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文学 www.2kwx.com,回到明朝当太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盛行的文章样式、著名的作家和作品也就那些;只要阐述好各前后相承相传就行,至于沿革嬗变的规律,文学的发展与各种时代因素、社会因素的关系等等还是留待后人评述吧。毕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能指望一步到位。
刘定之是当世最负盛名的才子,汪舜华很担心他和以前一样目空一切,特意跟他交代了要中正客观。
刘定之倒是听了她的建议,论述评价虽然也有感情色彩,但还算客观,没有轻薄古人;尤其文辞华美,汪舜华相当满意。
只是礼部的事情本来就忙,刘定之又为此劳神苦思,殚精竭虑,一度很吃不消。建极十一年春全书修成,加太子少傅。
《通史》的作者柯潜本来身体就不好,为了这书呕心沥血的,更加羸弱不堪;尤其建极十一年其父亡故,他回乡奔丧,不想还未出孝,其母竟又去世,他哀毁过礼,竟于今年春英年早逝,享年四十七岁。
摸着柯潜咳血修完的史书,汪舜华感叹万千,她突然想到当年景帝临终念念不忘《文华大训》的场景。尤其这部书虽然和后世的历史书有所不同,但大致的脉络是很清晰的,平妥整洁、峻整有法。
柯潜被追授礼部尚书,追谥文康。
数学书交给吴敬,在建极十年修成后,汪舜华看了,不算满意,毕竟比起她曾经学过的,还不够系统科学,而且很多题目都有更简单的解法;此外另外就是真正能为难人的代数和立体几何基本上没有。——只是除了学校这么多年,除了最基本的,她真的都忘得差不多了!
一口气吃不成一个大胖子,于是退而求其次,和吴敬认真探讨了一下数学的编撰规律——初高中的数学暂时不管,汪舜华自己也忘得差不多;但小学数学应该没什么问题,加法口诀、乘法口诀春秋战国就有,只是一般算术书都偏重应用题之类的,对这种基础性的反而不怎么重视。那么现在就从基础做起,阿拉伯数字已经传进来了,确实很方便,那就用——汪舜华本来以为又要抢发明权了,一问,国初就传进来了,当时是西域天文学家吴谅被宋国公冯胜推荐给朝廷,在皇家天文台中开始使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符号还没有产生,那就创造;计量单位的换算,比和比例,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要能算,另外统计的基本知识要知道等等。
吴敬一下子傻眼了:“这是要我先学吗?”
确实难度太大,基本上都是原创的。汪舜华也觉得自己有点心急了,那没关系,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可以先用着,此前编《古文观止》的时候,她就吩咐采用这种方式,毕竟习惯了,而且这样刊刻的时候更方便。
吴敬最初觉得脑子发懵,但是认清了马上就运用自如了——高位运行,一长串的汉字简直想让人撞墙;其他的慢慢再说。只是周长、面积的基本公式和定理要弄清楚,方程要会解。
吴敬赶紧点头:“太后真的是行家。方程其实古代就有,出自《九章算术》,里面还出现过三元一次方程,只是确实不如太后手里解的这样方便。”
——汪舜华不敢用那些希腊字母,用甲乙丙代替,都是最简单的方程,再往上就真没办法了。
吴敬在三年后呈上了修订本,汪舜华相当满意,提拔为正五品户部郎中。
教材终于全部修成,连夜赶印,终于在腊八当天赏赐宗室群臣。只是拿到教材的宗室们脸真的笑不出来——好多要从头学起,这难度,真的很不小!
汪舜华没有理会宗室的想法,现在朝廷的事情很多,人事问题就是个大问题!
都知道现在缺官,但是汪舜华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宁可空着,也绝不降格以求,因此相当多的中央部门的领导职数都空着;而新充实的官员中,有相当多数都是在地方实绩突出的,尤其詹事府,别的地方空缺都可以,但这个部门现在是服侍皇帝的,决不能空缺;以前要求的是翰林官,现在要求的是有地方经历,说白了就是在地方改革中干得漂亮的青年能臣干吏。
中央和地方官员轮岗交流的力度正在加大,尤其是新进士。从建极六年起,一甲进士留京,二甲授中原地区县令,三甲授边远地区县令;三年后根据实绩考教,特别优秀的调回北京作庶吉士,或者到各部,其他的还要在地方继续熬。即便是重臣子弟也不例外。比如武英殿大学士李贤的儿子李璋、刑部尚书程信的儿子程敏德、程敏行。历史上这几个都不是科举出身的,现在荫官被取消,因此这几个人都参加了考试。这两个人当然没有老哥的天资卓绝,然而自幼入宫接受教育,不能说没有效果;何况父兄都是改革派重臣,写策论的时候总是更得朝廷心意一些。
李璋在建极十二年考中三甲,程敏行和他一榜,二甲,都被外放到地方,李璋去了朝鲜;程敏行到了山东;三年后他哥程敏德也是三甲,外放辽东。
——放在以前,重臣子弟考中,是要接受言官弹劾的,但是现在大家都要参加考试,除非确实有营私舞弊或者荣登一甲的,言官也就闭嘴了。
商辂进位为建极殿大学士,后面的学士依次进位;吏部尚书李秉不变,左侍郎尹旻、右侍郎叶盛。
南京户部尚书张睿回京为户部尚书,左侍郎丘浚不动。
礼部尚书章纶干得很好,太后很满意;少詹事李绍调左侍郎,翰林院学士杨守陈升右侍郎,结果李绍刚接到调令,死了,于是詹事府府丞刘珝接位,当然杨守陈顺势进位为左侍郎,刘珝只能作右侍郎。
在福建干得漂亮的滕昭调到兵部作右侍郎。
大理寺卿董方平调刑部右侍郎,干的还是老本行。
工部倒还好,都是几张老脸。
鱼鳞黄册驳查完毕,正式入库,表彰了一批、处理了一批,就让太学生回京参加考核,让吏部去选人。
盛行的文章样式、著名的作家和作品也就那些;只要阐述好各前后相承相传就行,至于沿革嬗变的规律,文学的发展与各种时代因素、社会因素的关系等等还是留待后人评述吧。毕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能指望一步到位。
刘定之是当世最负盛名的才子,汪舜华很担心他和以前一样目空一切,特意跟他交代了要中正客观。
刘定之倒是听了她的建议,论述评价虽然也有感情色彩,但还算客观,没有轻薄古人;尤其文辞华美,汪舜华相当满意。
只是礼部的事情本来就忙,刘定之又为此劳神苦思,殚精竭虑,一度很吃不消。建极十一年春全书修成,加太子少傅。
《通史》的作者柯潜本来身体就不好,为了这书呕心沥血的,更加羸弱不堪;尤其建极十一年其父亡故,他回乡奔丧,不想还未出孝,其母竟又去世,他哀毁过礼,竟于今年春英年早逝,享年四十七岁。
摸着柯潜咳血修完的史书,汪舜华感叹万千,她突然想到当年景帝临终念念不忘《文华大训》的场景。尤其这部书虽然和后世的历史书有所不同,但大致的脉络是很清晰的,平妥整洁、峻整有法。
柯潜被追授礼部尚书,追谥文康。
数学书交给吴敬,在建极十年修成后,汪舜华看了,不算满意,毕竟比起她曾经学过的,还不够系统科学,而且很多题目都有更简单的解法;此外另外就是真正能为难人的代数和立体几何基本上没有。——只是除了学校这么多年,除了最基本的,她真的都忘得差不多了!
一口气吃不成一个大胖子,于是退而求其次,和吴敬认真探讨了一下数学的编撰规律——初高中的数学暂时不管,汪舜华自己也忘得差不多;但小学数学应该没什么问题,加法口诀、乘法口诀春秋战国就有,只是一般算术书都偏重应用题之类的,对这种基础性的反而不怎么重视。那么现在就从基础做起,阿拉伯数字已经传进来了,确实很方便,那就用——汪舜华本来以为又要抢发明权了,一问,国初就传进来了,当时是西域天文学家吴谅被宋国公冯胜推荐给朝廷,在皇家天文台中开始使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符号还没有产生,那就创造;计量单位的换算,比和比例,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要能算,另外统计的基本知识要知道等等。
吴敬一下子傻眼了:“这是要我先学吗?”
确实难度太大,基本上都是原创的。汪舜华也觉得自己有点心急了,那没关系,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可以先用着,此前编《古文观止》的时候,她就吩咐采用这种方式,毕竟习惯了,而且这样刊刻的时候更方便。
吴敬最初觉得脑子发懵,但是认清了马上就运用自如了——高位运行,一长串的汉字简直想让人撞墙;其他的慢慢再说。只是周长、面积的基本公式和定理要弄清楚,方程要会解。
吴敬赶紧点头:“太后真的是行家。方程其实古代就有,出自《九章算术》,里面还出现过三元一次方程,只是确实不如太后手里解的这样方便。”
——汪舜华不敢用那些希腊字母,用甲乙丙代替,都是最简单的方程,再往上就真没办法了。
吴敬在三年后呈上了修订本,汪舜华相当满意,提拔为正五品户部郎中。
教材终于全部修成,连夜赶印,终于在腊八当天赏赐宗室群臣。只是拿到教材的宗室们脸真的笑不出来——好多要从头学起,这难度,真的很不小!
汪舜华没有理会宗室的想法,现在朝廷的事情很多,人事问题就是个大问题!
都知道现在缺官,但是汪舜华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宁可空着,也绝不降格以求,因此相当多的中央部门的领导职数都空着;而新充实的官员中,有相当多数都是在地方实绩突出的,尤其詹事府,别的地方空缺都可以,但这个部门现在是服侍皇帝的,决不能空缺;以前要求的是翰林官,现在要求的是有地方经历,说白了就是在地方改革中干得漂亮的青年能臣干吏。
中央和地方官员轮岗交流的力度正在加大,尤其是新进士。从建极六年起,一甲进士留京,二甲授中原地区县令,三甲授边远地区县令;三年后根据实绩考教,特别优秀的调回北京作庶吉士,或者到各部,其他的还要在地方继续熬。即便是重臣子弟也不例外。比如武英殿大学士李贤的儿子李璋、刑部尚书程信的儿子程敏德、程敏行。历史上这几个都不是科举出身的,现在荫官被取消,因此这几个人都参加了考试。这两个人当然没有老哥的天资卓绝,然而自幼入宫接受教育,不能说没有效果;何况父兄都是改革派重臣,写策论的时候总是更得朝廷心意一些。
李璋在建极十二年考中三甲,程敏行和他一榜,二甲,都被外放到地方,李璋去了朝鲜;程敏行到了山东;三年后他哥程敏德也是三甲,外放辽东。
——放在以前,重臣子弟考中,是要接受言官弹劾的,但是现在大家都要参加考试,除非确实有营私舞弊或者荣登一甲的,言官也就闭嘴了。
商辂进位为建极殿大学士,后面的学士依次进位;吏部尚书李秉不变,左侍郎尹旻、右侍郎叶盛。
南京户部尚书张睿回京为户部尚书,左侍郎丘浚不动。
礼部尚书章纶干得很好,太后很满意;少詹事李绍调左侍郎,翰林院学士杨守陈升右侍郎,结果李绍刚接到调令,死了,于是詹事府府丞刘珝接位,当然杨守陈顺势进位为左侍郎,刘珝只能作右侍郎。
在福建干得漂亮的滕昭调到兵部作右侍郎。
大理寺卿董方平调刑部右侍郎,干的还是老本行。
工部倒还好,都是几张老脸。
鱼鳞黄册驳查完毕,正式入库,表彰了一批、处理了一批,就让太学生回京参加考核,让吏部去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