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文学 www.2kwx.com,回到明朝当太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守国门,这国门稍微有点缝隙,就有可能带来亡国的悲剧;教育经费不能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在人才培养上,不能省钱;水利建设经费不能降,这是确保农业安全的基础。这几年天灾频繁,不能总是到处求雨,还是应该把水利基础设施搞好。自助者,天助之;自己都放弃了,老天爷凭什么帮你?”
汪太后回宫去了,群臣起身,觉得太后真是英明。
张凤的课大家都上了,要求也明确了,那就接着讨论吧。
其实此前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这些问题,前段时间程敏政的答卷也引发了不小的关注,现在问题摆上了桌面,自然大家都把话拿出来说了,尤其是宗室的问题,这么多年政策变化了这么多次,大家想不注意到都难;而且掌管宗人府的石璟也提过,自从太后掌权,基本上宗室请名求封求婚的奏疏就没有准过。好多宗室接连上表,甚至贿赂内宦帮忙说情,被汪太后打了回去,还有的宗室子弟十来岁都没有名字——没有名字朝廷就不承认,也就不享受各种待遇。
群臣都觉得三观碎了一地。这不是根本的解决方式,最根本是要削藩,改变藩王越生越富的方式,让他们少生;同时降低经济待遇,最好减少一批藩王。但削藩是不能随便提的,搞不好就天下大乱,太宗皇帝就是这样上位的。
何况要说削藩就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那也不现实。
但藩王用度必须削减——都快占国用五分之一了,而且还有加速膨胀的趋势,确实要规范。可是怎么削,怎么确保削的顺利那是个大问题,否则不仅工资没了,说不定吃饭的家伙都没了。
原本还想说要加税的,这会儿闭嘴了——汪太后直接就把路给堵死了;再说,太祖皇帝有圣旨,定死了这么多,还想加税,名声还要不要?荆湘、湖广、山东、河南等地到处都是流民,还嫌不够乱?
丘浚早就想说了,此前私下也和同事抱怨过,程敏政就是从他那里得来的主意,这回又把汉唐宋元历朝食货志翻了好几遍,慎重建议开放海禁——建文帝的旧党应该都死光了,不怕他们通过海上跑回来;天朝出口的都是奢侈品,关税高,能够解决一部分就业,又不加重百姓负担,人家南宋小朝廷就靠着这一项过得有滋有味的。
不过正在集贤院念书的刘健等人马上拿出太祖“片板不许下海”的禁令,又提到了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
丘浚反驳:“这是民间交易,又不是官方大规模出海,算哪门子劳民伤财?”
刘健立马反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只有小人和妇人才整天想着钱钱钱,一个大臣念叨这些,简直丢人显眼、无耻之尤!”
这话杀伤力太大,不仅丘浚脸上挂不住,大家脸色都不好看,连胡濙的脸都垮下来;刘健却义正辞严的上了一堂政治思想课,教大家要严格遵守圣贤教诲,多为国家社稷着想。
程敏政想到岳父和老爹每天冥思苦想找对策,头发都掉了一大把,居然也成了小人,心里实在窝火,当时就斥道:“这话说的太好。希贤兄是不屑于这等俗物的,不如从今以后也不要领俸禄了,把你的家产拿出来分了岂不是有圣贤作风?”
刘健一愣,恨恨地走开,嘴里念念有词,无非是黄锺毁弃、瓦釜雷鸣之类的;程敏政也回了一声冷笑,大家面面相觑,以前觉得这人很正直清高,怎么今天觉得这样讨厌!
周洪谟、徐溥等人也皱起眉头:我们这些人没钱就罢了,反正家里好歹还有两亩薄田,吃不饱、饿不死;但是军费、河工、救济等等,不需要钱吗?难道你用嘴皮子去对付鞑子?
不可理喻!
当下不欢而散,回头分组又开始讨论,只是情绪低落了不少;不过拖了这么久,加入讨论队伍的人也越来越多,包括一些不是进士的读书人,比如倪谦的儿子倪岳,名满京城的大才子;还有商辂的儿子商良臣,同样在国子监读书。
丘浚提出要严格规范关税标准:“天朝出口以茶叶、瓷器、丝绸等为大宗,与普通百姓没什么关系。做生意的都是腰缠万贯,收他们的税名正言顺——这时候就不要分什么士绅还是商贾了,统一标准,谁都不能少!”
丘浚实在窝了一肚子火,土地兼并为什么屡禁不止,除了土地买卖,投献土地也是一大原因。为什么自己的地要交给别人,平民要变成佃户?就是因为有利可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机会太过渺茫,小老百姓只想吃饱饭,不能参加科考就不参加吧,反正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个一字,指望儿孙考科举,不如想想改朝换代跟着打江山比较实在。明朝的田税是历朝最低——主要是朱元璋对农民有阶级感情,但罩不住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税收徭役,加起来不算少;地主官僚虽然黑心,但是只要投献了,最开始总要比朝廷要少那么一点,等到人家露出牙齿了,已经来不及了。
这些人贪小便宜吃大亏固然可恨,但更倒霉的是老实人。因为朝廷每年收多少田税是有定额的——照着以前老的黄册来,除非天灾皇帝下旨减免;现在该纳税的田地和人口都不见了,缺口就要由其他人来补,所以普通百姓光是承担朝廷的赋税,就比理论上的多出一半,再加上历朝皇帝横征暴敛,地方官员巧设名目,农民的日子过得着实艰难。
丘浚不是书香门第,这就意味着他必须纳粮;可是父亲死得早,孤儿寡母的,鬼才知道那些年是怎么熬出来的。他母亲不是没想过投献土地,可是这样家里唯一的家当就彻底没了,何况青年守寡,总有些顾虑,朝廷官员虽然黑,但最多把人弄进大牢,地主的租子交不够,谁知道会发生什么。
丘浚从小听母亲诉说生活的艰难,愤恨之余,也不是没想过彻底解决的办法,那就是——要么都纳税,要么都不纳税。前者太惊悚,士绅一体纳粮,那是要被天下读书人骂死的,何况自己都穷成这样了,要纳税也拿不出;后者更不行。现在是农业社会,田税、人丁税外加盐税、茶税是政府财政主要来源,把农业税砍了,倒是高杆了,但钱从哪里来?总要有着落。
海关关税和工商业税不分阶层,大家也都没什么话——这年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确切的说是唯有做官高。公务员工资再少,士农工商,那也是排第一的。现在朝廷还是老实人多,尤其汪太后整顿吏治以后,都没想过下海,反而觉得读书人沾染了商贾的铜臭气息,再来谈读书人的特权就有点厚颜无耻;至于商人找到自己门下?——那不成官商勾结搞腐败了吗?坚决不行!
关税的事情说完,就该说工商税了——还是那句话,只有田赋人丁税士绅可以免交,既然你要干别的,就不要想着两边都能讨好。打着读书人的幌子跑去做奸商——读书人不背这黑锅。翰林院太史才是读书人的尖子,才能代表读书人;其他做生意的都是渣渣,哼!
奏疏相继堆到了汪太后的案头,当然现在不只是六部五寺打嘴巴官司了,地方也掺和进来——赏花会的事情实在太重要,第二天就通过邸报传到全国,因为关乎大家的吃饭问题,自然全国各地的奏疏就雪花一样的飞过来——离得近的先说,这会儿算是到齐了。赞成的很多,反对的声音更大,当然也有一部分出主意的。
守国门,这国门稍微有点缝隙,就有可能带来亡国的悲剧;教育经费不能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在人才培养上,不能省钱;水利建设经费不能降,这是确保农业安全的基础。这几年天灾频繁,不能总是到处求雨,还是应该把水利基础设施搞好。自助者,天助之;自己都放弃了,老天爷凭什么帮你?”
汪太后回宫去了,群臣起身,觉得太后真是英明。
张凤的课大家都上了,要求也明确了,那就接着讨论吧。
其实此前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这些问题,前段时间程敏政的答卷也引发了不小的关注,现在问题摆上了桌面,自然大家都把话拿出来说了,尤其是宗室的问题,这么多年政策变化了这么多次,大家想不注意到都难;而且掌管宗人府的石璟也提过,自从太后掌权,基本上宗室请名求封求婚的奏疏就没有准过。好多宗室接连上表,甚至贿赂内宦帮忙说情,被汪太后打了回去,还有的宗室子弟十来岁都没有名字——没有名字朝廷就不承认,也就不享受各种待遇。
群臣都觉得三观碎了一地。这不是根本的解决方式,最根本是要削藩,改变藩王越生越富的方式,让他们少生;同时降低经济待遇,最好减少一批藩王。但削藩是不能随便提的,搞不好就天下大乱,太宗皇帝就是这样上位的。
何况要说削藩就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那也不现实。
但藩王用度必须削减——都快占国用五分之一了,而且还有加速膨胀的趋势,确实要规范。可是怎么削,怎么确保削的顺利那是个大问题,否则不仅工资没了,说不定吃饭的家伙都没了。
原本还想说要加税的,这会儿闭嘴了——汪太后直接就把路给堵死了;再说,太祖皇帝有圣旨,定死了这么多,还想加税,名声还要不要?荆湘、湖广、山东、河南等地到处都是流民,还嫌不够乱?
丘浚早就想说了,此前私下也和同事抱怨过,程敏政就是从他那里得来的主意,这回又把汉唐宋元历朝食货志翻了好几遍,慎重建议开放海禁——建文帝的旧党应该都死光了,不怕他们通过海上跑回来;天朝出口的都是奢侈品,关税高,能够解决一部分就业,又不加重百姓负担,人家南宋小朝廷就靠着这一项过得有滋有味的。
不过正在集贤院念书的刘健等人马上拿出太祖“片板不许下海”的禁令,又提到了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
丘浚反驳:“这是民间交易,又不是官方大规模出海,算哪门子劳民伤财?”
刘健立马反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只有小人和妇人才整天想着钱钱钱,一个大臣念叨这些,简直丢人显眼、无耻之尤!”
这话杀伤力太大,不仅丘浚脸上挂不住,大家脸色都不好看,连胡濙的脸都垮下来;刘健却义正辞严的上了一堂政治思想课,教大家要严格遵守圣贤教诲,多为国家社稷着想。
程敏政想到岳父和老爹每天冥思苦想找对策,头发都掉了一大把,居然也成了小人,心里实在窝火,当时就斥道:“这话说的太好。希贤兄是不屑于这等俗物的,不如从今以后也不要领俸禄了,把你的家产拿出来分了岂不是有圣贤作风?”
刘健一愣,恨恨地走开,嘴里念念有词,无非是黄锺毁弃、瓦釜雷鸣之类的;程敏政也回了一声冷笑,大家面面相觑,以前觉得这人很正直清高,怎么今天觉得这样讨厌!
周洪谟、徐溥等人也皱起眉头:我们这些人没钱就罢了,反正家里好歹还有两亩薄田,吃不饱、饿不死;但是军费、河工、救济等等,不需要钱吗?难道你用嘴皮子去对付鞑子?
不可理喻!
当下不欢而散,回头分组又开始讨论,只是情绪低落了不少;不过拖了这么久,加入讨论队伍的人也越来越多,包括一些不是进士的读书人,比如倪谦的儿子倪岳,名满京城的大才子;还有商辂的儿子商良臣,同样在国子监读书。
丘浚提出要严格规范关税标准:“天朝出口以茶叶、瓷器、丝绸等为大宗,与普通百姓没什么关系。做生意的都是腰缠万贯,收他们的税名正言顺——这时候就不要分什么士绅还是商贾了,统一标准,谁都不能少!”
丘浚实在窝了一肚子火,土地兼并为什么屡禁不止,除了土地买卖,投献土地也是一大原因。为什么自己的地要交给别人,平民要变成佃户?就是因为有利可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机会太过渺茫,小老百姓只想吃饱饭,不能参加科考就不参加吧,反正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个一字,指望儿孙考科举,不如想想改朝换代跟着打江山比较实在。明朝的田税是历朝最低——主要是朱元璋对农民有阶级感情,但罩不住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税收徭役,加起来不算少;地主官僚虽然黑心,但是只要投献了,最开始总要比朝廷要少那么一点,等到人家露出牙齿了,已经来不及了。
这些人贪小便宜吃大亏固然可恨,但更倒霉的是老实人。因为朝廷每年收多少田税是有定额的——照着以前老的黄册来,除非天灾皇帝下旨减免;现在该纳税的田地和人口都不见了,缺口就要由其他人来补,所以普通百姓光是承担朝廷的赋税,就比理论上的多出一半,再加上历朝皇帝横征暴敛,地方官员巧设名目,农民的日子过得着实艰难。
丘浚不是书香门第,这就意味着他必须纳粮;可是父亲死得早,孤儿寡母的,鬼才知道那些年是怎么熬出来的。他母亲不是没想过投献土地,可是这样家里唯一的家当就彻底没了,何况青年守寡,总有些顾虑,朝廷官员虽然黑,但最多把人弄进大牢,地主的租子交不够,谁知道会发生什么。
丘浚从小听母亲诉说生活的艰难,愤恨之余,也不是没想过彻底解决的办法,那就是——要么都纳税,要么都不纳税。前者太惊悚,士绅一体纳粮,那是要被天下读书人骂死的,何况自己都穷成这样了,要纳税也拿不出;后者更不行。现在是农业社会,田税、人丁税外加盐税、茶税是政府财政主要来源,把农业税砍了,倒是高杆了,但钱从哪里来?总要有着落。
海关关税和工商业税不分阶层,大家也都没什么话——这年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确切的说是唯有做官高。公务员工资再少,士农工商,那也是排第一的。现在朝廷还是老实人多,尤其汪太后整顿吏治以后,都没想过下海,反而觉得读书人沾染了商贾的铜臭气息,再来谈读书人的特权就有点厚颜无耻;至于商人找到自己门下?——那不成官商勾结搞腐败了吗?坚决不行!
关税的事情说完,就该说工商税了——还是那句话,只有田赋人丁税士绅可以免交,既然你要干别的,就不要想着两边都能讨好。打着读书人的幌子跑去做奸商——读书人不背这黑锅。翰林院太史才是读书人的尖子,才能代表读书人;其他做生意的都是渣渣,哼!
奏疏相继堆到了汪太后的案头,当然现在不只是六部五寺打嘴巴官司了,地方也掺和进来——赏花会的事情实在太重要,第二天就通过邸报传到全国,因为关乎大家的吃饭问题,自然全国各地的奏疏就雪花一样的飞过来——离得近的先说,这会儿算是到齐了。赞成的很多,反对的声音更大,当然也有一部分出主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