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文学 www.2kwx.com,敕勒歌:两魏英雄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537年,九月,晋阳。
弘农失守深深刺痛了高欢的神经,他终于决定再次起兵去讨伐宇文泰。
从年初小关之败算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七八个月的时间了,这段时间高欢之所以一直隐忍着没有出兵报仇,是因为东魏内部也有很多问题需要处理,连续用兵要冒很大的风险。
概括来说,东魏当前最要命的问题有如下几个:
第一个问题,是国内的人心还不稳定。
高欢跟元修之间的对抗长达两年之久,最后还把元修赶出洛阳,这整个过程实在是太拉风了,全天下都知道他公开对抗皇帝这件事,很多人对此也颇有微词。相比之下,元修虽然最终死在宇文泰手上,过程却要低调得多,而且宇文泰又尊重元氏皇族的意见让年长的元宝炬继位,没有像高欢一样立一个小皇帝,因此相当一部分人还是认为北魏的正朔在西魏那一边。
山西和河北是高欢的基本盘,相对还比较稳固,但河东和河南就不一样了,这些地区处于东西魏交接地带,各级管理又被当地的世家大族所把持,这些家族的政治立场直接关系到地区的稳定。比如河东薛氏就是典型的代表,家族中的政治分歧相当大,如今河东还在东魏的掌控下,完全是因为高欢的实力压制,一旦局势出现逆转,很多倾向于西魏的人就会伺机而动。
为了稳固东魏的民心,高欢也处处小心谨慎,生怕被人挑出更多的毛病。
首先,高欢极力辞掉了相国的职位,只保留丞相一职。
自春秋秦汉以来,相国都是国家的二号人物,而丞相只不过是相国的助手。后来由于相国权力实在太大,很多时候不再设立,其职能也转移给丞相。虽然两者干的活儿基本差不多,但相国的政治意义实在太大了,很容易惹人非议,还是不接受的好。
其次,高欢又坚决辞掉了元善见授予给他的九锡。毕竟历史上接受过这玩意的人基本都篡位了,现在这种局势下打死也不能碰。
再次,高欢吸取了当初跟元修缺乏沟通渐行渐远的教训,主动跟皇帝元善见保持联系。当时的东魏是双中心制,首都邺城是政治中心,高欢所在的晋阳则是军事中心。为了体现出对皇帝的尊重,高欢经常会亲自赶往邺城向皇帝汇报工作。
此外,高欢在生活小事上也异常谨慎。有一次他在汾阳天池附近散心,偶然捡到一块石头,上面的纹理看起来像“六王三川”几个字,看着很奇怪,于是问阳休之这是啥意思。
阳休之就是当初贺拔胜的行台右丞,但他最后没有跟贺拔胜去关中,而是提前投奔了东魏,目前担任高澄的行台郎中。
阳休之回答说:“六指的是就是高王你(高欢字贺六浑),王指的是当有天下,三川指的是黄河、洛水和伊水,也可以指泾水、渭水和洛水,总之就是说大王当受天命,这是大吉之兆。”
高欢吓坏了,我啥都不做都有人说我要谋权篡位呢,现在再蹦出这么块石头更解释不清楚了,他赶紧让阳休之千万别再乱说话。
结果这事儿不知道怎么被杜弼知道了。杜弼是小关之战时窦泰的监军,窦泰兵败之后,杜弼领着几个亲信跑到了弘农,被当时的陕州刺史刘贵抓起来押送晋阳。按说窦泰不听指挥盲目出兵,作为监军是有重大责任的。但高欢也知道窦泰的倔脾气,只能怪自己用人不当,没办法强求杜弼,所以把他痛骂一顿之后也就算了。后来由于杜弼的确有才华,又把他提拔为自己的大行台郎中。
杜弼才华虽好,但揣度领导意图的能力却很差。他也不知道咋想的,偷偷跑去劝高欢顺天应人,直接受禅当皇帝多好。高欢气得差点儿原地去世,顺手操起个棒子直接把杜弼给打跑了。
总之,在第一次出兵失利,而且国内内部人心还没有完全稳定的情况下,高欢也不太敢顶着穷兵黩武的罪名立刻再次发动战争。
第二个问题,是政府官员贪腐成风。当时东魏的文武官员,虽说都不是大贪之辈,但基本上没几个清廉的。尤其是跟着高欢起兵的那些将领,打仗的时候很卖力,平时贪污起来也毫不逊色。
虽然经常有人告状,但奇怪的是高欢对这件事情好像并不放在心上,甚至还有些许纵容的意思。由于很多官员是他的嫡系,朝廷那边也不敢随便处理。
后来书呆子杜弼看不过去了,他主动找到高欢,请他无论如何要重视一下现在的贪腐问题,整顿一下东魏的官场。
杜弼一副急三火四的样子,好像再不处理天就要塌下来一样。高欢对杜弼道:“小杜啊,你先坐过来,听我慢慢跟你解释。大魏官员贪污的风气已有很多年了,纠正起来不是个小工程,而且现在咱们的国际局势很不乐观,很多督将的家属还留在关西(主要指的是可朱浑道元、万俟普、曹泥、刘丰这些人的部将),宇文泰一直在想方设法引诱这些人回去,南边的萧衍又专门倡导儒家礼乐,对中原的士大夫很有吸引力。如果现在贸然反腐的话,恐怕武将都会跑到西边,文官都跑到江南了。那时候人都跑没了,咱们还拿啥立国啊。所以这件事不是我不想管,而是还不到时机。你尽管放心好了,我肯定不会忘了这件事的。”
高欢苦口婆心讲了一大套,以为杜弼明白了,结果这个家伙认死理,就是转不过弯来。等到高欢打算再次攻打西魏的时候,他又找过来,请高欢先除掉内贼再出兵。高欢问他内贼是谁,杜弼回答说就是你手下那些贪污的勋贵官员。
高欢一看这是个榆木脑袋,不来点儿狠的是没办法让他开窍了。于是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命令手下的军士弯弓搭箭,举刀擎槊,沿路排出去数百米,让杜弼从路上走一个来回再说。
杜弼是个书生,眼看着头上的刀刃寒光闪闪,身边几百只强弓劲弩都对准了自己的头,吓得腿都软了,生怕哪个兵爷手滑没拉住弦,自己就被串糖葫芦了。
等到杜弼再次回到高欢面前,已经是汗流浃背,抖似筛糠。高欢这才对他道:“这些只是摆个样子,就把你吓成这样,你所谓的那些勋贵可都是在战场上身犯锋镝,百死一生,才换来今日国家的安宁,岂能因为一些小节否定他们的贡献?”
杜弼这才顿首谢罪,不敢再纠结这些问题了。
高欢的话其实有点儿强词夺理,他内心其实也很清楚现在这种状态不行,但就是一直狠不下心来处理。其中一个原因是碍于故人情面,另一个原因是担... -->>
537年,九月,晋阳。
弘农失守深深刺痛了高欢的神经,他终于决定再次起兵去讨伐宇文泰。
从年初小关之败算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七八个月的时间了,这段时间高欢之所以一直隐忍着没有出兵报仇,是因为东魏内部也有很多问题需要处理,连续用兵要冒很大的风险。
概括来说,东魏当前最要命的问题有如下几个:
第一个问题,是国内的人心还不稳定。
高欢跟元修之间的对抗长达两年之久,最后还把元修赶出洛阳,这整个过程实在是太拉风了,全天下都知道他公开对抗皇帝这件事,很多人对此也颇有微词。相比之下,元修虽然最终死在宇文泰手上,过程却要低调得多,而且宇文泰又尊重元氏皇族的意见让年长的元宝炬继位,没有像高欢一样立一个小皇帝,因此相当一部分人还是认为北魏的正朔在西魏那一边。
山西和河北是高欢的基本盘,相对还比较稳固,但河东和河南就不一样了,这些地区处于东西魏交接地带,各级管理又被当地的世家大族所把持,这些家族的政治立场直接关系到地区的稳定。比如河东薛氏就是典型的代表,家族中的政治分歧相当大,如今河东还在东魏的掌控下,完全是因为高欢的实力压制,一旦局势出现逆转,很多倾向于西魏的人就会伺机而动。
为了稳固东魏的民心,高欢也处处小心谨慎,生怕被人挑出更多的毛病。
首先,高欢极力辞掉了相国的职位,只保留丞相一职。
自春秋秦汉以来,相国都是国家的二号人物,而丞相只不过是相国的助手。后来由于相国权力实在太大,很多时候不再设立,其职能也转移给丞相。虽然两者干的活儿基本差不多,但相国的政治意义实在太大了,很容易惹人非议,还是不接受的好。
其次,高欢又坚决辞掉了元善见授予给他的九锡。毕竟历史上接受过这玩意的人基本都篡位了,现在这种局势下打死也不能碰。
再次,高欢吸取了当初跟元修缺乏沟通渐行渐远的教训,主动跟皇帝元善见保持联系。当时的东魏是双中心制,首都邺城是政治中心,高欢所在的晋阳则是军事中心。为了体现出对皇帝的尊重,高欢经常会亲自赶往邺城向皇帝汇报工作。
此外,高欢在生活小事上也异常谨慎。有一次他在汾阳天池附近散心,偶然捡到一块石头,上面的纹理看起来像“六王三川”几个字,看着很奇怪,于是问阳休之这是啥意思。
阳休之就是当初贺拔胜的行台右丞,但他最后没有跟贺拔胜去关中,而是提前投奔了东魏,目前担任高澄的行台郎中。
阳休之回答说:“六指的是就是高王你(高欢字贺六浑),王指的是当有天下,三川指的是黄河、洛水和伊水,也可以指泾水、渭水和洛水,总之就是说大王当受天命,这是大吉之兆。”
高欢吓坏了,我啥都不做都有人说我要谋权篡位呢,现在再蹦出这么块石头更解释不清楚了,他赶紧让阳休之千万别再乱说话。
结果这事儿不知道怎么被杜弼知道了。杜弼是小关之战时窦泰的监军,窦泰兵败之后,杜弼领着几个亲信跑到了弘农,被当时的陕州刺史刘贵抓起来押送晋阳。按说窦泰不听指挥盲目出兵,作为监军是有重大责任的。但高欢也知道窦泰的倔脾气,只能怪自己用人不当,没办法强求杜弼,所以把他痛骂一顿之后也就算了。后来由于杜弼的确有才华,又把他提拔为自己的大行台郎中。
杜弼才华虽好,但揣度领导意图的能力却很差。他也不知道咋想的,偷偷跑去劝高欢顺天应人,直接受禅当皇帝多好。高欢气得差点儿原地去世,顺手操起个棒子直接把杜弼给打跑了。
总之,在第一次出兵失利,而且国内内部人心还没有完全稳定的情况下,高欢也不太敢顶着穷兵黩武的罪名立刻再次发动战争。
第二个问题,是政府官员贪腐成风。当时东魏的文武官员,虽说都不是大贪之辈,但基本上没几个清廉的。尤其是跟着高欢起兵的那些将领,打仗的时候很卖力,平时贪污起来也毫不逊色。
虽然经常有人告状,但奇怪的是高欢对这件事情好像并不放在心上,甚至还有些许纵容的意思。由于很多官员是他的嫡系,朝廷那边也不敢随便处理。
后来书呆子杜弼看不过去了,他主动找到高欢,请他无论如何要重视一下现在的贪腐问题,整顿一下东魏的官场。
杜弼一副急三火四的样子,好像再不处理天就要塌下来一样。高欢对杜弼道:“小杜啊,你先坐过来,听我慢慢跟你解释。大魏官员贪污的风气已有很多年了,纠正起来不是个小工程,而且现在咱们的国际局势很不乐观,很多督将的家属还留在关西(主要指的是可朱浑道元、万俟普、曹泥、刘丰这些人的部将),宇文泰一直在想方设法引诱这些人回去,南边的萧衍又专门倡导儒家礼乐,对中原的士大夫很有吸引力。如果现在贸然反腐的话,恐怕武将都会跑到西边,文官都跑到江南了。那时候人都跑没了,咱们还拿啥立国啊。所以这件事不是我不想管,而是还不到时机。你尽管放心好了,我肯定不会忘了这件事的。”
高欢苦口婆心讲了一大套,以为杜弼明白了,结果这个家伙认死理,就是转不过弯来。等到高欢打算再次攻打西魏的时候,他又找过来,请高欢先除掉内贼再出兵。高欢问他内贼是谁,杜弼回答说就是你手下那些贪污的勋贵官员。
高欢一看这是个榆木脑袋,不来点儿狠的是没办法让他开窍了。于是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命令手下的军士弯弓搭箭,举刀擎槊,沿路排出去数百米,让杜弼从路上走一个来回再说。
杜弼是个书生,眼看着头上的刀刃寒光闪闪,身边几百只强弓劲弩都对准了自己的头,吓得腿都软了,生怕哪个兵爷手滑没拉住弦,自己就被串糖葫芦了。
等到杜弼再次回到高欢面前,已经是汗流浃背,抖似筛糠。高欢这才对他道:“这些只是摆个样子,就把你吓成这样,你所谓的那些勋贵可都是在战场上身犯锋镝,百死一生,才换来今日国家的安宁,岂能因为一些小节否定他们的贡献?”
杜弼这才顿首谢罪,不敢再纠结这些问题了。
高欢的话其实有点儿强词夺理,他内心其实也很清楚现在这种状态不行,但就是一直狠不下心来处理。其中一个原因是碍于故人情面,另一个原因是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