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文学 www.2kwx.com,回到明朝当太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是法外之地,佛祖道祖也得按照大明律来!
既然汪太后下定了决心,群臣自然会见机行事。
程信就提出:“按照当年太祖皇帝的规定,各省府县对境内庙宇道观进行彻底排查,年龄不合适、有各种前科的一律发回还俗。”
李贤也认为:“应照太祖皇帝的例,令天下僧道明年春赴京考试给牒,不通经典者黜之。”
章纶更狠:“以后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考过了才能给牒。”
汪舜华点头:“就这样吧,地方时间是武会试结束后的三月,中央的考试就放在八月。”
办理这些事的有专门管理宗教的部门。早在洪武十五年,就设立了僧录司、道录司。
当然,这样大规模高级别的考试,僧录司、道录司那几只小猫肯定搞不定,还是要由礼部牵头办理;考虑到现有僧道人数实在太多,只有各省府县先考,通过省考后推荐到北京参加考试的各地人数不能超过定制。
还不能到此为止。儒生们之所以吵闹,无非就是想扶持正道,这也正合汪舜华心意——主要是这些都是不事生产的闲人,对朝廷没有什么贡献。按照两个有关部门报上来的数据,如今天下僧侣,加起来超过二十五万;而按照祖制,僧不过三万七千九十余名。
章纶不无愤慨地说控诉:“创修寺观遍于天下,妄造经典多于儒书!”
汪舜华皱紧了眉头,很自然的同意加强对僧尼的管理,除了严把入口关,还要强化日常监管,僧尼道士犯奸,在原来杖九十、还俗的基础上,还要于本寺观庵院门首枷号一个月;此外还规定,如果有妇女到寺观出游,需拿送官府,并逮捕其丈夫,都处以枷号一个月之刑;僧道勾引他人妻女离家通奸,借机逃走或者诓骗财物的,发边远卫充军;妇人勾引其他妇女到寺观的,妇人及其丈夫枷号三个月;知情的主持也同样治罪;更重要的是经济上从严管控。好好的日子不过,跑去当和尚,无非就是因为可以免交赋税。以后不行,天下的寺院道观都要上交田赋,和世俗一个标准。
此外,就是要加强对广大基层尤其农村地区传教的监督管理。除了朝廷认证的流派可以发展、书籍可以刊刻、庙宇可以集会,严禁滥建庙宇,不许随意刊刻宗教书籍、发展信徒,除了特定日期和特定地点,大规模宗教活动必须提前报批;同时宣布了以白莲教为首的一大波邪教名目,要求各省府县加大排查打击力度,普通人就做好化解疏导工作,一旦发现死硬分子,即刻缉拿归案,绝不宽待。
虽然是三教合一,儒生们争香火钱的时候还是很积极的,核心就一个观点:儒家才是正道,佛啊道啊的都是歪门邪道,拍死了才好!
因为事关重大,朝廷上下兴高采烈的吵了半个月才消停;当然衍圣公和大真人同时落幕,也算殊途同归,天数使然。
只是程信连着得罪了孔家和张家,心里有点打鼓,上书说自己生病,想辞官归养。
汪舜华没有答应,让太医给他治病,又赐了一大堆药。有我给你撑腰,怕啥,好好养着吧。
偏偏这时候御史举报:御用监左监丞龙闰娶南和伯方瑛妾许氏。
小妾改嫁不是什么事,但是你一个太监,娶妻做什么?
群臣更是大骂,汪舜华也下诏责备,命其离异。
没两天,刑部右侍郎王伟去世。王伟字士英,性颖敏,善议论,尤熟于边事,但急于仕进。曾经暗地里跟景帝告发于谦,景帝把奏疏交给于谦,于谦对他说:“你有事当面和我说不就行了,何必如此。”
汪舜华因此对他存了一份偏见,把他赶到南京,后来才调回北京。
接着,吏部尚书崔恭的母亲去世,要守孝。但是吏部尚书主管选人用人,不能空缺三年,于是让李秉接位,右侍郎尹旻进左侍郎;户部尚书马昂已经七十岁,体弱多病,多次恳求退休,左侍郎陈翌比他小几岁,但也六十六了,只剩下一口气;想到前两任户部尚书都是累死在岗位上,汪舜华没有为难他们,马昂去了集贤苑;陈翌退休。
本来准备让礼部左侍郎刘定之到户部,想着他身体不算好,正犹豫着,他自己上书说久病,乞致仕;汪舜华当然不答应:大才子呢!于是让他先调治,哪知道他老人家腿一蹬眼一闭,去了,享年六十一岁。
汪舜华只得下旨追赠礼部尚书,追谥文安。
刘定之是沂王的授业恩师,他去世后,沂王很是伤心,送了一程。
回头又要处理楚王府的家务事。楚藩已经除国,但还有一大家子。太祖皇帝玄孙东安王均鈽的幼弟均錭年幼,没有通过考封,也就没有分家。均鈽欺负均錭和生母吴氏,导致均錭母子衣食不周,历史上楚靖王均鈋看不下去,上疏请求让均錭母子暂时住在楚府空闲的房子里,由他抚养教导均錭,直到均錭长大。这回均鈋因为是庶出,被封为长沙王,倒是管不到那里,但虎视眈眈的地方官直接上报给朝廷,汪舜华自然大怒,虽然是同父异母,但也是你亲弟弟,怎么可以欺负?还讲不讲兄友弟恭了?下诏大骂了一通,罚了一年工资,这才干休。
是法外之地,佛祖道祖也得按照大明律来!
既然汪太后下定了决心,群臣自然会见机行事。
程信就提出:“按照当年太祖皇帝的规定,各省府县对境内庙宇道观进行彻底排查,年龄不合适、有各种前科的一律发回还俗。”
李贤也认为:“应照太祖皇帝的例,令天下僧道明年春赴京考试给牒,不通经典者黜之。”
章纶更狠:“以后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考过了才能给牒。”
汪舜华点头:“就这样吧,地方时间是武会试结束后的三月,中央的考试就放在八月。”
办理这些事的有专门管理宗教的部门。早在洪武十五年,就设立了僧录司、道录司。
当然,这样大规模高级别的考试,僧录司、道录司那几只小猫肯定搞不定,还是要由礼部牵头办理;考虑到现有僧道人数实在太多,只有各省府县先考,通过省考后推荐到北京参加考试的各地人数不能超过定制。
还不能到此为止。儒生们之所以吵闹,无非就是想扶持正道,这也正合汪舜华心意——主要是这些都是不事生产的闲人,对朝廷没有什么贡献。按照两个有关部门报上来的数据,如今天下僧侣,加起来超过二十五万;而按照祖制,僧不过三万七千九十余名。
章纶不无愤慨地说控诉:“创修寺观遍于天下,妄造经典多于儒书!”
汪舜华皱紧了眉头,很自然的同意加强对僧尼的管理,除了严把入口关,还要强化日常监管,僧尼道士犯奸,在原来杖九十、还俗的基础上,还要于本寺观庵院门首枷号一个月;此外还规定,如果有妇女到寺观出游,需拿送官府,并逮捕其丈夫,都处以枷号一个月之刑;僧道勾引他人妻女离家通奸,借机逃走或者诓骗财物的,发边远卫充军;妇人勾引其他妇女到寺观的,妇人及其丈夫枷号三个月;知情的主持也同样治罪;更重要的是经济上从严管控。好好的日子不过,跑去当和尚,无非就是因为可以免交赋税。以后不行,天下的寺院道观都要上交田赋,和世俗一个标准。
此外,就是要加强对广大基层尤其农村地区传教的监督管理。除了朝廷认证的流派可以发展、书籍可以刊刻、庙宇可以集会,严禁滥建庙宇,不许随意刊刻宗教书籍、发展信徒,除了特定日期和特定地点,大规模宗教活动必须提前报批;同时宣布了以白莲教为首的一大波邪教名目,要求各省府县加大排查打击力度,普通人就做好化解疏导工作,一旦发现死硬分子,即刻缉拿归案,绝不宽待。
虽然是三教合一,儒生们争香火钱的时候还是很积极的,核心就一个观点:儒家才是正道,佛啊道啊的都是歪门邪道,拍死了才好!
因为事关重大,朝廷上下兴高采烈的吵了半个月才消停;当然衍圣公和大真人同时落幕,也算殊途同归,天数使然。
只是程信连着得罪了孔家和张家,心里有点打鼓,上书说自己生病,想辞官归养。
汪舜华没有答应,让太医给他治病,又赐了一大堆药。有我给你撑腰,怕啥,好好养着吧。
偏偏这时候御史举报:御用监左监丞龙闰娶南和伯方瑛妾许氏。
小妾改嫁不是什么事,但是你一个太监,娶妻做什么?
群臣更是大骂,汪舜华也下诏责备,命其离异。
没两天,刑部右侍郎王伟去世。王伟字士英,性颖敏,善议论,尤熟于边事,但急于仕进。曾经暗地里跟景帝告发于谦,景帝把奏疏交给于谦,于谦对他说:“你有事当面和我说不就行了,何必如此。”
汪舜华因此对他存了一份偏见,把他赶到南京,后来才调回北京。
接着,吏部尚书崔恭的母亲去世,要守孝。但是吏部尚书主管选人用人,不能空缺三年,于是让李秉接位,右侍郎尹旻进左侍郎;户部尚书马昂已经七十岁,体弱多病,多次恳求退休,左侍郎陈翌比他小几岁,但也六十六了,只剩下一口气;想到前两任户部尚书都是累死在岗位上,汪舜华没有为难他们,马昂去了集贤苑;陈翌退休。
本来准备让礼部左侍郎刘定之到户部,想着他身体不算好,正犹豫着,他自己上书说久病,乞致仕;汪舜华当然不答应:大才子呢!于是让他先调治,哪知道他老人家腿一蹬眼一闭,去了,享年六十一岁。
汪舜华只得下旨追赠礼部尚书,追谥文安。
刘定之是沂王的授业恩师,他去世后,沂王很是伤心,送了一程。
回头又要处理楚王府的家务事。楚藩已经除国,但还有一大家子。太祖皇帝玄孙东安王均鈽的幼弟均錭年幼,没有通过考封,也就没有分家。均鈽欺负均錭和生母吴氏,导致均錭母子衣食不周,历史上楚靖王均鈋看不下去,上疏请求让均錭母子暂时住在楚府空闲的房子里,由他抚养教导均錭,直到均錭长大。这回均鈋因为是庶出,被封为长沙王,倒是管不到那里,但虎视眈眈的地方官直接上报给朝廷,汪舜华自然大怒,虽然是同父异母,但也是你亲弟弟,怎么可以欺负?还讲不讲兄友弟恭了?下诏大骂了一通,罚了一年工资,这才干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