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文学 www.2kwx.com,绝品盗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整个屋子宽五尺,长八尺。中间是一张矮桌,桌后有一张蒲团。而在墙角,扔着一床粗布棉被。样子虽然挺新,却沾满了土。紧靠着被子的,是一个木桶,脏兮兮的。宋铮知道,这便是马桶了。在接下来的三天两夜,宋铮将会在这里度过。
整个屋子墙壁,都是石头垒成的,四周全垒得严严实实,在一人多高的地方,有一个小窗户,阳光从里面透过来,使屋子里勉强能看清东西。只是屋子里满是尘土,味道刺鼻,还带着阴暗的潮湿味。
宋铮暗道,这还是朝阳的一面,不知道阴面会成什么样子,岂不是更受罪?妈的,早知道这样,小爷我宁肯不考进士,也不来这里受这份罪。
暗骂了几句,宋铮将那床棉被撕开,抽出一些棉花,把桌子之类的擦了擦,好不容易打扫得差不多了,这才坐下,坐在蒲团上调息起来。
午时正点,门上的小窗打开,衙役开始派发试卷。
大齐科举,分为四级。第一级便是各地文院的考核,按比例录取,考中为秀才。第二级便是在各路首府举行的举试,也就是后世明清时期的“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三级是会试,在江宁城举行,考中者为贡士。最后一级为殿试,在宫城太极殿举行,即对所有的贡士考核,考中者为进士。
殿试一般不会罢黜贡士,也就是说,考中了贡士,就相当于成了进士。而殿试,不过是贡士们的排名赛。殿试之后,所有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等只有三名,即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赐为“进士及第”。二等三十名,赠为“进士出身”;其余的为三等,赐为“同进士出身”。不管一等二等还是三等,都统称为进士。
会试与举试的程序是一样的,即分为四科,经试、史论、策论和诗赋,判卷方式也是按甲乙丙丁四等,每等又为分上中下三品。
经试最重要,以新儒学的观点,论证六经章句。在阅卷时,先将经试中的甲等试卷选出来,再比较史论试卷,其后比较策论,如果还不能决定名次,最后才比较诗赋。直至确定最终贡士人选。
为了防止作弊,会试与举试的一个重要不同时,试卷是需要重新誊抄后,再进行阅卷。
宋铮将试卷展开,上面是两道题目。第一场经论题目,出自《春秋》,即“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宋铮看到这道题目,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算得上中国先秦历史上极为著名的阴谋。郑伯,即郑国的国君郑庄,为了干掉他弟弟共叔段,故意采取放纵的办法。让他弟弟不断犯错,违制建造所在封地的城郭,而郑伯本人,在蓄力以待时机的同时,还不断奖赏共叔段。最后,共叔段欲起兵造反,被郑伯轻易就干掉了。
后世一句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出自这里。历史上,孔子是对共叔段持否定态度的,但更重要的是贬斥郑庄,认为他这样失德。
宋铮之所以惊讶,是因为这道题实在太微妙了。大齐百姓流传,齐高宗之死,是由其弟逄桧干掉的。现在,拿出“郑伯克段于鄢”这道题目来,很有影射的味道。
礼部出这样的题目,黄元度不可能不知道,甚至是黄元度出的这道题目。他这是什么用意?难道是要去激怒逄桧?或者是表明某种态度?
宋铮摇了摇头,转眼去看第二道题目,却更加惊讶了。
第二道题出自《论语·季氏》:“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此句直译的话,是“孔子说:鲁国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三桓,是指鲁桓公的后代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是,鲁国的政权旁落,三桓掌控国家。孔子这句话,表达了对天下无道、君权旁落的现状不满。
这种影射就更明显了,分明指现在的皇旁无权,政权落到了逄桧、黄元度等人的身上。
宋铮眉头紧皱,会试怎么会出现这种题目?难道黄元度不知道这样会惹祸吗?
不过,这事也十分蹊跷,现在黄元度与逄桧关系逐渐缓和,虽然仍不时对立,但都有解决这个国家困难的态度,正需要合作。如冗兵问题、暗鹰归正问题,江南大家问题,这些都需要合力解决的时候。犯不上在这种事上出手啊?黄元度岂不是把自己陷进去?
难道这两道题不是黄元度出的?极有可能!以黄元度的政治智慧,绝不会做出这种举动。
那会是谁出手呢?逄桧自然不可能,难道是小皇帝?借以考察天下仕子的态度?但小皇帝的本事宋铮是知道的,一是小皇帝本人最烦苛刻的教条,不可能想出这种办法。二是即便有人撺掇小皇帝,小皇帝也应该没这么急于出手。何况他尚未秉政,即便是夺权,也不应该用这种办法。
这种办法实在是太恶毒了一些,上下二题联起来,分明是想分裂皇权与臣权,挑起对立。从试卷上,宋铮分明闻到了“阴谋”的味道。
这时,宋铮也听到了旁边考室里,其他考生先后发出吃惊的声音,声响大的,也遭到了外边衙役的呵斥。
宋铮思索了一会儿,便静下心来,现在不是探究这些问题的时候,先把考题答好,才是正事。想到这里,宋铮便闭上眼睛,思索起宋珏的《理学正义》中,能用得上的观点和内容来。
他反复打着腹稿。这个年代,尚未有八股文,但也有定制,即破题、承题、论题、结题。每道经题,需要大约两千字... -->>
整个屋子宽五尺,长八尺。中间是一张矮桌,桌后有一张蒲团。而在墙角,扔着一床粗布棉被。样子虽然挺新,却沾满了土。紧靠着被子的,是一个木桶,脏兮兮的。宋铮知道,这便是马桶了。在接下来的三天两夜,宋铮将会在这里度过。
整个屋子墙壁,都是石头垒成的,四周全垒得严严实实,在一人多高的地方,有一个小窗户,阳光从里面透过来,使屋子里勉强能看清东西。只是屋子里满是尘土,味道刺鼻,还带着阴暗的潮湿味。
宋铮暗道,这还是朝阳的一面,不知道阴面会成什么样子,岂不是更受罪?妈的,早知道这样,小爷我宁肯不考进士,也不来这里受这份罪。
暗骂了几句,宋铮将那床棉被撕开,抽出一些棉花,把桌子之类的擦了擦,好不容易打扫得差不多了,这才坐下,坐在蒲团上调息起来。
午时正点,门上的小窗打开,衙役开始派发试卷。
大齐科举,分为四级。第一级便是各地文院的考核,按比例录取,考中为秀才。第二级便是在各路首府举行的举试,也就是后世明清时期的“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三级是会试,在江宁城举行,考中者为贡士。最后一级为殿试,在宫城太极殿举行,即对所有的贡士考核,考中者为进士。
殿试一般不会罢黜贡士,也就是说,考中了贡士,就相当于成了进士。而殿试,不过是贡士们的排名赛。殿试之后,所有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等只有三名,即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赐为“进士及第”。二等三十名,赠为“进士出身”;其余的为三等,赐为“同进士出身”。不管一等二等还是三等,都统称为进士。
会试与举试的程序是一样的,即分为四科,经试、史论、策论和诗赋,判卷方式也是按甲乙丙丁四等,每等又为分上中下三品。
经试最重要,以新儒学的观点,论证六经章句。在阅卷时,先将经试中的甲等试卷选出来,再比较史论试卷,其后比较策论,如果还不能决定名次,最后才比较诗赋。直至确定最终贡士人选。
为了防止作弊,会试与举试的一个重要不同时,试卷是需要重新誊抄后,再进行阅卷。
宋铮将试卷展开,上面是两道题目。第一场经论题目,出自《春秋》,即“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宋铮看到这道题目,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算得上中国先秦历史上极为著名的阴谋。郑伯,即郑国的国君郑庄,为了干掉他弟弟共叔段,故意采取放纵的办法。让他弟弟不断犯错,违制建造所在封地的城郭,而郑伯本人,在蓄力以待时机的同时,还不断奖赏共叔段。最后,共叔段欲起兵造反,被郑伯轻易就干掉了。
后世一句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出自这里。历史上,孔子是对共叔段持否定态度的,但更重要的是贬斥郑庄,认为他这样失德。
宋铮之所以惊讶,是因为这道题实在太微妙了。大齐百姓流传,齐高宗之死,是由其弟逄桧干掉的。现在,拿出“郑伯克段于鄢”这道题目来,很有影射的味道。
礼部出这样的题目,黄元度不可能不知道,甚至是黄元度出的这道题目。他这是什么用意?难道是要去激怒逄桧?或者是表明某种态度?
宋铮摇了摇头,转眼去看第二道题目,却更加惊讶了。
第二道题出自《论语·季氏》:“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此句直译的话,是“孔子说:鲁国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三桓,是指鲁桓公的后代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是,鲁国的政权旁落,三桓掌控国家。孔子这句话,表达了对天下无道、君权旁落的现状不满。
这种影射就更明显了,分明指现在的皇旁无权,政权落到了逄桧、黄元度等人的身上。
宋铮眉头紧皱,会试怎么会出现这种题目?难道黄元度不知道这样会惹祸吗?
不过,这事也十分蹊跷,现在黄元度与逄桧关系逐渐缓和,虽然仍不时对立,但都有解决这个国家困难的态度,正需要合作。如冗兵问题、暗鹰归正问题,江南大家问题,这些都需要合力解决的时候。犯不上在这种事上出手啊?黄元度岂不是把自己陷进去?
难道这两道题不是黄元度出的?极有可能!以黄元度的政治智慧,绝不会做出这种举动。
那会是谁出手呢?逄桧自然不可能,难道是小皇帝?借以考察天下仕子的态度?但小皇帝的本事宋铮是知道的,一是小皇帝本人最烦苛刻的教条,不可能想出这种办法。二是即便有人撺掇小皇帝,小皇帝也应该没这么急于出手。何况他尚未秉政,即便是夺权,也不应该用这种办法。
这种办法实在是太恶毒了一些,上下二题联起来,分明是想分裂皇权与臣权,挑起对立。从试卷上,宋铮分明闻到了“阴谋”的味道。
这时,宋铮也听到了旁边考室里,其他考生先后发出吃惊的声音,声响大的,也遭到了外边衙役的呵斥。
宋铮思索了一会儿,便静下心来,现在不是探究这些问题的时候,先把考题答好,才是正事。想到这里,宋铮便闭上眼睛,思索起宋珏的《理学正义》中,能用得上的观点和内容来。
他反复打着腹稿。这个年代,尚未有八股文,但也有定制,即破题、承题、论题、结题。每道经题,需要大约两千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