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看文学 www.2kwx.com,少年杯酒意气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每日清晨例行的问安结束,扶苏便赶到了积阴阁。

    这处楼阁位于芷阳宫内,是专门划来给功臣后代传道授业的场所。

    战国时选拔官员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靠世袭和举荐。

    所谓世袭,是指一个官位,父死子继。

    古人认为龙生龙凤生凤,因此你爹是个什么能力,你也同样是个什么能力。

    这种制度在各国相继变法后已经不多见,只在楚国较为盛行,其余各国只在首重连贯性的吏员和低级官员的选拔中,才采用世袭制。

    而举荐制不同于汉代才有的察举制,没有那么细致的安排,仅仅是指九卿以上官员有为国举才的义务。

    理论上说可以不顾家世举才,可实际上除非是卫鞅、孙膑那种天下闻名的大才,能够被举荐的往往都还是官宦子弟。

    这也不是官官相护,只是九卿们日常的活动范围就那么大,认识的人有限,你要我举荐你,至少咱俩得认识吧?

    何况这年代举荐一个人,是要连坐的,名相范雎可不就是死在了被举荐人手上。

    以当下的情况,推行科举制是没有意义的。

    首先,这个时代能够看得起书的,只是很少数人。

    现如今书籍多是刻在竹简上,竹简制作复杂,刻制更是费时费力,自然造价昂贵。

    古人说话微言大义,也是因为刻起来实在手疼。

    书以传道,书都看不起了,能有个什么学问?

    因此现在真正有学识的,还就是那些本身就有资格受到举荐的士族子弟,这种情况下还推行科举不是多此一举么。

    然后就是荫封盛行。

    忠臣良将为了王家鞠躬尽瘁,抛头颅洒热血是为了啥?

    还不是为了后世子孙有个保障?

    单从世袭制过度到举荐制,各国变法都不知死了多少人,现如今干脆给那些毫无功绩可言的庶人后代同功臣子弟一样的待遇,别说是现在牢牢掌握住朝堂的氏族了,就是庶民们也没那个脸。

    倒也不用担心没有上升渠道的庶民心怀不满,商君早就给你们想好了晋身台阶。

    想要为国出力荫封子孙是吧,很简单,当兵。

    一个敌军首级就能换一级爵。从一级的公士到二十级的彻候(原本是十八级),一辈一辈人慢慢往上爬吧。

    是的,爵位是可以继承的。

    当然这不代表真有平民能爬到彻候的,庶民抬头可见的爵位天花板就在第八级上,是为公乘。

    看起来用脑袋换军功简单粗暴也十分容易,但除非是大功大造化,一般人走到公乘这里爵位就到头了。

    昭军军法,每个伍若有一人阵亡,同伍的四人有罪,如果每个人能杀死一个敌兵就能免罪,因此不代表有了人头就能获得爵位,首先你得保住同伴的性命。

    而与普通士卒只要有斩首就能进爵不同,进了爵当了伍长、什长之后,所要考虑的就不是自己的斩首了,而是要想办法得到盈余。

    就是说己方斩获的首级必须要少于损失的兵力才行,否则很可能明明打了胜仗,手下人也很多得了军功,自己却要被砍头。

    到了屯长(指挥50人)和百将以上,昭军军法规定,每战必须要有斩首,而且光砍一个敌人是不够的,百将必须率领百人队斩首敌兵三十三人以上,这还得扣除掉自身的损失。

    而且爵位与一出仕就可以获得的官位不同,那得是实打实的军功才行。

    就连爵位制定者商鞅,也要在大败魏国,取少梁、攻安邑、割得河西之地后才封的商君。

    而积阴阁,就是在举荐制度下,扶苏为了加强人才培育而建立推广的人才计划中的重要环节。

    功臣良将的后代本来有很好的基础,但是一般都是散养,等他们到了弱冠之时国家才去收获,长得好的苗子给个大官,长蔫了的给个小的,基本是靠天吃饭。

    而积阴阁的建立,就是为了把这些苗苗们统统抓起来统一管理,人工施肥。

    积阴阁的建立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加强中央集权。

    想想看,未来的军政大员全是出自于王家设立的“党校”,这样的人才对王家的向心力何其强大。

    而为了能让子弟得以入学积阴阁,有家室的将官们又怎能不效死命?

    积阴阁只收录8岁以上、20岁以下的青少年,必须是功臣子弟,学杂费全免。

    之所以免除学杂费,是因为很多功臣子弟都是孤儿,虽然有爵位继承,但是很可能家道中落,如果还收学费的话很可能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而积阴阁资金的来源,就是长公子扶苏一处庄园的收入。

    顺口一提,如今的庄园并不是后世那种只有几亩地围起来养养鸡鸭的一小块院子。

    所谓庄园是指有数百户私民聚居,上百顷良田还有山林,类似于农业大型社区的存在。

    这样一处庄园,产值极为可观。

    在积阴阁略作停留,在阁主的陪同下简单参观一二,稍微鼓励了一下这些未来栋梁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扶苏便离开了此处。

    身为长公子的他,schedule安排得实在太满了。

    看完了别人的学习,扶苏自己也要开始用功了。

    给他上课的,自然不是积阴阁中的小咖,有资格给长公子,未来的昭王上课的,只能是大家。

    大家也分大小,眼前这位青史留名的大大家,乃是法家集大成者,韩非。

    韩非子,荀况的高徒,一人将商鞅之“法”、申不害之“术”、慎到之“势”融为一体,又将儒家的内涵包裹在法家之下,甚至还被誉为“最得老子精髓”之人。

    这样一个大佬,别说给他一个长公子上课,给始皇帝当老师也绰绰有余了。

    与李斯师出同门的韩非一直为嬴政欣赏不已,故而入昭以后就颇受重用。

    然而在“存韩灭赵”和“存赵灭韩”之间与李斯政见相左,在嬴政采用了李斯“存赵灭韩”的策略后,更因李斯上奏说韩非身为韩国王室贵胄,企图阻碍统一大业而被嬴政下狱。

    随后,历史出现了分叉。

    在大秦历史中,李斯在始皇帝后悔而派人放韩非出狱前,就勾结廷尉将其毒杀。

    而在如今的大昭历史中,扶苏第一次狠下决心违背嬴政的心意,当庭进言要留下韩非。

    本以为会被训斥一番,却不料始皇帝居然真的听了他的谏言,非但没把韩非下狱,更是将为继承人授业的重责大任交给了韩非。

    也不知是嬴政本就太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