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文学 www.2kwx.com,风翔万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般人们称他为秦叔宝。曾以作玉树后廷花这首诗而出名的“陈”叔宝,作为诗人非常优秀,作为公务人员则很懦弱。虽然他们名字相似,但秦叔宝和他是两个极端的人物。秦叔宝的豪勇和信义给当时的人们,以及后世都留下强烈的印象。
大业十年一月,花木兰、贺廷玉、秦叔宝三将军率二千骑兵,护卫敕使赴张须陀足下。沈光b送本兰和贺廷玉到洛阳城外,算是替他们这两位相处不久的朋友祝福。初春的清晨仍觉得风寒,红梅和白梅在陡峭的春寒道中争艳,在梅花初绽的路上,木兰一行路上路途。
大业十年(公元六一四年)二月三日,汤帝在太庙召集文武百官。前几天,官中在观文殿建起容纳一万七千卷书的书房,按照故人宇文恺的设计,可装自动门。汤帝神采奕奕,笑颜还开地告知众臣。
0马上要发起第三次远征之师。”
太庙中充满着如同修unt的沉默。
据隋书-杨帝纪)记载,此后“数日无人敢合,一点动流也没有。连老将薛世雄也喊口不语。他痛切地感到这不是以理能说服的事。故大家都保持沉默。远征一事就这样决定下来,除切帝本人
以外无一人赞同。
有关杨帝亲自率兵出征一事,隋书中也无详细记述。总之编成几十万大军,杨帝于三月十四日到达话郡,在这里完成了远征的
准备工作,而跨过万里长城东进,七月十七日渡过辽河。在这期间,
逃兵不断出现,将军们无暇问及战斗准备,整天忙着阻止士兵逃脱。
将军们也已厌战,只是无法脱身而已,只好赐然地跟着皇帝走。
接到防军人侵的报告,高丽的元王大惊失色。他问全军总帅重
臣乙支文德有何对策。
乙支文德不想出兵抵抗,他也不得不这样做。国全高丽的国力
已经衰竭,要抵挡来自南朝的巨大的压力,保全国家已耗尽全力,
根本谈不上侵略新罗和百济。
“投降。但只是形式上投降,不给对方实际利益。这是无可奈何,别无选择的决定。”
乙支文德下了决断,并说服元王承试
“即使失败,也要进行壮烈的战争,死得辉煌。”这类愚蠢的自我陶醉的语言,对高丽来说是不必要的。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必须采取缓急之策,甘受屈辱,以求保存国家。作为一个国家,要严格区别哪个是可行之事,哪个是不可行之事,坚决实行可行之事,才是高丽的生存之路。
虽说逃兵接连不断地出现,隋军仍有数十万大军,沿途扎寨绵沿五百里,乙支文德以使者的身份来访营寨,他在宇文达陪同下来到杨帝御前,恭恭敬敬地叩了头。
“鄙人前来投降,我国国主已着手作人前准备,衷心肯求陛下宽限数日。”
文官武将都认为这是高丽的缓兵之计,为加强防御,争取时间,故作恭顺姿态,恨不得当场将乙支文德赶出去。但乙支文德并非空手访问防军营寨。他把一个五花大绑的人拉到汤帝面前。杨帝惊呆场目,众臣顿时哗然。为避免咬舌而死,使之口衔木板的虏国,原来是兵部侍郎科斯政,样子非常凄惨。
乙支文德的观察和判断是正确的。这次隋军远征,只是杨帝个人的心理问题。只要使杨帝人得到满足,隋就一定能停止远征。因此,献上杨帝所憎恨的亡命徒科斯政是最有效的方法。将科斯政斩首,将其头颅送交隋——高丽可没有这种慈悲心。七月二十八日,科斯政突然从客人变成虏囚,被活着送还隋朝。
“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事。而且人朝之约也毋庸置疑,宣布退兵,班师回朝吧。”
杨帝显得很满意,众臣深深施礼退下。但他们对高丽人朝之类的话抱怀疑态度,但是既然天子满意言明澈兵,也没有必要唱反调。总而言之,停止徒劳无益的远征是值得高兴事。
陆军立刻开始撤退,但问题是海上的兵力。来护儿指挥统率的永军已经从海上朝平壤方向进击。来护儿是第三次征辽之役中唯一颇有斗志的将军。两年前,他曾冲人平壤城内,但又被迫逃离。他心中一直期待洗刷耻辱。但是,三百只军部到达高丽海岸时,敕使的部追上来。来六郎来整是征战的先锋,防军已强行登陆,击败抵抗的高丽军,斩获首级千余个。这时敕使崔君肃来宣告立即撤兵,来护儿十分激愤。
“你没看到吗?平壤城墙就在眼前,再予以一击,高丽的国都就落入我手,怎能就此撤军呢?”
“这是圣旨。”
崔君肃表情严萧,来护儿老脸涨得通红,嘴里叨念着:
“即使是圣旨也”
“这是圣旨!荣国公!”
崔君肃声音发抖。来护儿的三个儿子并立其父左右两侧,以锐利的目光逼迫崔君肃。特别是最小的儿子来六郎来整,甚至手已握住剑柄。
“就算是圣旨也不服!”
来整大叫。失意和愤怒使这位年青的武将双眼火光迸射。他步步逼近,几乎要上前抓住崔君肃的衣领。
“在此一仗就可以使平壤陷落,高丽已经无还手之力。正因为陛下了解这一点,才第三次下诏征辽的。”
来护儿也附和儿子的主张。
“一旦搬兵,就不可能再度出征,会遗恨千古的。陛下连这一点也不顾吗?”
“这是圣旨!明白吗?”
崔君肃对来整不屑一顾,朝来护儿反复强调“圣旨”他面无血色,两腿颤抖,勉强支撑着,来整用军鞋跟着海岸上的沙子。
“若要在这撤退,何必还要发动第三次远征呢?连年调动百万大军,结果半途而废,最后暗中高兴的是高丽。你置身君侧,作为臣下,为什么不劝阻呢?”
一步、两步,崔君肃摇摇晃晃地后退.勉强站稳,发出近乎惨叫的声音:
“违反圣旨,陛下会治罪的!”
崔君肃所依靠的只有“圣旨”二字,来护儿鹰下的将军们互相交换了动摇的神色。天子发怒多么苛烈,受处罚的惨状,他们都早已领教,非常明白的。
来护儿深深长叹,这个老将深知圣旨不能违抗。尽管如此,但由于心中不服,才多费些时间来接受现实。来护儿看了一下几个儿子,疲惫地重重点头示意。放使崔君肃总算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放心地坐在沙滩上。来护儿终究没成为违抗圣旨的逆贼,崔君肃也因此保全了性命。
“爹,这样做也不错。假如只有父亲一人发兵征服高丽,虽然功劳巨大,但也可能招致陛下的妒恨。”
长子来楷这样在父亲耳边私语,听来似乎很合情理。来护儿只是微微抖动一下灰色的眉毛,没有答话。大概他对长子的态度既不赞赏,也不能斥责。三百只船的大船队离开了高丽海岸,调转船头项南方海上驶去。满载既安心又失意的六万余名士兵,大精帝国引以为做的大船队驶向山东半岛。
但是,高丽国王并没人朝来跪拜在隋扬帝用前。公元六六八年,高而被唐朝远征军征服灭亡。而防前在此五十年之前已经灭亡了。
“高丽,对天于食言,可恶之极的蛮夷!广
不久,杨帝得知高丽违约,恼羞成怒。众里对天子的愤怒情绪毫无反应。因为天下只有杨帝一个人相信高丽国王会守约人朝。居然会相信这种约定,也真是了不起。高丽对隋来说,是勇敢而有耐力的抵抗者,同时,也是极不诚实的谈判对手。杨帝的宽容和让步,所得到的回报则是冷笑和背信弃义,只能说这次“又”被摆了一道而已。
杨帝暴跳如雷,叫嚷着要发动第四次征辽之役,不再接受投降,宜接攻陷平壤城,将元王及其家族斩尽杀绝,让这个国家从地球上消失,似乎他们只是犯了这种罪,就非得遭天道不可。
众臣沉默不语。这次的沉默与下诏进行第三次征辽时的沉默不同,不满和反抗的气氛从甲胄的微小的缝隙中透出来。杨帝最信任的宇文述、来护儿也慨然地沉默不语。特别是来护儿,他一定恨不得高成一你看到了吧!”汤帝这次没有大吼,因为他已口干舌燥,喉咙疼痛。而且,他稍冷静下来时,也不得不承认现在要再次远征是不可能的。
汤帝对杨玄感之乱的愤怒,对高丽的憎恨,全都发泄在科斯政一个人身上。同年十一月,科斯政在京师金光门被处死刑。它被绑在柱子上,杨帝一声令下,文武百官对准地斯政乱箭齐发,他全身中箭数十支,在恐惧和痛苦中死亡。
v
杨帝在第三次征辽之役浪费了大量时间、人力和财力。在这段或间,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防默默地在尽自己的责任。对木兰和贺廷玉来说,在张须陀指挥之下工作是幸运的。自古以来,官军未必都是正义之师,他们滥用职权,大施滢威,肆意掠夺,其暴行往往比贼军有过之而无不及,引起民众的愤怒和憎恨,这种实例屡见不鲜。而张须陀则与众不同,他是隋末最好的名将,不仅作战勇猛,用兵有术,而且人品高尚,深受百姓和士兵的双重爱戴,这一点值得特
书几笔吧。讽刺一点说:“像杨帝这样的暴君竟然会重用张须陀?”
也着实令后人惊奇。
张须陀本人也同样惊讶不已:本以为今生今世只有无名地方官
的官运,岂料一张圣旨,一夜之间将他提到和李渊、屈突通同等的
地位,并赋与他同等的权力。他刚直本油,对得到天子之知遇这件
事不胜感激,对自己发誓要香死完成重任。
所谓“讨捕”即讨伐捉拿盗贼的官。盗贼是官军对叛军的称呼。讨伐数万人的铁军,事实上等于是战争了。张须陀管辖的区域是河南的三十八个郡。这块地方的版图相当大,包括后世的河南省全部、山东省全部、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二十八个郡有:上钻、浙阳、弘农、河南、襄城、清阳、南阳、淮安、荣阳、颖川、汝南、东、梁、淮阳、济阳、镁、汝陰、东平、彭城、济北、鲁、齐、北海、东来、高密、琅邪、下那、东海。
河南在地理上位于中国大陆中央部分,自古以来被称为“中原”古代王朝中的殷、周都在这里建都,后汉、魏都在洛阳建立王朝。黄河中游里一望无际的黄土大平原,上面走过了无数历史人物。张须陀必须坚守这块阵地。而其他两个大使,其中李渊负责守卫河东,大体上是后来的山西省一带。屈突通守内关,相当于后来的陕西省,包括帝都长安大兴城。这些都是大精帝国的重要地区。
张须陀被任命为河南讨捕大使时,扬帝已在计划第三次征辽之役。扬帝放眼于境外,而把国内的治安全权托付给大使们。
有个叫王薄的叛乱势力首领,他自称为“知世郎”这个自称比他本名更广为人知。“知世郎”即“广知世上事的男子”之意。其自称充满傲气,似乎是隋未大乱第一个燃起烽火的人物。他的势力可适应天下形势,自由进退,占据山东半岛西部的山岳地带,继续抵抗官军,其兵士经常劫掠河南二十八郡的东部地区。当然,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陷不会放任不管的。他和四位副使——秦叔宝、罗士信、贺廷玉、花木兰商定,先从集聚兵力开始。装备精良的正规军都被调去参加第三次征辽之役,有骨气的人往往反倒去投靠贼军,因此,集聚兵力并非易事。而且给征集来的兵队发放武器、战马也需煞费苦心。.“张须陀是个做到五十岁才只能当到郡丞的人。其到使竟有十五岁的侞臭小儿和缺乏战争经验的雏儿,大精帝国也好像真的是人才奇缺。”
十五岁的侞臭小儿是指罗士信。知世郎王薄未把张须陀放在眼里,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不过,今后即将参战的是比参加征辽之役的所有的部队都更加强劲,士气高昂的兵团。这一点,知世郎当然是不知道。知世郎率领六万大军,曾多次击败官军,现在已经完全不怕了。事实上,去年的洪水之战,张须陀战败,使初出茅庐的罗士信一举成名。但王旺认为那只是偶然的事。
岱山在鲁郡附近。这座山虽不太高,但在西面可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中原大平原。这里是控制几条交通要道的要塞。知世郎人侵这里,等于是在表示“官军有什么了不起的”这种蔑视的姿态。这时候知世郎不想采用特别的战术,他知道张须防的兵力不足两万,他准备用三倍的兵力从正面击败官军。另一方面,张须陀已估计到知世郎会这样作。若是初战告捷,便可使河南二十八郡明白官军的实力,今后的持久战才有可能打得下去。
张须陀不想让知世郎争得时间。他得知贼军在岱山布阵,当晚便派兵进发岱山,士兵均未经过训练,只能在实战中总结经验,通过胜利来增强自信心。好在军中的核心有参加过潍水之战的人。副使们虽然年轻,但都有作战经验。张须陀散布流言,说“官军畏惧盗贼大军,据说都躲在荣阳城。”其实官军日夜兼程,转人贼军后方,等于用这段时间来决定这一仗的胜负。
官军从后方突人敌阵,放火焚烧,贼军顿时乱作一团。官军乘势追击、冲散贼军。秦叔宝从马上将左右两侧敌人-一刺倒,木兰亲眼目睹了秦叔宝挥舞巨矛的豪勇之气。
世界是广大的。去年“闽乡之战”后,她以为楚国公杨玄感的豪勇举世无双,现在,在她面前有秦叔宝。察叔宝的家更可与杨玄感匹敌,或者可以说是接近。但两个人豪勇的表现方法各不相同。杨玄感咆哮剽悍,宛如台风。秦叔宝则如同巨石,他昂首挺胸,毫无惧色,稳扎稳打,威风凛凛,敌兵宛如波涛撞击在岩石上,四散奔逃,他在面前开出一条通道。
“没想到贼军如此不堪一击。”
贺廷玉把染满鲜血的矛横在马鞍上慨叹道。木兰点点头,回了一句:
“官军更不堪一击。”
“子英说得对,确实如此。
贺廷玉苦笑。知世郎军队之所以如此壮大,如此松懈,不正恰恰表明官军的软弱无能吗!不过,这样的状况从今天起宣告结束。
铁军遗弃的尸体多达五千具。这对于以张须陀为首的河南讨捕军来说,是第一个胜利。
官军想高奏凯歌庆祝胜利,但知世郎不给他们这个空闲。他一离开战场,立刻集合残兵重新编组,集结一万多兵力,聚在黄河南岸。张须陀根据木兰的侦察,得知这一情报后,立即派兵,火速前进,捉拿贼军,给予猛烈的攻击。
这次知世郎再度留下了五千多具尸体逃走,而且许多粮食和食用的家禽也都被统统丢下了。突入敌阵的木兰和贺廷工被破栏而出’的牛、猪、鸡群挡往去路,不得不停止对知世郎的追击,知世郎勉强逃脱,幸免于难。
但是,再次修败并没有挫伤知世郎的作战意志。自古以来,叛乱的领袖若是缺乏死咬不放的执念,是不会成功的。
“想想汉高祖吧,他和楚霸王项羽对敌,百次战役失败了九十九次,最后一战获胜,便平定了天下。”
知世郎在叛乱势力中是知名人士。他说服附近的贼首集中兵力,完善指挥系统,仅用四十天时间,就魔术般地组织起了十万大军。身为一个叛乱的组织者,知世郎确实不凡。这段时间协助知世郎的贼将有孙宜雅、石标图、郝孝德。
知世郎统率十万大军,在章丘一带布阵。这一情报立刻传到张须陀那里。张须陀的兵力,骑兵步兵加在一起也只不过两万。和知世郎激战了两次,死伤人数不多,再加上新从军者,兵力没有变化。而且积累了实战经验,在胜利中增强了自信心,最重要的是增加了对张须陀的信任感。不足百日,河南讨捕军便成为名将强兵的集团,知世郎忽视了这一个值得惊人的变化。
张须陀对地势地形了如指掌。章丘一带是黄河分支弯流、湖沼湿地最多的地方。他命令秦叔宝聚集附近的小船,配备三千兵士在水上待命。配给贺廷玉骑兵千骑,张须陀自己右翼是罗士信,左翼是花本兰,在沼泽地中的山丘待击败军。
拂晓是启明星在东方的地平线附近散发出白金色光辉的时刻。贺廷玉率千骑悄悄逼近敌阵。高而茂密的芦苇,湿湿的土地消除了千骑马蹄声。他们到达距离最近的地方,贺廷王命令部下放燃火箭,并齐声高喊,火焰、浓烟、叫喊声揽乱了敌军的梦乡。敌军慌忙跳起,四处逃窜之时,贺廷玉突入敌阵,用矛尖挑死数人,血花飞溅。“敌人!官军!”喊声四起,贼兵拿起武器跑过来。贺廷玉招呼部下,调转马头迅速撤退。贼军得知贺廷玉人数不多,发出凶猛的喊声,赶来追击敌人。孙宜雅等人也穿好甲胃上马,一斩尽杀绝!”地叫喊着,带头穷追不舍。
知世郎领教过张须明的用兵之巧,立刻发出军令:
“可能有诈,不必惊慌,坚守阵地。我方兵力大大超过他们。”
孙宣雅对知世郎的指示充耳不闻,以迅猛之势追击官军。大军虽然是知世郎组织起来的,但因是联合军,知世郎还没有确立绝对的指挥权。无可奈何,知世郎自己上马,率直属部队紧追敌人和友军。
贺廷王东跑西转地逃,拖着贼军跟在后面统,他成功地把贼军队形搅乱。进人湿地后,贼军只能沿着小路形成纵队前进。首先遭到官军强烈侧面攻击的是郝孝德部队。几千支箭从左侧飞来,随着弓箭声贼军接连倒下,他们慌忙用后保护队伍,又遭到从后面冲上来的手持长矛的官军的袭击。知世郎得知官军在山的布阵,集中兵力猛攻。但身陷沼泽湿地,行动不便。而且官军居高临下,张须陀的弓箭队和长矛队反复准确地发动攻击,贼军尸体布满沼泽湿地。铁军发现抵挡不住,终于开始撤退。此时,前面是一片江洋,他们正准备沙波,忽然从芦苇中冒出几百条小船,万箭齐发,箭雨从天而降。贼兵乱了阵脚,惊叫呼喊,欲撤兵返回。但官军的行动速度大大超过贼军。在陆地上的官军用长矛一齐将贼军追落河中。惨遭夹击的贼军,一败涂地,鲜血染红河岸。
知世郎的军队溃灭,孙宣雅卷人混战的漩涡和木兰对上了,被剑刺中喉咙而死亡。石科阔波罗士信穷追不舍,终于给追上,被他一刀砍下马。郝孝德在河岸上与贺廷玉用长矛交锋,不到十个回合就被打落,死在水中。
知世郎总算逃了出来,一日之内丧失十万大军。他在不足百骑的部下保护之下,不知逃到何处去了。大业七年以来,在黄河下游流域建立起来的知世郎的强大势力,终于土崩瓦解。河南讨捕军克服了第一个困难。
般人们称他为秦叔宝。曾以作玉树后廷花这首诗而出名的“陈”叔宝,作为诗人非常优秀,作为公务人员则很懦弱。虽然他们名字相似,但秦叔宝和他是两个极端的人物。秦叔宝的豪勇和信义给当时的人们,以及后世都留下强烈的印象。
大业十年一月,花木兰、贺廷玉、秦叔宝三将军率二千骑兵,护卫敕使赴张须陀足下。沈光b送本兰和贺廷玉到洛阳城外,算是替他们这两位相处不久的朋友祝福。初春的清晨仍觉得风寒,红梅和白梅在陡峭的春寒道中争艳,在梅花初绽的路上,木兰一行路上路途。
大业十年(公元六一四年)二月三日,汤帝在太庙召集文武百官。前几天,官中在观文殿建起容纳一万七千卷书的书房,按照故人宇文恺的设计,可装自动门。汤帝神采奕奕,笑颜还开地告知众臣。
0马上要发起第三次远征之师。”
太庙中充满着如同修unt的沉默。
据隋书-杨帝纪)记载,此后“数日无人敢合,一点动流也没有。连老将薛世雄也喊口不语。他痛切地感到这不是以理能说服的事。故大家都保持沉默。远征一事就这样决定下来,除切帝本人
以外无一人赞同。
有关杨帝亲自率兵出征一事,隋书中也无详细记述。总之编成几十万大军,杨帝于三月十四日到达话郡,在这里完成了远征的
准备工作,而跨过万里长城东进,七月十七日渡过辽河。在这期间,
逃兵不断出现,将军们无暇问及战斗准备,整天忙着阻止士兵逃脱。
将军们也已厌战,只是无法脱身而已,只好赐然地跟着皇帝走。
接到防军人侵的报告,高丽的元王大惊失色。他问全军总帅重
臣乙支文德有何对策。
乙支文德不想出兵抵抗,他也不得不这样做。国全高丽的国力
已经衰竭,要抵挡来自南朝的巨大的压力,保全国家已耗尽全力,
根本谈不上侵略新罗和百济。
“投降。但只是形式上投降,不给对方实际利益。这是无可奈何,别无选择的决定。”
乙支文德下了决断,并说服元王承试
“即使失败,也要进行壮烈的战争,死得辉煌。”这类愚蠢的自我陶醉的语言,对高丽来说是不必要的。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必须采取缓急之策,甘受屈辱,以求保存国家。作为一个国家,要严格区别哪个是可行之事,哪个是不可行之事,坚决实行可行之事,才是高丽的生存之路。
虽说逃兵接连不断地出现,隋军仍有数十万大军,沿途扎寨绵沿五百里,乙支文德以使者的身份来访营寨,他在宇文达陪同下来到杨帝御前,恭恭敬敬地叩了头。
“鄙人前来投降,我国国主已着手作人前准备,衷心肯求陛下宽限数日。”
文官武将都认为这是高丽的缓兵之计,为加强防御,争取时间,故作恭顺姿态,恨不得当场将乙支文德赶出去。但乙支文德并非空手访问防军营寨。他把一个五花大绑的人拉到汤帝面前。杨帝惊呆场目,众臣顿时哗然。为避免咬舌而死,使之口衔木板的虏国,原来是兵部侍郎科斯政,样子非常凄惨。
乙支文德的观察和判断是正确的。这次隋军远征,只是杨帝个人的心理问题。只要使杨帝人得到满足,隋就一定能停止远征。因此,献上杨帝所憎恨的亡命徒科斯政是最有效的方法。将科斯政斩首,将其头颅送交隋——高丽可没有这种慈悲心。七月二十八日,科斯政突然从客人变成虏囚,被活着送还隋朝。
“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事。而且人朝之约也毋庸置疑,宣布退兵,班师回朝吧。”
杨帝显得很满意,众臣深深施礼退下。但他们对高丽人朝之类的话抱怀疑态度,但是既然天子满意言明澈兵,也没有必要唱反调。总而言之,停止徒劳无益的远征是值得高兴事。
陆军立刻开始撤退,但问题是海上的兵力。来护儿指挥统率的永军已经从海上朝平壤方向进击。来护儿是第三次征辽之役中唯一颇有斗志的将军。两年前,他曾冲人平壤城内,但又被迫逃离。他心中一直期待洗刷耻辱。但是,三百只军部到达高丽海岸时,敕使的部追上来。来六郎来整是征战的先锋,防军已强行登陆,击败抵抗的高丽军,斩获首级千余个。这时敕使崔君肃来宣告立即撤兵,来护儿十分激愤。
“你没看到吗?平壤城墙就在眼前,再予以一击,高丽的国都就落入我手,怎能就此撤军呢?”
“这是圣旨。”
崔君肃表情严萧,来护儿老脸涨得通红,嘴里叨念着:
“即使是圣旨也”
“这是圣旨!荣国公!”
崔君肃声音发抖。来护儿的三个儿子并立其父左右两侧,以锐利的目光逼迫崔君肃。特别是最小的儿子来六郎来整,甚至手已握住剑柄。
“就算是圣旨也不服!”
来整大叫。失意和愤怒使这位年青的武将双眼火光迸射。他步步逼近,几乎要上前抓住崔君肃的衣领。
“在此一仗就可以使平壤陷落,高丽已经无还手之力。正因为陛下了解这一点,才第三次下诏征辽的。”
来护儿也附和儿子的主张。
“一旦搬兵,就不可能再度出征,会遗恨千古的。陛下连这一点也不顾吗?”
“这是圣旨!明白吗?”
崔君肃对来整不屑一顾,朝来护儿反复强调“圣旨”他面无血色,两腿颤抖,勉强支撑着,来整用军鞋跟着海岸上的沙子。
“若要在这撤退,何必还要发动第三次远征呢?连年调动百万大军,结果半途而废,最后暗中高兴的是高丽。你置身君侧,作为臣下,为什么不劝阻呢?”
一步、两步,崔君肃摇摇晃晃地后退.勉强站稳,发出近乎惨叫的声音:
“违反圣旨,陛下会治罪的!”
崔君肃所依靠的只有“圣旨”二字,来护儿鹰下的将军们互相交换了动摇的神色。天子发怒多么苛烈,受处罚的惨状,他们都早已领教,非常明白的。
来护儿深深长叹,这个老将深知圣旨不能违抗。尽管如此,但由于心中不服,才多费些时间来接受现实。来护儿看了一下几个儿子,疲惫地重重点头示意。放使崔君肃总算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放心地坐在沙滩上。来护儿终究没成为违抗圣旨的逆贼,崔君肃也因此保全了性命。
“爹,这样做也不错。假如只有父亲一人发兵征服高丽,虽然功劳巨大,但也可能招致陛下的妒恨。”
长子来楷这样在父亲耳边私语,听来似乎很合情理。来护儿只是微微抖动一下灰色的眉毛,没有答话。大概他对长子的态度既不赞赏,也不能斥责。三百只船的大船队离开了高丽海岸,调转船头项南方海上驶去。满载既安心又失意的六万余名士兵,大精帝国引以为做的大船队驶向山东半岛。
但是,高丽国王并没人朝来跪拜在隋扬帝用前。公元六六八年,高而被唐朝远征军征服灭亡。而防前在此五十年之前已经灭亡了。
“高丽,对天于食言,可恶之极的蛮夷!广
不久,杨帝得知高丽违约,恼羞成怒。众里对天子的愤怒情绪毫无反应。因为天下只有杨帝一个人相信高丽国王会守约人朝。居然会相信这种约定,也真是了不起。高丽对隋来说,是勇敢而有耐力的抵抗者,同时,也是极不诚实的谈判对手。杨帝的宽容和让步,所得到的回报则是冷笑和背信弃义,只能说这次“又”被摆了一道而已。
杨帝暴跳如雷,叫嚷着要发动第四次征辽之役,不再接受投降,宜接攻陷平壤城,将元王及其家族斩尽杀绝,让这个国家从地球上消失,似乎他们只是犯了这种罪,就非得遭天道不可。
众臣沉默不语。这次的沉默与下诏进行第三次征辽时的沉默不同,不满和反抗的气氛从甲胄的微小的缝隙中透出来。杨帝最信任的宇文述、来护儿也慨然地沉默不语。特别是来护儿,他一定恨不得高成一你看到了吧!”汤帝这次没有大吼,因为他已口干舌燥,喉咙疼痛。而且,他稍冷静下来时,也不得不承认现在要再次远征是不可能的。
汤帝对杨玄感之乱的愤怒,对高丽的憎恨,全都发泄在科斯政一个人身上。同年十一月,科斯政在京师金光门被处死刑。它被绑在柱子上,杨帝一声令下,文武百官对准地斯政乱箭齐发,他全身中箭数十支,在恐惧和痛苦中死亡。
v
杨帝在第三次征辽之役浪费了大量时间、人力和财力。在这段或间,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防默默地在尽自己的责任。对木兰和贺廷玉来说,在张须陀指挥之下工作是幸运的。自古以来,官军未必都是正义之师,他们滥用职权,大施滢威,肆意掠夺,其暴行往往比贼军有过之而无不及,引起民众的愤怒和憎恨,这种实例屡见不鲜。而张须陀则与众不同,他是隋末最好的名将,不仅作战勇猛,用兵有术,而且人品高尚,深受百姓和士兵的双重爱戴,这一点值得特
书几笔吧。讽刺一点说:“像杨帝这样的暴君竟然会重用张须陀?”
也着实令后人惊奇。
张须陀本人也同样惊讶不已:本以为今生今世只有无名地方官
的官运,岂料一张圣旨,一夜之间将他提到和李渊、屈突通同等的
地位,并赋与他同等的权力。他刚直本油,对得到天子之知遇这件
事不胜感激,对自己发誓要香死完成重任。
所谓“讨捕”即讨伐捉拿盗贼的官。盗贼是官军对叛军的称呼。讨伐数万人的铁军,事实上等于是战争了。张须陀管辖的区域是河南的三十八个郡。这块地方的版图相当大,包括后世的河南省全部、山东省全部、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二十八个郡有:上钻、浙阳、弘农、河南、襄城、清阳、南阳、淮安、荣阳、颖川、汝南、东、梁、淮阳、济阳、镁、汝陰、东平、彭城、济北、鲁、齐、北海、东来、高密、琅邪、下那、东海。
河南在地理上位于中国大陆中央部分,自古以来被称为“中原”古代王朝中的殷、周都在这里建都,后汉、魏都在洛阳建立王朝。黄河中游里一望无际的黄土大平原,上面走过了无数历史人物。张须陀必须坚守这块阵地。而其他两个大使,其中李渊负责守卫河东,大体上是后来的山西省一带。屈突通守内关,相当于后来的陕西省,包括帝都长安大兴城。这些都是大精帝国的重要地区。
张须陀被任命为河南讨捕大使时,扬帝已在计划第三次征辽之役。扬帝放眼于境外,而把国内的治安全权托付给大使们。
有个叫王薄的叛乱势力首领,他自称为“知世郎”这个自称比他本名更广为人知。“知世郎”即“广知世上事的男子”之意。其自称充满傲气,似乎是隋未大乱第一个燃起烽火的人物。他的势力可适应天下形势,自由进退,占据山东半岛西部的山岳地带,继续抵抗官军,其兵士经常劫掠河南二十八郡的东部地区。当然,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陷不会放任不管的。他和四位副使——秦叔宝、罗士信、贺廷玉、花木兰商定,先从集聚兵力开始。装备精良的正规军都被调去参加第三次征辽之役,有骨气的人往往反倒去投靠贼军,因此,集聚兵力并非易事。而且给征集来的兵队发放武器、战马也需煞费苦心。.“张须陀是个做到五十岁才只能当到郡丞的人。其到使竟有十五岁的侞臭小儿和缺乏战争经验的雏儿,大精帝国也好像真的是人才奇缺。”
十五岁的侞臭小儿是指罗士信。知世郎王薄未把张须陀放在眼里,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不过,今后即将参战的是比参加征辽之役的所有的部队都更加强劲,士气高昂的兵团。这一点,知世郎当然是不知道。知世郎率领六万大军,曾多次击败官军,现在已经完全不怕了。事实上,去年的洪水之战,张须陀战败,使初出茅庐的罗士信一举成名。但王旺认为那只是偶然的事。
岱山在鲁郡附近。这座山虽不太高,但在西面可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中原大平原。这里是控制几条交通要道的要塞。知世郎人侵这里,等于是在表示“官军有什么了不起的”这种蔑视的姿态。这时候知世郎不想采用特别的战术,他知道张须防的兵力不足两万,他准备用三倍的兵力从正面击败官军。另一方面,张须陀已估计到知世郎会这样作。若是初战告捷,便可使河南二十八郡明白官军的实力,今后的持久战才有可能打得下去。
张须陀不想让知世郎争得时间。他得知贼军在岱山布阵,当晚便派兵进发岱山,士兵均未经过训练,只能在实战中总结经验,通过胜利来增强自信心。好在军中的核心有参加过潍水之战的人。副使们虽然年轻,但都有作战经验。张须陀散布流言,说“官军畏惧盗贼大军,据说都躲在荣阳城。”其实官军日夜兼程,转人贼军后方,等于用这段时间来决定这一仗的胜负。
官军从后方突人敌阵,放火焚烧,贼军顿时乱作一团。官军乘势追击、冲散贼军。秦叔宝从马上将左右两侧敌人-一刺倒,木兰亲眼目睹了秦叔宝挥舞巨矛的豪勇之气。
世界是广大的。去年“闽乡之战”后,她以为楚国公杨玄感的豪勇举世无双,现在,在她面前有秦叔宝。察叔宝的家更可与杨玄感匹敌,或者可以说是接近。但两个人豪勇的表现方法各不相同。杨玄感咆哮剽悍,宛如台风。秦叔宝则如同巨石,他昂首挺胸,毫无惧色,稳扎稳打,威风凛凛,敌兵宛如波涛撞击在岩石上,四散奔逃,他在面前开出一条通道。
“没想到贼军如此不堪一击。”
贺廷玉把染满鲜血的矛横在马鞍上慨叹道。木兰点点头,回了一句:
“官军更不堪一击。”
“子英说得对,确实如此。
贺廷玉苦笑。知世郎军队之所以如此壮大,如此松懈,不正恰恰表明官军的软弱无能吗!不过,这样的状况从今天起宣告结束。
铁军遗弃的尸体多达五千具。这对于以张须陀为首的河南讨捕军来说,是第一个胜利。
官军想高奏凯歌庆祝胜利,但知世郎不给他们这个空闲。他一离开战场,立刻集合残兵重新编组,集结一万多兵力,聚在黄河南岸。张须陀根据木兰的侦察,得知这一情报后,立即派兵,火速前进,捉拿贼军,给予猛烈的攻击。
这次知世郎再度留下了五千多具尸体逃走,而且许多粮食和食用的家禽也都被统统丢下了。突入敌阵的木兰和贺廷工被破栏而出’的牛、猪、鸡群挡往去路,不得不停止对知世郎的追击,知世郎勉强逃脱,幸免于难。
但是,再次修败并没有挫伤知世郎的作战意志。自古以来,叛乱的领袖若是缺乏死咬不放的执念,是不会成功的。
“想想汉高祖吧,他和楚霸王项羽对敌,百次战役失败了九十九次,最后一战获胜,便平定了天下。”
知世郎在叛乱势力中是知名人士。他说服附近的贼首集中兵力,完善指挥系统,仅用四十天时间,就魔术般地组织起了十万大军。身为一个叛乱的组织者,知世郎确实不凡。这段时间协助知世郎的贼将有孙宜雅、石标图、郝孝德。
知世郎统率十万大军,在章丘一带布阵。这一情报立刻传到张须陀那里。张须陀的兵力,骑兵步兵加在一起也只不过两万。和知世郎激战了两次,死伤人数不多,再加上新从军者,兵力没有变化。而且积累了实战经验,在胜利中增强了自信心,最重要的是增加了对张须陀的信任感。不足百日,河南讨捕军便成为名将强兵的集团,知世郎忽视了这一个值得惊人的变化。
张须陀对地势地形了如指掌。章丘一带是黄河分支弯流、湖沼湿地最多的地方。他命令秦叔宝聚集附近的小船,配备三千兵士在水上待命。配给贺廷玉骑兵千骑,张须陀自己右翼是罗士信,左翼是花本兰,在沼泽地中的山丘待击败军。
拂晓是启明星在东方的地平线附近散发出白金色光辉的时刻。贺廷玉率千骑悄悄逼近敌阵。高而茂密的芦苇,湿湿的土地消除了千骑马蹄声。他们到达距离最近的地方,贺廷王命令部下放燃火箭,并齐声高喊,火焰、浓烟、叫喊声揽乱了敌军的梦乡。敌军慌忙跳起,四处逃窜之时,贺廷玉突入敌阵,用矛尖挑死数人,血花飞溅。“敌人!官军!”喊声四起,贼兵拿起武器跑过来。贺廷玉招呼部下,调转马头迅速撤退。贼军得知贺廷玉人数不多,发出凶猛的喊声,赶来追击敌人。孙宜雅等人也穿好甲胃上马,一斩尽杀绝!”地叫喊着,带头穷追不舍。
知世郎领教过张须明的用兵之巧,立刻发出军令:
“可能有诈,不必惊慌,坚守阵地。我方兵力大大超过他们。”
孙宣雅对知世郎的指示充耳不闻,以迅猛之势追击官军。大军虽然是知世郎组织起来的,但因是联合军,知世郎还没有确立绝对的指挥权。无可奈何,知世郎自己上马,率直属部队紧追敌人和友军。
贺廷王东跑西转地逃,拖着贼军跟在后面统,他成功地把贼军队形搅乱。进人湿地后,贼军只能沿着小路形成纵队前进。首先遭到官军强烈侧面攻击的是郝孝德部队。几千支箭从左侧飞来,随着弓箭声贼军接连倒下,他们慌忙用后保护队伍,又遭到从后面冲上来的手持长矛的官军的袭击。知世郎得知官军在山的布阵,集中兵力猛攻。但身陷沼泽湿地,行动不便。而且官军居高临下,张须陀的弓箭队和长矛队反复准确地发动攻击,贼军尸体布满沼泽湿地。铁军发现抵挡不住,终于开始撤退。此时,前面是一片江洋,他们正准备沙波,忽然从芦苇中冒出几百条小船,万箭齐发,箭雨从天而降。贼兵乱了阵脚,惊叫呼喊,欲撤兵返回。但官军的行动速度大大超过贼军。在陆地上的官军用长矛一齐将贼军追落河中。惨遭夹击的贼军,一败涂地,鲜血染红河岸。
知世郎的军队溃灭,孙宣雅卷人混战的漩涡和木兰对上了,被剑刺中喉咙而死亡。石科阔波罗士信穷追不舍,终于给追上,被他一刀砍下马。郝孝德在河岸上与贺廷玉用长矛交锋,不到十个回合就被打落,死在水中。
知世郎总算逃了出来,一日之内丧失十万大军。他在不足百骑的部下保护之下,不知逃到何处去了。大业七年以来,在黄河下游流域建立起来的知世郎的强大势力,终于土崩瓦解。河南讨捕军克服了第一个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