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文学 www.2kwx.com,重生之大科学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地说出老佟去世的始末。
话说孙元起走后没多久,义和团就进了北京,整个北京乱成了一团。
“义和团”在西方的文书记载中,通常被称为“暴民”这确实不差,他们不光烧洋书、拆教堂,连电灯、电话、自鸣钟、管风琴之类都在破坏之类。参与洋务运动的官僚,或者外交官员,往往被冠以“二鬼子”的称呼,予以抄家,不少达官显贵都受波及,连孙元起的便宜叔祖、官至大学士的孙家鼐家里都被抄过,其他的可以想见。
老佟找了身破旧的衣裳,怀揣了六百两银票兑换的碎银子、铜钱,每天天不亮就出门,连早饭都不吃,就在北京城转悠,或者在茶馆里打探消息。一听说哪里有抄家,立马过去,装作拾荒的,专门拣拾图书。如果见有拳民拿着图书,就用铜钱、馒头来换。别人问他要书干什么,他就装傻,说有人收废纸,做纸钱用。
六百两银子用完了,就每天出去捡。老佟不识字,但时刻记着孙先生交代“越多越好”的原则,只要是有字儿的纸书,都往家捡。义和团住进京师大学堂的时候,老佟连蒙带骗,愣是一点一点地把京师大学堂里的纸片拾了个干净。连扔在水池里的,都捞上来带回去。
既然义和团被称为“暴民”自然不是温良恭俭让的君子。看到老佟偷偷摸摸的往怀里装书,骂几句那是好的,动不动就上来打几拳、踢几脚。老佟只有陪笑脸、装孙子。有时候遇到暴戾的,把老佟殴打一顿,书撕毁,抢走身上的最后一个铜子,才扬长而去。等老佟能动了,又把撕毁的书给捡起来,带回去。
西历6月20号左右的时候,清军和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的使馆区。作为英国使馆北面屏障的翰林院,是大清最重要的藏书机构之一,藏有各种典籍、以及印书的雕版木片,包括修四库全书时的底本,其中最贵重的当属永乐大典。
明朝永乐元年,朱棣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人,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不厌浩繁。第二年冬便编成了一部大型类书,朱棣命名为文献大成。但朱棣仍嫌此书简略,又命姚广孝等人重修,自有书契以来,凡经、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各书无不包罗。永乐五年(1407),书成,朱棣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937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卷,共11095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是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后人曾从中辑录佚书五百九十种。现存东观汉纪、旧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重要史籍,都自大典中辑出。
永乐大典正本被火焚毁,副本在明嘉靖后一直藏于皇史宬,清雍正年间移入翰林院。乾隆五十九年(1773)时曾对大典实存册数作过详细的统计:大典全书11095册,当时还剩9881册,佚去1215册。大典比较大规模地陆续散出,是从咸丰十年(1860年)开始的。据缪荃孙永乐大典考载:“咸丰庚申(1860)与西国议和,使馆林立,与翰林院密迩,书(大典)遂渐渐遗失。”而大典散佚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利欲熏心的官吏监守自盗,而非有些论著想当然的以为是英法联军盗掠。刘声木苌楚斋随笔卷3中记录了偷盗者的伎俩:“早间入院,带一包袱,包一棉马褂,约如大典二本大小,晚间出院,将马褂加穿于身,偷永乐大典二本,包于包袱内而出也。”这确实是“极巧妙刻毒”的偷书法。他们偷到大典后,多以十两银子一册售给他们的洋主顾。所以,王颂蔚在送黄公度随使英法一诗的注中说:“大典今存翰林院者,传闻英人购去,储博物院。”并在诗中发出“顷闻伦敦城,稿尚盈两屋”的慨叹。
光绪元年(1875),翰林院中的大典只剩下不及5000册。光绪二年(1876),大典只剩下3000余册。光绪十二年(1886),缪荃孙在翰林院敬一亭中亲手翻阅过的大典即有九百余册。光绪十八年(1892),翰林院中的大典仍存有八百七十册,因为翰林院旧书目录下册明确载有:“永乐大典,存八百七十本。”光绪二十年(1894),大典也大约还有八百余册,因为翁同龢其时在翰林院中翻阅了此书。
老佟不知道从哪儿打探到的消息,从围攻使馆区开始,就在翰林院附近转悠。看见翰林院里官吏逃走一空,便找了辆大车,招呼老赵、老郑一块儿,偷偷地往家里运书。两三天内,足足运了十几车,堆满了三大间屋子。不知是老佟使了钱,还是良心发现,围攻人员对于老佟的这种偷运行为保持了默许的行为。
光绪二十六年6月23日,清军和义和团为了攻击使馆,采用了火攻之术,丧心病狂地放火焚烧作为英国使馆北面屏障的翰林院。这明显是有预谋的,因为当时正刮着清凉的北风,火焰被刮得越来越逼近使馆的建筑物。于此同时,进攻者与防守者进行了一场顽强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英国公使馆一方面是为了解救自己,一方面是抢救图书,积极出动人员救活。而火焰在傍晚时才被扑灭下去,但在未扑灭之前,构成翰林院四分之三以上房屋的庙宇、考场、藏书室等已被焚毁。
就在当天,老佟、老赵、老郑三人又拖着大车,赶到翰林院。那时候,已经开始放火,翰林院火焰四起。这对老佟他们的偷运没有造成任何影响。老佟作为管家,安排老赵、老郑往家运,自己从院子里往外搬书。老佟轻车熟路地溜进院里,找到藏书室,急急忙忙地往外搬书。上午,已经运回了两趟。老佟看火势太大,连中午饭都没顾上吃,催促着赶快搬运。
当时,两军正在交火,作为主攻场所的翰林院内弹如雨下。就在搬书的时候,一颗流弹击中了老佟。等老赵、老郑拉车回来的时候,老佟斜倚在书堆边,已经息了气,半边书堆都被染红了
听完,孙元起泪如雨下,又想起了最初在马神庙的时光:
骂他是日本人,他一窝脖子,慢条斯理的说:“日本人?咱可不稀罕!咱可是正经八百的旗人。”
当时自己无处住宿的时候,逮住他的时候,他厉声尖叫:“杀人啦救命哪!”
请老头儿买东西的时候,他说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咱老佟也是一号儿,绝不做那昧心的事儿!”
在逛大栅栏的时候,他在熟人面前竖着大拇哥炫耀:“孙先生的学识,那是数这个!”
过了半晌,孙元起站起来,对老赵、老郑说:“走,看看老佟运回来的书!”
老赵、老郑应了一声,前头领路。
路上,孙元起突然问道:“老佟的后事怎么办的?佟家的三个小子呢?”
“老佟不是有个侄子在京师大学堂当门房么?闹拳匪的时候,来我们这儿住了几天。后来看一时半会儿消弭不下去,就回乡下了。谁想到,没几天,老佟就过去了!当时乱糟糟的,也不敢出门,只好定了副寿木,先入殓了。幸好老佟的孙子景圣在,礼数倒不缺。年头里的时候,老佟的侄子进京接孩子回家过年,顺便探探口风,才知道老佟已经过世半年了。雇了车,把老佟给接了回去,算是入土为安了!”说到这儿,老郑叹口气“老佟,好人哪!”
“可不是咋地!”老赵接口道“年前,老佟侄子来接孩子的时候,我们就跟他说好了:老佟是府上的人,这三个孩子也是他带过来上学的。所以,来年三个孩子还要送过来。这是逝者的遗愿,我们不能违背。以后孙先生从国外回来了,也会这么讲。年后,他们又把孩子送过来,还带了不少东西。我们都没要。”
“嗯,你们做得非常好。”孙元起点点头“下回老佟家再来人,告诉他们,我们这里缺人,让他们家过来一个,也好有个照应。”
老赵、老郑连连点头,表示记下了。
说话间,已经到了屋前。老郑上去打开门,就见满满五六间屋子里都是书,各种都有。
孙元起说:“你们先去忙吧,我在这里看看。”
老赵、老郑应声去了。孙元起一个人呆在屋里,仔细翻阅。这些书放在这儿,就没有人动过,上面已经落了一层灰尘。最下面的跟地面接触,有些回潮,若是不加以处理,这个夏天定然会霉烂不少。需要乘着晴日的时候,让老赵家的、老郑家的把书搬出去晾晾。有几本封面上有些黑红的颜色,仔细看时,却是干涸的血痕。想来就是老佟最后搬运的书。翻着,鼻子一阵阵发酸。急忙放到一边。
又在书堆里翻检。老佟捡回来的书,那是什么都有,前一本可能是明本史记,后一本可能就是三字经、百家姓,甚至还有时宪书、麻衣相法之类的。最后,孙元起见到一本“孙元起百熙先生著,京师大学堂刊行”的初等物理教科书,想来是老佟在京师大学堂捡的,不禁笑骂一声:“老佟你个笨蛋!”
骂着,眼泪却下来了。
地说出老佟去世的始末。
话说孙元起走后没多久,义和团就进了北京,整个北京乱成了一团。
“义和团”在西方的文书记载中,通常被称为“暴民”这确实不差,他们不光烧洋书、拆教堂,连电灯、电话、自鸣钟、管风琴之类都在破坏之类。参与洋务运动的官僚,或者外交官员,往往被冠以“二鬼子”的称呼,予以抄家,不少达官显贵都受波及,连孙元起的便宜叔祖、官至大学士的孙家鼐家里都被抄过,其他的可以想见。
老佟找了身破旧的衣裳,怀揣了六百两银票兑换的碎银子、铜钱,每天天不亮就出门,连早饭都不吃,就在北京城转悠,或者在茶馆里打探消息。一听说哪里有抄家,立马过去,装作拾荒的,专门拣拾图书。如果见有拳民拿着图书,就用铜钱、馒头来换。别人问他要书干什么,他就装傻,说有人收废纸,做纸钱用。
六百两银子用完了,就每天出去捡。老佟不识字,但时刻记着孙先生交代“越多越好”的原则,只要是有字儿的纸书,都往家捡。义和团住进京师大学堂的时候,老佟连蒙带骗,愣是一点一点地把京师大学堂里的纸片拾了个干净。连扔在水池里的,都捞上来带回去。
既然义和团被称为“暴民”自然不是温良恭俭让的君子。看到老佟偷偷摸摸的往怀里装书,骂几句那是好的,动不动就上来打几拳、踢几脚。老佟只有陪笑脸、装孙子。有时候遇到暴戾的,把老佟殴打一顿,书撕毁,抢走身上的最后一个铜子,才扬长而去。等老佟能动了,又把撕毁的书给捡起来,带回去。
西历6月20号左右的时候,清军和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的使馆区。作为英国使馆北面屏障的翰林院,是大清最重要的藏书机构之一,藏有各种典籍、以及印书的雕版木片,包括修四库全书时的底本,其中最贵重的当属永乐大典。
明朝永乐元年,朱棣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人,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不厌浩繁。第二年冬便编成了一部大型类书,朱棣命名为文献大成。但朱棣仍嫌此书简略,又命姚广孝等人重修,自有书契以来,凡经、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各书无不包罗。永乐五年(1407),书成,朱棣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937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卷,共11095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是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后人曾从中辑录佚书五百九十种。现存东观汉纪、旧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重要史籍,都自大典中辑出。
永乐大典正本被火焚毁,副本在明嘉靖后一直藏于皇史宬,清雍正年间移入翰林院。乾隆五十九年(1773)时曾对大典实存册数作过详细的统计:大典全书11095册,当时还剩9881册,佚去1215册。大典比较大规模地陆续散出,是从咸丰十年(1860年)开始的。据缪荃孙永乐大典考载:“咸丰庚申(1860)与西国议和,使馆林立,与翰林院密迩,书(大典)遂渐渐遗失。”而大典散佚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利欲熏心的官吏监守自盗,而非有些论著想当然的以为是英法联军盗掠。刘声木苌楚斋随笔卷3中记录了偷盗者的伎俩:“早间入院,带一包袱,包一棉马褂,约如大典二本大小,晚间出院,将马褂加穿于身,偷永乐大典二本,包于包袱内而出也。”这确实是“极巧妙刻毒”的偷书法。他们偷到大典后,多以十两银子一册售给他们的洋主顾。所以,王颂蔚在送黄公度随使英法一诗的注中说:“大典今存翰林院者,传闻英人购去,储博物院。”并在诗中发出“顷闻伦敦城,稿尚盈两屋”的慨叹。
光绪元年(1875),翰林院中的大典只剩下不及5000册。光绪二年(1876),大典只剩下3000余册。光绪十二年(1886),缪荃孙在翰林院敬一亭中亲手翻阅过的大典即有九百余册。光绪十八年(1892),翰林院中的大典仍存有八百七十册,因为翰林院旧书目录下册明确载有:“永乐大典,存八百七十本。”光绪二十年(1894),大典也大约还有八百余册,因为翁同龢其时在翰林院中翻阅了此书。
老佟不知道从哪儿打探到的消息,从围攻使馆区开始,就在翰林院附近转悠。看见翰林院里官吏逃走一空,便找了辆大车,招呼老赵、老郑一块儿,偷偷地往家里运书。两三天内,足足运了十几车,堆满了三大间屋子。不知是老佟使了钱,还是良心发现,围攻人员对于老佟的这种偷运行为保持了默许的行为。
光绪二十六年6月23日,清军和义和团为了攻击使馆,采用了火攻之术,丧心病狂地放火焚烧作为英国使馆北面屏障的翰林院。这明显是有预谋的,因为当时正刮着清凉的北风,火焰被刮得越来越逼近使馆的建筑物。于此同时,进攻者与防守者进行了一场顽强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英国公使馆一方面是为了解救自己,一方面是抢救图书,积极出动人员救活。而火焰在傍晚时才被扑灭下去,但在未扑灭之前,构成翰林院四分之三以上房屋的庙宇、考场、藏书室等已被焚毁。
就在当天,老佟、老赵、老郑三人又拖着大车,赶到翰林院。那时候,已经开始放火,翰林院火焰四起。这对老佟他们的偷运没有造成任何影响。老佟作为管家,安排老赵、老郑往家运,自己从院子里往外搬书。老佟轻车熟路地溜进院里,找到藏书室,急急忙忙地往外搬书。上午,已经运回了两趟。老佟看火势太大,连中午饭都没顾上吃,催促着赶快搬运。
当时,两军正在交火,作为主攻场所的翰林院内弹如雨下。就在搬书的时候,一颗流弹击中了老佟。等老赵、老郑拉车回来的时候,老佟斜倚在书堆边,已经息了气,半边书堆都被染红了
听完,孙元起泪如雨下,又想起了最初在马神庙的时光:
骂他是日本人,他一窝脖子,慢条斯理的说:“日本人?咱可不稀罕!咱可是正经八百的旗人。”
当时自己无处住宿的时候,逮住他的时候,他厉声尖叫:“杀人啦救命哪!”
请老头儿买东西的时候,他说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咱老佟也是一号儿,绝不做那昧心的事儿!”
在逛大栅栏的时候,他在熟人面前竖着大拇哥炫耀:“孙先生的学识,那是数这个!”
过了半晌,孙元起站起来,对老赵、老郑说:“走,看看老佟运回来的书!”
老赵、老郑应了一声,前头领路。
路上,孙元起突然问道:“老佟的后事怎么办的?佟家的三个小子呢?”
“老佟不是有个侄子在京师大学堂当门房么?闹拳匪的时候,来我们这儿住了几天。后来看一时半会儿消弭不下去,就回乡下了。谁想到,没几天,老佟就过去了!当时乱糟糟的,也不敢出门,只好定了副寿木,先入殓了。幸好老佟的孙子景圣在,礼数倒不缺。年头里的时候,老佟的侄子进京接孩子回家过年,顺便探探口风,才知道老佟已经过世半年了。雇了车,把老佟给接了回去,算是入土为安了!”说到这儿,老郑叹口气“老佟,好人哪!”
“可不是咋地!”老赵接口道“年前,老佟侄子来接孩子的时候,我们就跟他说好了:老佟是府上的人,这三个孩子也是他带过来上学的。所以,来年三个孩子还要送过来。这是逝者的遗愿,我们不能违背。以后孙先生从国外回来了,也会这么讲。年后,他们又把孩子送过来,还带了不少东西。我们都没要。”
“嗯,你们做得非常好。”孙元起点点头“下回老佟家再来人,告诉他们,我们这里缺人,让他们家过来一个,也好有个照应。”
老赵、老郑连连点头,表示记下了。
说话间,已经到了屋前。老郑上去打开门,就见满满五六间屋子里都是书,各种都有。
孙元起说:“你们先去忙吧,我在这里看看。”
老赵、老郑应声去了。孙元起一个人呆在屋里,仔细翻阅。这些书放在这儿,就没有人动过,上面已经落了一层灰尘。最下面的跟地面接触,有些回潮,若是不加以处理,这个夏天定然会霉烂不少。需要乘着晴日的时候,让老赵家的、老郑家的把书搬出去晾晾。有几本封面上有些黑红的颜色,仔细看时,却是干涸的血痕。想来就是老佟最后搬运的书。翻着,鼻子一阵阵发酸。急忙放到一边。
又在书堆里翻检。老佟捡回来的书,那是什么都有,前一本可能是明本史记,后一本可能就是三字经、百家姓,甚至还有时宪书、麻衣相法之类的。最后,孙元起见到一本“孙元起百熙先生著,京师大学堂刊行”的初等物理教科书,想来是老佟在京师大学堂捡的,不禁笑骂一声:“老佟你个笨蛋!”
骂着,眼泪却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