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文学 www.2kwx.com,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他?只是因为他蔑视所有的人,虽然心里对他的作品是有好感的。实际上他们两个人有很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是有才能的人,都是锐利的人,孤独的人,想要自由的人,但是他们俩都因为情绪化的影响没有成为朋友,失臂而过。他从他童年偶像那儿离开的时候,感到很伤心,他唯一的渺茫,脆弱的偶像都没有了。回家的路上他忽然想到,一个曾经给他写信的音乐爱好者住在这儿,就给他发了一份电报。这个音乐爱好者是一个大学教授,没有孩子,妻子死了,一个人很寂寞地生活,唯一的安慰就是克利斯朵夫的音乐。他非常喜欢他的音乐。一收到电报,马上就在约定时间到火车站去接。他想当然地到头等车厢接,但克利斯朵夫是坐四等车厢,两人就错过了。然后这个音乐爱好者就满城地去找,找到田野里,看到一个人躺在大树底下,很悠闲。他觉得这个人有点像,但也不敢冒昧地打招呼,就悄悄地走近他,唱克利斯朵夫的音乐——“来吧,来吧”克利斯朵夫一下子跳起来,他们就这样见面了。接着他就陷入了一群音乐爱好者的包围。这些人都做着普通的职业,在乡村里生活,长得也粗俗,胃口且非常旺盛。其中有一个大胖子,宣布要演唱克利斯朵夫的曲子,克利斯朵夫顿时感到灾难来了,他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他唱,可是办不到,因为这人是被他们远道请来专门演唱的,他必须要唱。他唱出来的第一个声音却把克利斯朵夫镇住了,他怎么会那么理解他呢?他唱得非常好,是心灵里的声音。他的赞许的眼光鼓励了胖子,胖子开始大加发挥,事情开始变糟了,克利斯朵夫为了使他停止,差不多就快打起来了。在那里他过了很愉快的几天,又回到他的小城里,依然一无所得。这时候他心里有一个向往渐渐清晰了,他要去法国。可是他走不了,妈妈不让他走。母亲半夜里起来走到他床边说,现在只有我一个人了,你走的话,我就完了。
可是没料想,机会来了。这一段时间他就像一个游魂,一个幽灵,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一样的到处乱走。有一天他走到一个乡村,这个乡村正在举行晚会,喝酒,跳舞,唱歌,他就参加进去了。然后来了一群大兵,和农民因为争夺一个女孩子起了纠纷。克利斯朵夫是那么骚动,心里憋了一股热情和力气没有地方用,就一下子挑起了殴斗,并且打得非常勇猛,造成了惨案。这时候整个村庄的人开始怨恨克利斯朵夫,说如果不是你在里面挑,这事情很快就过去了,很小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军民之间的一点小冲突,可是你进来之后事情变得复杂了。只有那个因她而起事的小姑娘感激他,说我帮你走,你不能回德国,你再也不能回你的城市了。她把他送到边境,然后让他过了境,这时候他迫不得已,只能走了。当他踏上开往法国的列车,对着他要去的方向大声喊道:“巴黎,救救我!溉救我的思想!”这时候他终于挣脱了他的反抗时期,去往巴黎,开始他的寻求和建设了。
他要找法国,找法兰西的精神,可是法兰西的精神在什么地方呢?在这里我特别想说一点,罗曼罗兰写了整整三卷关于他寻找法国的故事,但是我以为他绝对无意要对法国的历史、政治、文化作什么评价,他只是要把法国这个地方作为克利斯朵夫思想或者精神的救援,他只是让法国承担这个援助的任务。而我觉得法国在那个时代足够有条件,有资格成为克利斯朵夫的思想家园,因为它是一个艺术的国家,聚集了很多艺术家,是一个艺术大都会,有着悠久的文明。他进入法国是由表入里。他一下火车看到巴黎的情景感到非常伤心,满目凄凉,是那种日常抑郁的生活,马陷在泥浆里拉不动车,妇女提着篮子匆匆忙忙地走路,天非常的阴沉他不知道他要到哪里去寻找法国,可他知道他必须要在这里寻找。他身边没几个钱,只有两个认识的人在这儿,一个就是从小竿他进行过爱情预习的奥多,这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商人,已经不能习惯克利斯朵夫那种粗声大气说话的方式,那种过分的热情,完全没有绅士的风度,所以对他很冷淡,可以说是把他拒之门外。他只得再去找另一个熟人,高恩,是个出版商,专门出版通俗小说,什么黄色他出版什么,所以生意做得挺大的。这个人其实对克利斯朵夫也受不了,况且明显就是找他吃口饭的样子。可是摆脱不掉,因为克利斯朵夫那么热情。不得已高恩带他见了一些音乐家。可是克利斯朵夫那么傲慢,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个流亡者,别人叫他去教小姑娘弹钢琴,他觉得是对他的污辱。但是不管怎样,他把这个高恩给缠上了,高恩带着他进入了法国的音乐界。法国音乐界给他的印象是什么呢?“音乐在巴黎就像两个穷苦的工人合租一间房子,一个人从床上起来,另一个人就钻进他的热被窝。”就是这样一种情景,到处都是音乐会,多得简直是泛滥了。每个人都在听音乐,演奏的也是那么回事,但是没有想象,就凭着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机械的技术在那儿演奏。整个的情形就像赶集,一个星期里同时有好几个地方在举行音乐会,每天晚上都有音乐会的海报,到处都是制作和弦的铺子。音乐在法国变成一种遍地皆是的,工匠性质的技术,因此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音乐。法国的音乐批评界也是很热闹的,到处都掀起很激烈的争辩,流派简直多得吓死人,其实都很无聊,譬如说有横读派和竖读派(音乐总谱有十几行,和弦是坚的,旋律是横的)。也涌现了很多当代的新艺术。他非常认真地去听当代的新艺术,这些东西却给他重复的感觉。他总是对高恩讲你再带我去看看。高恩说你要看什么。他说,我要看法兰西。高恩说你看到的不就是法兰西吗?他说这不是的,一定有更好的东西,否则我不能解释为什么有这么多文化在这儿诞生。他非常执著地去找。他抛开音乐界,进入了文学,情形同样令他扫兴。他很刻薄地讽刺法国当红的女作家,说这些女作家不过是把在客厅里撒娇的方式拿到书本里来撒娇,向她的读者传送媚眼,把她的私人小事像雨点一样洒给读者。整个文学界充满了这样的女性的气质,一种委靡的、衰退的、伤感的气质。他也不能忍受,觉得文学和音乐同样糟糕。但是他也承认在这么乱七八糟、像赶集一样闹轰轰的情景之下,古典艺术还是始终支撑在里面。是一片废墟,那也是古典艺术的废墟,也是罗马的废墟。可是他还是不满意,和高恩讲你还是要带我去看,我还是觉得没有看到法兰西。高恩说那么你只能自己去看了,我没有办法再带你了,我已经尽我的力把我所有能够企及的艺术界的东西都向你展览了,而你还是不满意。从此以后,克利斯朵夫只能单枪匹马自己去看法国了。他能看到些什么东西呢?
他首先走进了一些沙龙,去研究女性。他发现这些形象各异的女性说到底只有一种类型,就是漂亮、时髦、擅长谈情说爱,但缺乏鲜活的生命力。他也接触了犹太人,就像前面说的,他觉得法国的犹太人比法国还法国。他认识了社会党人,参加到社会团体的阵营里去,参加他们的一些疯狂的讨论。他就发现在这些政治里充满了资产阶级虚伪的气味,平民全都给资产阶级腐蚀了。后来他生病了。睡在一所公寓里,孤苦伶仃,所有的朋友都断绝了来往,只有一个住在顶楼的女佣人来照顾他。这个女佣人是一个没有什么人生目的,对生活也不去思考,只是凭着本能在那儿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地生活。她说了一些很简朴的话,譬如说,你看到的法国是一些有钱人的,而我们才是真正的法国,她只会说这些很淳朴的话。这使我想起张贤亮的小说牧马人,一个右派考虑了那么多,受了那么多苦,怎么都不能解决问题,一个四川逃荒来的小姑娘,说了两句很简单的话:犯了错误改就行了,以后我们不犯就是了,问题就解决了。在这里情况也有点相似,克利斯朵夫就是从一些非常淳朴的人生里开始领悟到法国精神的微光。但是不同的地方在于克利斯朵夫是从这种最低级状态,最淳朴状态起步,他还要出发的。可是“牧马人”就到这儿为止了,永远是那么朴素的道理要来解答我们这么复杂的人生,其实是不可能的。
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而克利斯朵夫就在这个女佣人给他的启示上重新出发了,他终于找到了出发点。以前都在浮面,而现在终于找到了根,从根上重新出发寻找法国。
然后他在一个party上认识了一个青年,是个诗人,很敏感的气质,叫奥里维。他觉得奥里维和他似曾相识,在哪里见过。后来才知道他的姐姐安多纳德,就是前面所说的法国戏班子来德国小城演出时,他带去包厢看戏的那位法国女教师,后来在一个车站,火车交车时,他们又见过一次。她的姓叫耶南。作者这么描绘这个家族:“耶南是它的姓,耶南是那些几百年来驻守在法国的一角,保持着纯血统的旧家庭。虽然社会经过了那么多的变化,这等旧家庭在法国还比一般预料的为多,它们与乡土有多多少少连自己也不知道的根深蒂固的联系。
直要一桩极大的变故才能使它们脱离本土。”安多纳德家的家史几乎可以说是法国的近代史。最初他们的祖先是农民、佃户,然后作了工匠,或者乡下的公证人。她的爷爷是一个很精明的买卖人,最终成为一个银行家,他很顽强,很规矩,很正派,喜欢享受,头脑很实际,也很潇洒,然后把这个家业传到她父亲手里。她父亲人缘很好,感情充沛,对政治没有兴趣,作为一种时髦而反教会,他把他所有的财产都投资在一件投机买卖里,结果破产。他自杀了,留下妻子带着安多纳德和奥里维姐弟俩到了巴黎。他们是真正的贵族,被巴黎的粗鲁吓坏了。这么乱,这么多的人,马路上的马车声、人声,就像一个咆哮的大海。他们在旅馆里住下来,然后去投奔亲戚,亲戚都非常冷淡,将他们拒之门外。于是只能去找工作,贵族的面子又拉不下来,觉得他们去做家庭教师很丢人。母亲只能去修道院教弹钢琴,收人非常低,勉强维持三口人的开销,最后母亲去世了,将姐弟俩孤苦伶仃地抛在巴黎。安多纳德为了能使弟弟受高等教育,就到德国去做家庭教师挣学费。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克利斯朵夫在德国的家乡遇到安多纳德的背景。当他在法兰克福回去的路上,从并列停车的车窗内看见这个女孩子的时候,安多纳德正是被她的东家解雇了回法国。因为她被克利斯朵夫请进去的包厢,正是她东家的包厢。东家的包厢里坐着他家的女教师和一个狂妄的音乐家,被认为是小城里面一件很大的丑闻,完全不能接受,就让她回家了。姐弟俩苦苦挣扎,他们的贵族气质在平民的生活里压榨到极点,地位、财富、尊严、骄傲,一切都没有了,可是却保留了贵族血统里最好的气质,那就是精神的高贵。安多纳德她才是真正体现了法国的精神,然而这种精神的生命实在是太微弱,时间延续得太久,变故消耗得太剧烈,他们姐弟两个人的生命力只够一个人用的。安多纳德把她全部心血倾注于弟弟一身,结果她死了,奥里维一个人活着。当克利斯朵夫看到奥里维时,他从奥里维的眼睛里看到安多纳德的眼睛。这时候法国开始向克利斯朵夫展现它的面目。
这里我还要说一句,事实上克利斯朵夫遇到过很多女人,可真正有过爱情的是安多纳德,也正因为这是爱情,所以他们永远没有握过一次手,只是在包厢里看过一场戏,隔着车窗和隔着马路见上一面。安多纳德是寄托在奥里维身上,与克利斯朵夫相爱。这是灵魂之爱,只有天才才配领受,却是以痛苦与寂寞为代价的。
法国终于向克利斯朵夫展现了面目,主要有这么两大段情节。第一段是,他和奥里维认识后马上就变成很亲密的朋友,两个人在贫民区里租了一间公寓,公寓住的全都是平民。于是他看见了法国的平民精神,这种平民精神是以贵族精神作底的,所以它有一种永远不会堕落的性质,再难,再挣扎,也总是立着。他周围有电气工人,有受过罗马教庭处分的神父,工程师和他的家人,他们互相不来往,保持着精神的孤独,这是法国潜藏的生机。这使克利斯朵夫感觉到法国的优秀分子其实是隐藏在暗处,这是一种收到盒子里的精神,收敛起来的。
法国贵族的传统全都被现代工业打碎了,流落到了巴黎就藏在一个个盒子似的公寓里。他终于接触到了法国。
第二段是与奥里维的长谈。专辟一章,写他们两人在房间里,整整八天,足不出户,讨论法国的精神。奥里维向他叙述了法国,法国有美丽的灵魂,但法国的生命力却慢慢衰微,由于它缺乏行动。这时候克利斯朵夫开始意识到德国的优势,德国具有一种强悍有力的平民的力量。法国具备了优美、高贵、精神的想象,而德国充满了现实的力量。我是这么来看的,当罗曼罗兰塑造克利斯朵夫时,他想让德国作他物质性的盛器,里面盛的是法国的思想精神。其实,无论是法国也好,德国也罢,只是个命名而已,其间的内容给它命名什么都可以,按照罗曼罗兰的方式,我们暂且称它为德国和法国。这时克利斯朵夫的思想已经基本形成,他已经找到了精神的家园,就开始了他成长的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我称之为“理性和本能的合作”他的整个物质性的本能和他的精神思想在双方都成熟的时候,是严重起着冲突的,要把它们协调起来,必须经历一个艰难的,痛苦的融合过程。这就好像把新鲜血液输进身体,会产生强大的排斥力,何况克利斯朵夫又是一个本能极其健全和粗野的人。他是怎样达到灵与肉的合二为一的呢?首先他经历了一系列的女朋友们。有专门的一卷,卷名就叫“女朋友们”这些女人实际上都没有可能成为他的归宿,只是作为他的一个暂时停泊地。我想女性是和本能与精神都有直接关系的,她们往往会成为本能实现的载体,同时她们又具有精神化的虚无的特质。所以,这时候,他很希望在他的女朋友里找到一个使他的精神和肉体能够结合,寄存的家园。这些女朋友各种各样。先是雅葛丽娜,也是一个贵族,很娇弱,有很多幻想,最后她和奥里维两人结成了夫妻。他们俩的爱情纯洁、高贵、美丽,可是这两个真正的法国人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最后他们是互相折磨,两人的婚姻以失败收场,留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女朋友吸引过克利斯朵夫,但他觉得她太柔弱,有一些无聊。又有一个女朋友叫赛西尔,是个钢琴家,像个工匠一样的机械,可是以她的技术也能达到很好的境界,能把音乐表达得相当完美。她的才能是和技术连在一起的,她给予克利斯朵夫安宁的心境。有一晚她和克利斯朵夫睡在两个房间里,中间只隔了一层薄薄的墙壁,互相之间也没有一点骚乱。可是她对于克利斯朵夫来说,欠缺了激情,还是无法安置他的灵与肉。然后他碰到一个法国女演员叫弗朗索阿斯。这弗朗索阿斯很有才气,经历过苦难,心里充满了骚动。可是这个女人和克利斯朵夫实在太相像了,在一起是骚动加骚动,痛苦加痛苦,都是做加法的,没有一点互相替补和缓解,也不行。还有一个悄然露面又悄然消失的女朋友。她的露面是有预示的含义的。那是在一个奥地利大使馆的晚会上,克里斯朵夫作为一个著名音乐家也被邀请参加,他在一面大镜子里看见了一个女人的面容,觉得很面熟。长期以来他一直感到有一个人在支持他,帮助他,在批评界里给他开创局面。其实就是这个女人,叫格拉齐娅。我们最后再说,她的含义要在最后才体现,但是她已经在这时候登场了。就这样,他接触了很多女朋友,可始终没有得到一个身心合一的境界,但是他也没有付出太大的痛苦。
太大的痛苦紧接着就要来了。他参加了工人运动,而且把奥里维也带了进来。在一次激烈的暴力行动里,奥里维丧身,他被迫逃亡,达到靠近瑞士的边境地带,投奔一个乡村医生。乡村医生的妻子叫阿娜,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不苟言笑,呆板,严肃,足不出户。他们没有孩子,生活得很平静。克利斯朵夫来了后,激起她极大的热情。
这其实是克利斯朵夫很虚弱的时候,奥里维的死和逃亡生涯使他身心分离,一切空虚,阿娜就此进入了他的生活。阿娜是个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这种通奸的事情是她深恶痛绝的,可是她阻止不了这种热情。
而克利斯朵夫天生是有洁癖的,满心都是对她丈夫的感谢,他的道德,他的良心都不允许他做这种事情,可是也同样阻止不了喷薄而发的热情。他们俩的偷情真是太痛苦了。再加上他们家有个女佣人,非常爱管闲事。有一天晚上克利斯朵夫到阿娜房间去,发现地上铺着很细很薄的沙子,他们就知道是这个女佣人干的,企图抓到证据。他们感到非常紧张,愚人节紧接着就要来了,在愚人节里允许人们把最丑陋的东面都揭露出来,可以用玩笑、调侃的方式来揭露,而且他们已经感觉到这个女佣人和她的朋友在设计让他们当众出丑的节目了。他们只能决定去死。一切准备都已做好,手枪也偷到了,可子弹生了锈,打不出来,死也死不成。最后阿娜病倒,他只能逃走,逃到瑞士的山里,住在一个农民的小屋子里,谁都不见。他和这尘世断了一切的联系,什么都没有了。而就当他绝对孤独的时候,他身心开始结合,就像是从炼狱里脱生。他觉得有一个力量在驱使他,他停不下来,必须写作。
他完全不去考虑写出的东西是好是坏,只感到身心的一种冲动使他必须写。我想,此时此刻,克利斯朵夫终于达到了理性和本能的融合,在他离开了所有的女朋友,在他孤独一人的身上,两者协调起来。而紧接着,死亡来临了。
在他死亡以前他回到了人间,回到了巴黎,也回了自己的家乡。
这时候他已经成为一个老音乐家,以前攻击过他的报纸开始吹捧他,而且以他来压制下一代的音乐家。剧院的音乐会里到处在奏他的音乐,他已经被推崇为一代宗师了。可是他对这一切毫无感觉,他已经无所谓了。他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这些都无法左右他了。奥里维死了,可是奥里维有一个小朋友成长起来了,也开始在写诗。这是个工人的孩子,是个驼背,他的祖父是个鞋匠。他的诗里透露出奥里维的灵光。奥里维的孩子也长大了。他心里宁静下来了。我们前面所说的格拉齐娅,再一次地也是正式地登场了。这个女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爱上了克利斯朵夫,她以一个儿童的心去爱他。她出生于一个意大利世家,她具有宁静、和谐、高尚、纯洁、仁慈的特质,她是克利斯朵夫心目中的罗马女神,而罗马始终被克利斯朵夫认为是最高的艺术殿堂。克利斯朵夫非常想和格拉齐娅结婚,可是格拉齐娅始终不同意。
她说我非常庆幸我们两人始终是很好的朋友,没有成为夫妻,而成为夫妻后那种日常的琐事会把我们的感情磨蚀掉的,而我们现在却保持得非常好。克利斯朵夫只能承认这种关系,和她做一个好朋友。在克利斯朵夫临近死亡时,格拉齐娅和他说了一句带有总结性的话:你已经越过火线了。
现在,我可以进行第四步,也就是为我的分析作出结论,我的结论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为某一个具体的天才,比如通常以为的贝多芬作传,而是写一种自然力,这是所有的生命里最好的一种生命力,原力里面最好的原力,是自然力的精华,它的光辉使它超越了真实,成为一个神话。
我还想要再进一步地证明一下我的结论,我觉得在那个时代,在20世纪开始之前和开始之初,艺术家是下苦力下死力的,而不是技巧性的。今天的艺术,则是另辟蹊径。就像扛一个重东西,以前都是用力气来扛的,后来发现了杠杆的原理,学会了巧力。因此在复活、约翰克利斯朵夫这类作品中,你很难找到显著的特征来表明构造的用心和含义,一切看上去都那么日常和真实,但是我觉得还是能找到一些提示,来证明我刚才的观点:不是写一个具体的天才,而是在写一种永恒的、自然的、生命的最精华。书中给了我们几点提示:一是这个名字“克科斯朵夫”实际上是一个圣徒的名字,这是在3世纪的一个著名的圣者。主人公克利斯朵夫经常想到在古罗马教堂门前的圣者克利斯朵夫的浮雕像,他想到哪一天才是他生命的终点:我和这个浮雕像合而为一的时候就是我的终点。圣者克利斯朵夫传说他身材高大,专门背人过河,有一次他背一个小涪过河听到一个声音说,你背负的是全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基督,他在宗教里是旅行者的主保圣人。约翰克利斯朵夫接近死亡时,脑子里最后的幻像是他背着一个孩子,这孩子拉着他的头发,一直在说“向前走,向前走”他说“咱们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这个孩子说:“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第二点提示是,克利斯朵夫忠诚地勤恳地毫不偷懒地走完了生命的全过程。书中有许多人,好人,善人,软弱的人,都是早死的,夭折的,不等走到生命终点就死了,而克利斯朵夫顽强地努力地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在他最后死亡时,他还看到了古教堂门前圣者克利斯朵夫的像,下有拉丁文铭文:当你看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用中国话说是善始善终。
他忠诚地走完了生命的全过程,没有“早退”终于和圣者克利斯朵夫合二而一。
第三点提示,作者为克利斯朵夫规定的辉煌的定义是:音乐。音乐可说是一切创造物中最最虚无的东西,它最难物化,它是附在时间的流程上,转瞬即逝。而它的圣灵之光也就在此,它最具有神的特征和灵魂的特征。
我要说的观点在分析它的全过程中已经说明了,但我要找到提示性的东西作为我们的引导。现住我可以更肯定无疑地说它不是一个具体人物的传记,不是一个反映现实的作品,而是创造圣者的神话。
他?只是因为他蔑视所有的人,虽然心里对他的作品是有好感的。实际上他们两个人有很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是有才能的人,都是锐利的人,孤独的人,想要自由的人,但是他们俩都因为情绪化的影响没有成为朋友,失臂而过。他从他童年偶像那儿离开的时候,感到很伤心,他唯一的渺茫,脆弱的偶像都没有了。回家的路上他忽然想到,一个曾经给他写信的音乐爱好者住在这儿,就给他发了一份电报。这个音乐爱好者是一个大学教授,没有孩子,妻子死了,一个人很寂寞地生活,唯一的安慰就是克利斯朵夫的音乐。他非常喜欢他的音乐。一收到电报,马上就在约定时间到火车站去接。他想当然地到头等车厢接,但克利斯朵夫是坐四等车厢,两人就错过了。然后这个音乐爱好者就满城地去找,找到田野里,看到一个人躺在大树底下,很悠闲。他觉得这个人有点像,但也不敢冒昧地打招呼,就悄悄地走近他,唱克利斯朵夫的音乐——“来吧,来吧”克利斯朵夫一下子跳起来,他们就这样见面了。接着他就陷入了一群音乐爱好者的包围。这些人都做着普通的职业,在乡村里生活,长得也粗俗,胃口且非常旺盛。其中有一个大胖子,宣布要演唱克利斯朵夫的曲子,克利斯朵夫顿时感到灾难来了,他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他唱,可是办不到,因为这人是被他们远道请来专门演唱的,他必须要唱。他唱出来的第一个声音却把克利斯朵夫镇住了,他怎么会那么理解他呢?他唱得非常好,是心灵里的声音。他的赞许的眼光鼓励了胖子,胖子开始大加发挥,事情开始变糟了,克利斯朵夫为了使他停止,差不多就快打起来了。在那里他过了很愉快的几天,又回到他的小城里,依然一无所得。这时候他心里有一个向往渐渐清晰了,他要去法国。可是他走不了,妈妈不让他走。母亲半夜里起来走到他床边说,现在只有我一个人了,你走的话,我就完了。
可是没料想,机会来了。这一段时间他就像一个游魂,一个幽灵,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一样的到处乱走。有一天他走到一个乡村,这个乡村正在举行晚会,喝酒,跳舞,唱歌,他就参加进去了。然后来了一群大兵,和农民因为争夺一个女孩子起了纠纷。克利斯朵夫是那么骚动,心里憋了一股热情和力气没有地方用,就一下子挑起了殴斗,并且打得非常勇猛,造成了惨案。这时候整个村庄的人开始怨恨克利斯朵夫,说如果不是你在里面挑,这事情很快就过去了,很小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军民之间的一点小冲突,可是你进来之后事情变得复杂了。只有那个因她而起事的小姑娘感激他,说我帮你走,你不能回德国,你再也不能回你的城市了。她把他送到边境,然后让他过了境,这时候他迫不得已,只能走了。当他踏上开往法国的列车,对着他要去的方向大声喊道:“巴黎,救救我!溉救我的思想!”这时候他终于挣脱了他的反抗时期,去往巴黎,开始他的寻求和建设了。
他要找法国,找法兰西的精神,可是法兰西的精神在什么地方呢?在这里我特别想说一点,罗曼罗兰写了整整三卷关于他寻找法国的故事,但是我以为他绝对无意要对法国的历史、政治、文化作什么评价,他只是要把法国这个地方作为克利斯朵夫思想或者精神的救援,他只是让法国承担这个援助的任务。而我觉得法国在那个时代足够有条件,有资格成为克利斯朵夫的思想家园,因为它是一个艺术的国家,聚集了很多艺术家,是一个艺术大都会,有着悠久的文明。他进入法国是由表入里。他一下火车看到巴黎的情景感到非常伤心,满目凄凉,是那种日常抑郁的生活,马陷在泥浆里拉不动车,妇女提着篮子匆匆忙忙地走路,天非常的阴沉他不知道他要到哪里去寻找法国,可他知道他必须要在这里寻找。他身边没几个钱,只有两个认识的人在这儿,一个就是从小竿他进行过爱情预习的奥多,这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商人,已经不能习惯克利斯朵夫那种粗声大气说话的方式,那种过分的热情,完全没有绅士的风度,所以对他很冷淡,可以说是把他拒之门外。他只得再去找另一个熟人,高恩,是个出版商,专门出版通俗小说,什么黄色他出版什么,所以生意做得挺大的。这个人其实对克利斯朵夫也受不了,况且明显就是找他吃口饭的样子。可是摆脱不掉,因为克利斯朵夫那么热情。不得已高恩带他见了一些音乐家。可是克利斯朵夫那么傲慢,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个流亡者,别人叫他去教小姑娘弹钢琴,他觉得是对他的污辱。但是不管怎样,他把这个高恩给缠上了,高恩带着他进入了法国的音乐界。法国音乐界给他的印象是什么呢?“音乐在巴黎就像两个穷苦的工人合租一间房子,一个人从床上起来,另一个人就钻进他的热被窝。”就是这样一种情景,到处都是音乐会,多得简直是泛滥了。每个人都在听音乐,演奏的也是那么回事,但是没有想象,就凭着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机械的技术在那儿演奏。整个的情形就像赶集,一个星期里同时有好几个地方在举行音乐会,每天晚上都有音乐会的海报,到处都是制作和弦的铺子。音乐在法国变成一种遍地皆是的,工匠性质的技术,因此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音乐。法国的音乐批评界也是很热闹的,到处都掀起很激烈的争辩,流派简直多得吓死人,其实都很无聊,譬如说有横读派和竖读派(音乐总谱有十几行,和弦是坚的,旋律是横的)。也涌现了很多当代的新艺术。他非常认真地去听当代的新艺术,这些东西却给他重复的感觉。他总是对高恩讲你再带我去看看。高恩说你要看什么。他说,我要看法兰西。高恩说你看到的不就是法兰西吗?他说这不是的,一定有更好的东西,否则我不能解释为什么有这么多文化在这儿诞生。他非常执著地去找。他抛开音乐界,进入了文学,情形同样令他扫兴。他很刻薄地讽刺法国当红的女作家,说这些女作家不过是把在客厅里撒娇的方式拿到书本里来撒娇,向她的读者传送媚眼,把她的私人小事像雨点一样洒给读者。整个文学界充满了这样的女性的气质,一种委靡的、衰退的、伤感的气质。他也不能忍受,觉得文学和音乐同样糟糕。但是他也承认在这么乱七八糟、像赶集一样闹轰轰的情景之下,古典艺术还是始终支撑在里面。是一片废墟,那也是古典艺术的废墟,也是罗马的废墟。可是他还是不满意,和高恩讲你还是要带我去看,我还是觉得没有看到法兰西。高恩说那么你只能自己去看了,我没有办法再带你了,我已经尽我的力把我所有能够企及的艺术界的东西都向你展览了,而你还是不满意。从此以后,克利斯朵夫只能单枪匹马自己去看法国了。他能看到些什么东西呢?
他首先走进了一些沙龙,去研究女性。他发现这些形象各异的女性说到底只有一种类型,就是漂亮、时髦、擅长谈情说爱,但缺乏鲜活的生命力。他也接触了犹太人,就像前面说的,他觉得法国的犹太人比法国还法国。他认识了社会党人,参加到社会团体的阵营里去,参加他们的一些疯狂的讨论。他就发现在这些政治里充满了资产阶级虚伪的气味,平民全都给资产阶级腐蚀了。后来他生病了。睡在一所公寓里,孤苦伶仃,所有的朋友都断绝了来往,只有一个住在顶楼的女佣人来照顾他。这个女佣人是一个没有什么人生目的,对生活也不去思考,只是凭着本能在那儿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地生活。她说了一些很简朴的话,譬如说,你看到的法国是一些有钱人的,而我们才是真正的法国,她只会说这些很淳朴的话。这使我想起张贤亮的小说牧马人,一个右派考虑了那么多,受了那么多苦,怎么都不能解决问题,一个四川逃荒来的小姑娘,说了两句很简单的话:犯了错误改就行了,以后我们不犯就是了,问题就解决了。在这里情况也有点相似,克利斯朵夫就是从一些非常淳朴的人生里开始领悟到法国精神的微光。但是不同的地方在于克利斯朵夫是从这种最低级状态,最淳朴状态起步,他还要出发的。可是“牧马人”就到这儿为止了,永远是那么朴素的道理要来解答我们这么复杂的人生,其实是不可能的。
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而克利斯朵夫就在这个女佣人给他的启示上重新出发了,他终于找到了出发点。以前都在浮面,而现在终于找到了根,从根上重新出发寻找法国。
然后他在一个party上认识了一个青年,是个诗人,很敏感的气质,叫奥里维。他觉得奥里维和他似曾相识,在哪里见过。后来才知道他的姐姐安多纳德,就是前面所说的法国戏班子来德国小城演出时,他带去包厢看戏的那位法国女教师,后来在一个车站,火车交车时,他们又见过一次。她的姓叫耶南。作者这么描绘这个家族:“耶南是它的姓,耶南是那些几百年来驻守在法国的一角,保持着纯血统的旧家庭。虽然社会经过了那么多的变化,这等旧家庭在法国还比一般预料的为多,它们与乡土有多多少少连自己也不知道的根深蒂固的联系。
直要一桩极大的变故才能使它们脱离本土。”安多纳德家的家史几乎可以说是法国的近代史。最初他们的祖先是农民、佃户,然后作了工匠,或者乡下的公证人。她的爷爷是一个很精明的买卖人,最终成为一个银行家,他很顽强,很规矩,很正派,喜欢享受,头脑很实际,也很潇洒,然后把这个家业传到她父亲手里。她父亲人缘很好,感情充沛,对政治没有兴趣,作为一种时髦而反教会,他把他所有的财产都投资在一件投机买卖里,结果破产。他自杀了,留下妻子带着安多纳德和奥里维姐弟俩到了巴黎。他们是真正的贵族,被巴黎的粗鲁吓坏了。这么乱,这么多的人,马路上的马车声、人声,就像一个咆哮的大海。他们在旅馆里住下来,然后去投奔亲戚,亲戚都非常冷淡,将他们拒之门外。于是只能去找工作,贵族的面子又拉不下来,觉得他们去做家庭教师很丢人。母亲只能去修道院教弹钢琴,收人非常低,勉强维持三口人的开销,最后母亲去世了,将姐弟俩孤苦伶仃地抛在巴黎。安多纳德为了能使弟弟受高等教育,就到德国去做家庭教师挣学费。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克利斯朵夫在德国的家乡遇到安多纳德的背景。当他在法兰克福回去的路上,从并列停车的车窗内看见这个女孩子的时候,安多纳德正是被她的东家解雇了回法国。因为她被克利斯朵夫请进去的包厢,正是她东家的包厢。东家的包厢里坐着他家的女教师和一个狂妄的音乐家,被认为是小城里面一件很大的丑闻,完全不能接受,就让她回家了。姐弟俩苦苦挣扎,他们的贵族气质在平民的生活里压榨到极点,地位、财富、尊严、骄傲,一切都没有了,可是却保留了贵族血统里最好的气质,那就是精神的高贵。安多纳德她才是真正体现了法国的精神,然而这种精神的生命实在是太微弱,时间延续得太久,变故消耗得太剧烈,他们姐弟两个人的生命力只够一个人用的。安多纳德把她全部心血倾注于弟弟一身,结果她死了,奥里维一个人活着。当克利斯朵夫看到奥里维时,他从奥里维的眼睛里看到安多纳德的眼睛。这时候法国开始向克利斯朵夫展现它的面目。
这里我还要说一句,事实上克利斯朵夫遇到过很多女人,可真正有过爱情的是安多纳德,也正因为这是爱情,所以他们永远没有握过一次手,只是在包厢里看过一场戏,隔着车窗和隔着马路见上一面。安多纳德是寄托在奥里维身上,与克利斯朵夫相爱。这是灵魂之爱,只有天才才配领受,却是以痛苦与寂寞为代价的。
法国终于向克利斯朵夫展现了面目,主要有这么两大段情节。第一段是,他和奥里维认识后马上就变成很亲密的朋友,两个人在贫民区里租了一间公寓,公寓住的全都是平民。于是他看见了法国的平民精神,这种平民精神是以贵族精神作底的,所以它有一种永远不会堕落的性质,再难,再挣扎,也总是立着。他周围有电气工人,有受过罗马教庭处分的神父,工程师和他的家人,他们互相不来往,保持着精神的孤独,这是法国潜藏的生机。这使克利斯朵夫感觉到法国的优秀分子其实是隐藏在暗处,这是一种收到盒子里的精神,收敛起来的。
法国贵族的传统全都被现代工业打碎了,流落到了巴黎就藏在一个个盒子似的公寓里。他终于接触到了法国。
第二段是与奥里维的长谈。专辟一章,写他们两人在房间里,整整八天,足不出户,讨论法国的精神。奥里维向他叙述了法国,法国有美丽的灵魂,但法国的生命力却慢慢衰微,由于它缺乏行动。这时候克利斯朵夫开始意识到德国的优势,德国具有一种强悍有力的平民的力量。法国具备了优美、高贵、精神的想象,而德国充满了现实的力量。我是这么来看的,当罗曼罗兰塑造克利斯朵夫时,他想让德国作他物质性的盛器,里面盛的是法国的思想精神。其实,无论是法国也好,德国也罢,只是个命名而已,其间的内容给它命名什么都可以,按照罗曼罗兰的方式,我们暂且称它为德国和法国。这时克利斯朵夫的思想已经基本形成,他已经找到了精神的家园,就开始了他成长的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我称之为“理性和本能的合作”他的整个物质性的本能和他的精神思想在双方都成熟的时候,是严重起着冲突的,要把它们协调起来,必须经历一个艰难的,痛苦的融合过程。这就好像把新鲜血液输进身体,会产生强大的排斥力,何况克利斯朵夫又是一个本能极其健全和粗野的人。他是怎样达到灵与肉的合二为一的呢?首先他经历了一系列的女朋友们。有专门的一卷,卷名就叫“女朋友们”这些女人实际上都没有可能成为他的归宿,只是作为他的一个暂时停泊地。我想女性是和本能与精神都有直接关系的,她们往往会成为本能实现的载体,同时她们又具有精神化的虚无的特质。所以,这时候,他很希望在他的女朋友里找到一个使他的精神和肉体能够结合,寄存的家园。这些女朋友各种各样。先是雅葛丽娜,也是一个贵族,很娇弱,有很多幻想,最后她和奥里维两人结成了夫妻。他们俩的爱情纯洁、高贵、美丽,可是这两个真正的法国人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最后他们是互相折磨,两人的婚姻以失败收场,留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女朋友吸引过克利斯朵夫,但他觉得她太柔弱,有一些无聊。又有一个女朋友叫赛西尔,是个钢琴家,像个工匠一样的机械,可是以她的技术也能达到很好的境界,能把音乐表达得相当完美。她的才能是和技术连在一起的,她给予克利斯朵夫安宁的心境。有一晚她和克利斯朵夫睡在两个房间里,中间只隔了一层薄薄的墙壁,互相之间也没有一点骚乱。可是她对于克利斯朵夫来说,欠缺了激情,还是无法安置他的灵与肉。然后他碰到一个法国女演员叫弗朗索阿斯。这弗朗索阿斯很有才气,经历过苦难,心里充满了骚动。可是这个女人和克利斯朵夫实在太相像了,在一起是骚动加骚动,痛苦加痛苦,都是做加法的,没有一点互相替补和缓解,也不行。还有一个悄然露面又悄然消失的女朋友。她的露面是有预示的含义的。那是在一个奥地利大使馆的晚会上,克里斯朵夫作为一个著名音乐家也被邀请参加,他在一面大镜子里看见了一个女人的面容,觉得很面熟。长期以来他一直感到有一个人在支持他,帮助他,在批评界里给他开创局面。其实就是这个女人,叫格拉齐娅。我们最后再说,她的含义要在最后才体现,但是她已经在这时候登场了。就这样,他接触了很多女朋友,可始终没有得到一个身心合一的境界,但是他也没有付出太大的痛苦。
太大的痛苦紧接着就要来了。他参加了工人运动,而且把奥里维也带了进来。在一次激烈的暴力行动里,奥里维丧身,他被迫逃亡,达到靠近瑞士的边境地带,投奔一个乡村医生。乡村医生的妻子叫阿娜,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不苟言笑,呆板,严肃,足不出户。他们没有孩子,生活得很平静。克利斯朵夫来了后,激起她极大的热情。
这其实是克利斯朵夫很虚弱的时候,奥里维的死和逃亡生涯使他身心分离,一切空虚,阿娜就此进入了他的生活。阿娜是个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这种通奸的事情是她深恶痛绝的,可是她阻止不了这种热情。
而克利斯朵夫天生是有洁癖的,满心都是对她丈夫的感谢,他的道德,他的良心都不允许他做这种事情,可是也同样阻止不了喷薄而发的热情。他们俩的偷情真是太痛苦了。再加上他们家有个女佣人,非常爱管闲事。有一天晚上克利斯朵夫到阿娜房间去,发现地上铺着很细很薄的沙子,他们就知道是这个女佣人干的,企图抓到证据。他们感到非常紧张,愚人节紧接着就要来了,在愚人节里允许人们把最丑陋的东面都揭露出来,可以用玩笑、调侃的方式来揭露,而且他们已经感觉到这个女佣人和她的朋友在设计让他们当众出丑的节目了。他们只能决定去死。一切准备都已做好,手枪也偷到了,可子弹生了锈,打不出来,死也死不成。最后阿娜病倒,他只能逃走,逃到瑞士的山里,住在一个农民的小屋子里,谁都不见。他和这尘世断了一切的联系,什么都没有了。而就当他绝对孤独的时候,他身心开始结合,就像是从炼狱里脱生。他觉得有一个力量在驱使他,他停不下来,必须写作。
他完全不去考虑写出的东西是好是坏,只感到身心的一种冲动使他必须写。我想,此时此刻,克利斯朵夫终于达到了理性和本能的融合,在他离开了所有的女朋友,在他孤独一人的身上,两者协调起来。而紧接着,死亡来临了。
在他死亡以前他回到了人间,回到了巴黎,也回了自己的家乡。
这时候他已经成为一个老音乐家,以前攻击过他的报纸开始吹捧他,而且以他来压制下一代的音乐家。剧院的音乐会里到处在奏他的音乐,他已经被推崇为一代宗师了。可是他对这一切毫无感觉,他已经无所谓了。他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这些都无法左右他了。奥里维死了,可是奥里维有一个小朋友成长起来了,也开始在写诗。这是个工人的孩子,是个驼背,他的祖父是个鞋匠。他的诗里透露出奥里维的灵光。奥里维的孩子也长大了。他心里宁静下来了。我们前面所说的格拉齐娅,再一次地也是正式地登场了。这个女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爱上了克利斯朵夫,她以一个儿童的心去爱他。她出生于一个意大利世家,她具有宁静、和谐、高尚、纯洁、仁慈的特质,她是克利斯朵夫心目中的罗马女神,而罗马始终被克利斯朵夫认为是最高的艺术殿堂。克利斯朵夫非常想和格拉齐娅结婚,可是格拉齐娅始终不同意。
她说我非常庆幸我们两人始终是很好的朋友,没有成为夫妻,而成为夫妻后那种日常的琐事会把我们的感情磨蚀掉的,而我们现在却保持得非常好。克利斯朵夫只能承认这种关系,和她做一个好朋友。在克利斯朵夫临近死亡时,格拉齐娅和他说了一句带有总结性的话:你已经越过火线了。
现在,我可以进行第四步,也就是为我的分析作出结论,我的结论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为某一个具体的天才,比如通常以为的贝多芬作传,而是写一种自然力,这是所有的生命里最好的一种生命力,原力里面最好的原力,是自然力的精华,它的光辉使它超越了真实,成为一个神话。
我还想要再进一步地证明一下我的结论,我觉得在那个时代,在20世纪开始之前和开始之初,艺术家是下苦力下死力的,而不是技巧性的。今天的艺术,则是另辟蹊径。就像扛一个重东西,以前都是用力气来扛的,后来发现了杠杆的原理,学会了巧力。因此在复活、约翰克利斯朵夫这类作品中,你很难找到显著的特征来表明构造的用心和含义,一切看上去都那么日常和真实,但是我觉得还是能找到一些提示,来证明我刚才的观点:不是写一个具体的天才,而是在写一种永恒的、自然的、生命的最精华。书中给了我们几点提示:一是这个名字“克科斯朵夫”实际上是一个圣徒的名字,这是在3世纪的一个著名的圣者。主人公克利斯朵夫经常想到在古罗马教堂门前的圣者克利斯朵夫的浮雕像,他想到哪一天才是他生命的终点:我和这个浮雕像合而为一的时候就是我的终点。圣者克利斯朵夫传说他身材高大,专门背人过河,有一次他背一个小涪过河听到一个声音说,你背负的是全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基督,他在宗教里是旅行者的主保圣人。约翰克利斯朵夫接近死亡时,脑子里最后的幻像是他背着一个孩子,这孩子拉着他的头发,一直在说“向前走,向前走”他说“咱们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这个孩子说:“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第二点提示是,克利斯朵夫忠诚地勤恳地毫不偷懒地走完了生命的全过程。书中有许多人,好人,善人,软弱的人,都是早死的,夭折的,不等走到生命终点就死了,而克利斯朵夫顽强地努力地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在他最后死亡时,他还看到了古教堂门前圣者克利斯朵夫的像,下有拉丁文铭文:当你看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用中国话说是善始善终。
他忠诚地走完了生命的全过程,没有“早退”终于和圣者克利斯朵夫合二而一。
第三点提示,作者为克利斯朵夫规定的辉煌的定义是:音乐。音乐可说是一切创造物中最最虚无的东西,它最难物化,它是附在时间的流程上,转瞬即逝。而它的圣灵之光也就在此,它最具有神的特征和灵魂的特征。
我要说的观点在分析它的全过程中已经说明了,但我要找到提示性的东西作为我们的引导。现住我可以更肯定无疑地说它不是一个具体人物的传记,不是一个反映现实的作品,而是创造圣者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