或是讨论来年生产计划、致富门路,或是欣赏央视节目。一直到午夜钟声敲响以后,燃放烟花爆竹,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才进入梦乡。
出行和拜年
到了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天不亮就起床。因为除夕晚上大人们一再嘱咐青年人和小孩子,初一早上不能睡懒觉,必须早早起床。所
以年老的人起床后,立即点燃鞭炮,把一家人催起来,洗刷完毕,就在院坝中央放上一张小方桌,点燃香烛,放响爆竹,面对吉方,朝天作揖,称之为“出天行”出完“天行”就要“抢银水”所谓的“抢银水”就是趁拂晓的时候到水井里去挑水,把水缸装满水,预兆新的一年里“一股银水往屋流”“发财兴旺,万事顺头”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特别注重解决缺水地区的人畜饮水问题,大部分地区的人民都用上了纯净的自来水,所以大年初一到水井里“抢银水”的习俗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三峡人拜年,旧时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的规矩。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习俗也成了历史。有一些地方,有从大年初一起“拜转转年”的习俗,一个院落的三、五家,或一个村寨的七、八家,甚至十多家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邀集起来,轮流到各家拜年。有的社区,趁拜年之际,玩“狮子”、舞龙灯、举行球赛、歌咏等活动。当主人摆好宴席,宾主品尝山珍、畅饮佳酿、酒醉兴尽后,才算结束了一天的拜年活动。
过去,三峡人有“划干龙船”的风俗习惯,一些民间艺人用五光十色的纸扎成五彩缤纷的小龙船提在手上,从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挨家挨户去“划干龙船”拜年。“划干龙船”的艺人,有一人一组的,也有二人一组的,他们走到农户大门口,一边敲打铜锣或金钱板,一边唱些“敲起锣儿拜大年,东家免灾保平安;财源茂盛人气旺,升官发财福寿延”、或“你给我赠坨盐,今年买几亩田”、或“给我赠
坨油,今年买头大牯牛”之类的歌谣。那时,农村缺少文化生活,来了划干龙船的艺人,觉得十分新奇,加之在新年大节里,艺人说的、唱的都是些吉祥如意的内容,家家户户都图个吉利,纷纷给艺人偿钱或赠送物品。即使是再穷的家庭也都毫不吝啬地往外拿出自己本来就很稀少的油、盐之类的东西来让艺人唱几支赞歌,以求转转运气。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划干龙船的习俗已不复存在了。改革开放以后,三峡人的腰包鼓起来了,文化生活也随之丰富了。现在过年,从城镇到农村,到处都有业余文艺宣传队,群众文化生活搞得热火朝天。特别是通过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后,各级党政领导,彻底转变了工作作风,他们利用过年的机会深入村社农户,到帮扶对象家中去拜年,与农民群众共商脱贫致富大计,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党的向心力。从而给拜年活动赋予了新的内涵。
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三峡人传统的“三元”节中的第一个节日,也叫上元节(农历年七月十二日为中元节,又叫月半节,农历十月十五则叫下元节)。元宵节这天三峡人都要把出阁的女儿、未过门的儿媳妇及亲朋好友接到家里来过节日。在元宵节丰盛的宴席上,有一道特别的食物——元宵。“元宵”又叫“汤圆儿”是用糯米粉调制后在中间放进芯子的圆子。元宵节吃它,象征团团圆圆之意。
元宵节晚上,三峡人家家户户都要挂上红灯笼,燃放烟花爆竹。一些人口集中的地方,还有赛灯、猜灯谜的活动。三峡库区的大宁河
流域有一种古老的走马灯,只要在灯笼里点上蜡烛,灯笼上的剪纸飞马就会奔跑起来,十分有趣。除了庆祝活动以外,三峡人至今还保留许多信仰性活动,如烧纸人儿等等。“烧纸人”就是把除夕之夜剪的纸人纸马从火炉上面取下来,送到十字路口用火焚之,表示送走瘟神、驱病去灾。
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巫溪人的大年才算过完了。
吃年饭时,要把饭、肉、豆腐等分别摆在狗食盆里,观察狗先吃哪样东西,来年哪样东西就金贵。团年以后妇女们还要剪一些纸人纸马,用绳子穿成串,挂在火炉上面炕起,待到元宵节时备用。
团年以后,要把刀、斧子、剪子、秤这些东西统统藏在一个不易被人发觉的地方。老辈人说,如果正月初一早上辰时(7——9点燃钟)以前,看见了快口的东西,就喜欢逗口罪(招是非),看见了秤,就容易遭蛇咬。当今有文化的人都明白这些忌讳是没有一点儿科学依据的迷信思想,但一些年纪大的人却仍然坚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除夕夜,一家大小洗过澡,换上新衣服以后,就围着一炉大火开始守岁。“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除夕之夜的火,要求绝对旺盛。火旺,预兆着来年红红火火,兴旺发达。守岁时,一家老少和和美美地吃着瓜子、糖果,聊着闲天儿,或是讨论来年生产计划、致富门路,或是欣赏央视节目。一直到午夜钟声敲响以后,燃放烟花爆竹,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才进入梦乡。
出行和拜年
到了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天不亮就起床。因为除夕晚上大人们一再嘱咐青年人和小孩子,初一早上不能睡懒觉,必须早早起床。所
以年老的人起床后,立即点燃鞭炮,把一家人催起来,洗刷完毕,就在院坝中央放上一张小方桌,点燃香烛,放响爆竹,面对吉方,朝天作揖,称之为“出天行”出完“天行”就要“抢银水”所谓的“抢银水”就是趁拂晓的时候到水井里去挑水,把水缸装满水,预兆新的一年里“一股银水往屋流”“发财兴旺,万事顺头”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特别注重解决缺水地区的人畜饮水问题,大部分地区的人民都用上了纯净的自来水,所以大年初一到水井里“抢银水”的习俗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三峡人拜年,旧时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的规矩。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习俗也成了历史。有一些地方,有从大年初一起“拜转转年”的习俗,一个院落的三、五家,或一个村寨的七、八家,甚至十多家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邀集起来,轮流到各家拜年。有的社区,趁拜年之际,玩“狮子”、舞龙灯、举行球赛、歌咏等活动。当主人摆好宴席,宾主品尝山珍、畅饮佳酿、酒醉兴尽后,才算结束了一天的拜年活动。
过去,三峡人有“划干龙船”的风俗习惯,一些民间艺人用五光十色的纸扎成五彩缤纷的小龙船提在手上,从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挨家挨户去“划干龙船”拜年。“划干龙船”的艺人,有一人一组的,也有二人一组的,他们走到农户大门口,一边敲打铜锣或金钱板,一边唱些“敲起锣儿拜大年,东家免灾保平安;财源茂盛人气旺,升官发财福寿延”、或“你给我赠坨盐,今年买几亩田”、或“给我赠
坨油,今年买头大牯牛”之类的歌谣。那时,农村缺少文化生活,来了划干龙船的艺人,觉得十分新奇,加之在新年大节里,艺人说的、唱的都是些吉祥如意的内容,家家户户都图个吉利,纷纷给艺人偿钱或赠送物品。即使是再穷的家庭也都毫不吝啬地往外拿出自己本来就很稀少的油、盐之类的东西来让艺人唱几支赞歌,以求转转运气。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划干龙船的习俗已不复存在了。改革开放以后,三峡人的腰包鼓起来了,文化生活也随之丰富了。现在过年,从城镇到农村,到处都有业余文艺宣传队,群众文化生活搞得热火朝天。特别是通过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后,各级党政领导,彻底转变了工作作风,他们利用过年的机会深入村社农户,到帮扶对象家中去拜年,与农民群众共商脱贫致富大计,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党的向心力。从而给拜年活动赋予了新的内涵。
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三峡人传统的“三元”节中的第一个节日,也叫上元节(农历年七月十二日为中元节,又叫月半节,农历十月十五则叫下元节)。元宵节这天三峡人都要把出阁的女儿、未过门的儿媳妇及亲朋好友接到家里来过节日。在元宵节丰盛的宴席上,有一道特别的食物——元宵。“元宵”又叫“汤圆儿”是用糯米粉调制后在中间放进芯子的圆子。元宵节吃它,象征团团圆圆之意。
元宵节晚上,三峡人家家户户都要挂上红灯笼,燃放烟花爆竹。一些人口集中的地方,还有赛灯、猜灯谜的活动。三峡库区的大宁河
流域有一种古老的走马灯,只要在灯笼里点上蜡烛,灯笼上的剪纸飞马就会奔跑起来,十分有趣。除了庆祝活动以外,三峡人至今还保留许多信仰性活动,如烧纸人儿等等。“烧纸人”就是把除夕之夜剪的纸人纸马从火炉上面取下来,送到十字路口用火焚之,表示送走瘟神、驱病去灾。
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巫溪人的大年才算过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