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文学 www.2kwx.com,穿越之大秦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正当秦阳和李昭在“直道”上策马狂奔的时候,九原秦军大营居中的上将军幕府里,虽然须发灰白但是依然精神矍铄的上将军蒙恬正在读着胞弟蒙毅发来的一封绝密“家书”。
这封家书几日前就已经收到,但是意思非常隐晦。即便像蒙恬这般的敏锐过人也一样琢磨了好几天。信是这样写的:“弟受皇命,还祷山川返回咸阳,目下国中大局妥当,陇西侯李信所部正在东进之中;皇帝陛下风寒劳累,或在琅邪歇息些许时日,而后继续大巡狩之旅。陛下大巡狩行将还国,或西折南下径回秦中,或渡河北上巡视长城,兄当与皇长子时刻留意。”
乍一看,这就是一封平常的家书无疑。可是蒙恬越看就越觉得不对劲,越看就越觉得蒙毅想告诉自己些什么。于是,蒙恬反复地读着这封突兀而含混的“家书”,今天他终于嗅到了一股不寻常的气息。
蒙毅官居郎中令,可以说始皇帝的任何重大指令都要经过蒙毅的手,如今蒙毅却被始皇帝派回了咸阳,这意味着什么?陇西侯李信一直镇守陇西以防匈奴,为何东进?若是没有始皇帝指令,又有何人能够调遣的动?始皇帝真的只是偶感风寒?按信上所说,皇帝或许还会北上九原,这又所为之何?
这一切在现在的蒙恬看来就只有一个指向:就是始皇帝并不是偶感风寒,而是病情非常严重,他已经在安排朝中的一应大事了。始皇帝将蒙毅派回咸阳,又调李信回镇咸阳目的就是想要安定朝局以备不测之需。至于始皇帝为何要想北上九原,蒙恬想得最是明白,那就是始皇帝想要立定扶苏为储君了。
虽然蒙恬想通了蒙毅的这封奇怪的家书,但是他还是忧心忡忡。
蒙恬之忧,不在胡人边患,而在长公子扶苏的变化。扶苏在咸阳参政期间因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自扶苏重回九原大军后,他就再也没有了既往的飞扬激发,也没有了回咸阳参政期间的胆魄与锋锐。那个刚毅武勇信人奋士的扶苏,似乎莫名其妙地消失了。蒙恬与将士们所看到的,是一个深居简出郁闷终日且对军政大事不闻不问的扶苏。
有几次,蒙恬有意差遣中军司马向扶苏禀报长城修筑的艰难,禀报再次反击匈奴的筹划进境,或力请监军巡视激励民力,或请命监军督导将士。可扶苏每次都在伏案读书,每次都是淡淡一句:“举凡军政大事,悉听大将军号令。”说罢便再也不抬头了。
蒙恬深知扶苏心病,却又无法明彻说开。扶苏回咸阳参政,非但未能实现蒙恬所期望的明立太子,反而再度离国北上,蒙恬顿时感到了空前沉重的压力。其时,帝国朝野都隐隐将蒙恬蒙毅兄弟与皇长子扶苏看做一党。事实上,在反复辟的方略上,在天下民治的政见上,扶苏与蒙氏兄弟也确实一心。李斯姚贾冯劫顿弱等,则是铁腕反复辟与法治天下的坚定主张者。以山东人士的目光看去,这便是帝国庙堂的两党,李斯、蒙恬各为轴心。
蒙恬很是厌恶此等评判,因为他很清楚:政道歧见之要害,在于皇帝与李斯等大臣的方略一致,从而使一统天下后的治国之道变成了不容任何变化的僵硬法治。此间根本,与其说皇帝接纳了李斯等人的方略,毋宁说李斯等秉持了皇帝的意愿而提出了这一方略。毕竟,一统帝国的真正支柱是皇帝,而不是丞相李斯与冯去疾,更不会是姚贾冯劫与顿弱。皇帝是超迈古今的,皇帝的权力是任何人威胁不了的。你能说,如此重大的长策,仅仅是皇帝接纳了大臣主张而没有皇帝的意愿与决断么?唯其如此,扶苏政见的被拒绝,便也是蒙氏兄弟政见的被拒绝。在与皇帝三十余年的君臣风雨协力中,第一次的大政分歧让蒙恬深深地感到不安,也让蒙恬陷入了两难纠缠的境地。
其间顾忌,是必然地要牵涉皇帝,要牵涉帝国反复辟的大政,甚或要必然地牵涉出储君立身之道。凡此等等,无一不是难以说清的话题。蒙恬纵然心明如镜,也深恐越说越说不清。毕竟,蒙恬既要坚定地维护皇帝,又得全力地护持扶苏,既不能放弃他与扶苏认定的宽政理念,又不能否定皇帝秉持的铁腕反复辟长策。因之,蒙恬眼见扶苏一日日地消沉,却也找不出什么话语来安慰扶苏。
一直以来,蒙恬都把扶苏看作是帝国储君的不二人选,在始皇帝的十几个皇子中,扶苏若论才具胆识是首屈一指,若论胸怀器局也无人能与之比肩。更何况蒙恬对扶苏坚持的宽政思想还是打心眼里支持的。蒙恬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扶苏刚毅的背后却是如此地脆弱,遭到一次打击就萎靡不振了。像扶苏这样的性格特点又怎能担得起整个帝国的重任?可是,除了扶苏,蒙恬却又实在找不出一个更适合的储君人选。
蒙恬能够保证自己能以公心对国,可是他却不能保证整个帝国的大臣与皇子都能和自己一样没有私心,毕竟没有几个人能抵挡住巨大的权力诱惑。现在始皇帝病重,要是始皇帝在巡狩途中万一不测,储君之位又尚未明确,这里面的变数就实在是太多了。蒙恬通晓各国历史,像这样纷乱的局面一旦把持不好,往往就会酿出兄弟争权夺位的流血惨剧。
当下的帝国局势,蒙恬是非常清楚的,内有旧六国贵族到处煽风点火阴谋复辟,外有匈奴诸胡虎视眈眈。这帝国大权不要说是落入奸人之手,即便是再走走严苛治国的老路,帝国的未来都将看不清在哪里了。一旦事难控制,自己和一干老臣协助始皇帝三十余年创下的千古基业说不定就如流水一般逝去了。
想到这里,蒙恬脊梁骨一阵阵地发凉。他觉得自己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要说服扶苏重新振作起来。只有扶苏能够顺利接过帝国的大权,帝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蒙恬没有再次犹豫,下一刻,他径直走向了扶苏的监军行辕。
正当秦阳和李昭在“直道”上策马狂奔的时候,九原秦军大营居中的上将军幕府里,虽然须发灰白但是依然精神矍铄的上将军蒙恬正在读着胞弟蒙毅发来的一封绝密“家书”。
这封家书几日前就已经收到,但是意思非常隐晦。即便像蒙恬这般的敏锐过人也一样琢磨了好几天。信是这样写的:“弟受皇命,还祷山川返回咸阳,目下国中大局妥当,陇西侯李信所部正在东进之中;皇帝陛下风寒劳累,或在琅邪歇息些许时日,而后继续大巡狩之旅。陛下大巡狩行将还国,或西折南下径回秦中,或渡河北上巡视长城,兄当与皇长子时刻留意。”
乍一看,这就是一封平常的家书无疑。可是蒙恬越看就越觉得不对劲,越看就越觉得蒙毅想告诉自己些什么。于是,蒙恬反复地读着这封突兀而含混的“家书”,今天他终于嗅到了一股不寻常的气息。
蒙毅官居郎中令,可以说始皇帝的任何重大指令都要经过蒙毅的手,如今蒙毅却被始皇帝派回了咸阳,这意味着什么?陇西侯李信一直镇守陇西以防匈奴,为何东进?若是没有始皇帝指令,又有何人能够调遣的动?始皇帝真的只是偶感风寒?按信上所说,皇帝或许还会北上九原,这又所为之何?
这一切在现在的蒙恬看来就只有一个指向:就是始皇帝并不是偶感风寒,而是病情非常严重,他已经在安排朝中的一应大事了。始皇帝将蒙毅派回咸阳,又调李信回镇咸阳目的就是想要安定朝局以备不测之需。至于始皇帝为何要想北上九原,蒙恬想得最是明白,那就是始皇帝想要立定扶苏为储君了。
虽然蒙恬想通了蒙毅的这封奇怪的家书,但是他还是忧心忡忡。
蒙恬之忧,不在胡人边患,而在长公子扶苏的变化。扶苏在咸阳参政期间因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自扶苏重回九原大军后,他就再也没有了既往的飞扬激发,也没有了回咸阳参政期间的胆魄与锋锐。那个刚毅武勇信人奋士的扶苏,似乎莫名其妙地消失了。蒙恬与将士们所看到的,是一个深居简出郁闷终日且对军政大事不闻不问的扶苏。
有几次,蒙恬有意差遣中军司马向扶苏禀报长城修筑的艰难,禀报再次反击匈奴的筹划进境,或力请监军巡视激励民力,或请命监军督导将士。可扶苏每次都在伏案读书,每次都是淡淡一句:“举凡军政大事,悉听大将军号令。”说罢便再也不抬头了。
蒙恬深知扶苏心病,却又无法明彻说开。扶苏回咸阳参政,非但未能实现蒙恬所期望的明立太子,反而再度离国北上,蒙恬顿时感到了空前沉重的压力。其时,帝国朝野都隐隐将蒙恬蒙毅兄弟与皇长子扶苏看做一党。事实上,在反复辟的方略上,在天下民治的政见上,扶苏与蒙氏兄弟也确实一心。李斯姚贾冯劫顿弱等,则是铁腕反复辟与法治天下的坚定主张者。以山东人士的目光看去,这便是帝国庙堂的两党,李斯、蒙恬各为轴心。
蒙恬很是厌恶此等评判,因为他很清楚:政道歧见之要害,在于皇帝与李斯等大臣的方略一致,从而使一统天下后的治国之道变成了不容任何变化的僵硬法治。此间根本,与其说皇帝接纳了李斯等人的方略,毋宁说李斯等秉持了皇帝的意愿而提出了这一方略。毕竟,一统帝国的真正支柱是皇帝,而不是丞相李斯与冯去疾,更不会是姚贾冯劫与顿弱。皇帝是超迈古今的,皇帝的权力是任何人威胁不了的。你能说,如此重大的长策,仅仅是皇帝接纳了大臣主张而没有皇帝的意愿与决断么?唯其如此,扶苏政见的被拒绝,便也是蒙氏兄弟政见的被拒绝。在与皇帝三十余年的君臣风雨协力中,第一次的大政分歧让蒙恬深深地感到不安,也让蒙恬陷入了两难纠缠的境地。
其间顾忌,是必然地要牵涉皇帝,要牵涉帝国反复辟的大政,甚或要必然地牵涉出储君立身之道。凡此等等,无一不是难以说清的话题。蒙恬纵然心明如镜,也深恐越说越说不清。毕竟,蒙恬既要坚定地维护皇帝,又得全力地护持扶苏,既不能放弃他与扶苏认定的宽政理念,又不能否定皇帝秉持的铁腕反复辟长策。因之,蒙恬眼见扶苏一日日地消沉,却也找不出什么话语来安慰扶苏。
一直以来,蒙恬都把扶苏看作是帝国储君的不二人选,在始皇帝的十几个皇子中,扶苏若论才具胆识是首屈一指,若论胸怀器局也无人能与之比肩。更何况蒙恬对扶苏坚持的宽政思想还是打心眼里支持的。蒙恬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扶苏刚毅的背后却是如此地脆弱,遭到一次打击就萎靡不振了。像扶苏这样的性格特点又怎能担得起整个帝国的重任?可是,除了扶苏,蒙恬却又实在找不出一个更适合的储君人选。
蒙恬能够保证自己能以公心对国,可是他却不能保证整个帝国的大臣与皇子都能和自己一样没有私心,毕竟没有几个人能抵挡住巨大的权力诱惑。现在始皇帝病重,要是始皇帝在巡狩途中万一不测,储君之位又尚未明确,这里面的变数就实在是太多了。蒙恬通晓各国历史,像这样纷乱的局面一旦把持不好,往往就会酿出兄弟争权夺位的流血惨剧。
当下的帝国局势,蒙恬是非常清楚的,内有旧六国贵族到处煽风点火阴谋复辟,外有匈奴诸胡虎视眈眈。这帝国大权不要说是落入奸人之手,即便是再走走严苛治国的老路,帝国的未来都将看不清在哪里了。一旦事难控制,自己和一干老臣协助始皇帝三十余年创下的千古基业说不定就如流水一般逝去了。
想到这里,蒙恬脊梁骨一阵阵地发凉。他觉得自己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要说服扶苏重新振作起来。只有扶苏能够顺利接过帝国的大权,帝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蒙恬没有再次犹豫,下一刻,他径直走向了扶苏的监军行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