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文学 www.2kwx.com,秋风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子之名老衲早有耳闻,今日一会果然不虚。你我共事燕王已十五年,老衲竟一直没有机会接近大人,以至于对你了解不深。不过王爷看人的眼光,老衲还是清楚的。我想以姚大人的为人,你我今日的谈话,不会有第三个人知道。”
姚表沉默了片刻,问道:“大师可知道,王爷心中对这件事,究竟是怎么想的?”
道衍道:“姚大人为王爷心腹十八年,岂能不知王爷心思?”
“姚某只能揣度,尚不敢肯定。”
道衍笑道:“王爷年富志高,战功赫赫,又重兵在握;他的心思,又何须揣度?”
姚表道:“姚某以为这正是最糟糕之处。皇上既已立了皇太孙,王爷再有此意,那便是不折不扣的篡逆之心。”
道衍笑道:“姚大人原来也会如此拘泥礼法。老衲想问问大人,一个弱不禁风、毫无经验的书呆子,和一个雄才大略、成熟稳重的燕王相比,谁更适合接掌大明的江山社稷?我想大人不会不明白,胜者为王败者寇的道理吧。”
姚表叹道:“大师差矣;外人看来,似乎王爷与太孙有着天壤之别;可是皇上呢?大师似乎认为,皇上就看不到两人的区别,皇上就不曾考虑过燕王。这可能么?皇位大事,皇上是反复斟酌过才做出决定的。他既然立了太孙,其中必有他的道理。”
“恐怕未必吧。”道衍淡淡道,“皇上选立太孙,只是因为碍着嫡长子继承制的规矩;皇上对太孙,只怕未必有大人想象中的满意。”
“何以见得?”
“姚大人是否还记得,去年中秋佳节,皇上在宫中摆宴,望见中天圆月,命太孙题诗;太孙题得五言绝句一首:‘谁将玉指甲,抓破碧天痕?影落江湖上,蛟龙不敢吞。’[1]皇上听后极为不悦,连连责备太孙一身酸软,毫无君人气魄,只会死读书。私下里,皇上还对东宫辅官说道,太孙此诗寓意极为不祥,恐有谶诗之患。”
姚表叹道:“大师啊,姚某恐皇上说出如此话来,恰恰正说明了他心向太孙,而担忧诸王。如果说为帝王,燕王的确是颇有父风,凭这一点皇上对他自是青睐有加。然而现在不同于洪武初年了。武治天下已经实行了三十年。皇上严刑峻法,典罚太重;胡蓝、空印几案,牵连无辜,坐死甚众;民间是敢怨不敢言,的确到了该改制的时候了。太孙做的几件事,确实带着很强烈的书生气,可关键在于他仁厚爱人,深察民心,力减重典,并且得到了臣民的拥戴。严刑重法已经收到了该有的效果;凡事过犹不及,现在唯仁爱可化解民怨,为朝廷笼络人心。皇上定是想过全面推行仁政,只是他自己已经力不从心,所以便把改制交给太孙来完成。选定太孙,也许更有利我大明的前途。”
道衍摇头笑道:“敢问姚大人,鞑靼残势未消,时有侵扰,边患频频未能有以应之策;西边又崛起了瓦剌一族。皇上现在尚且如此,轮到文弱的太孙登基,岂不是没法收拾了?何况,眼下诸王各拥重兵,不止一人怀有异心。他们都不把太孙放在眼里;然而对燕王却是无话可说,瞻其马首。因此,须得有一位久经沙场、成熟干练又战功煊赫的皇帝即位,才能镇住大明江山。而此人,非燕王莫属。”
“还有晋王呢?”姚表反驳道,“即便是兄终弟及,燕王前面还有晋王;何况,晋王和燕王一样是塞王,重兵在握,也曾多次率军征战。王爷和皇位之间的障碍,晋王是无可逾越的。更何况,诸王并非像大师所想那样离心,只有少数王爷是如此。论实力,他们虽有强兵在握,也难敌天子可御四海之将,八方之兵,更兼天下之心啊。”
道衍笑道:“我想,姚大人不会不知道,晋王纵欲不知节制,酒色无度,身体已是极度虚弱,说危在旦夕并不夸张。身强体健、坚忍自制的燕王完全不用担心晋王会是个威胁。至于四海之将,老衲还请姚大人指教,徐达、常遇春这些开国将军已没;像蓝玉这样有卫青、霍去病之才的年轻大将又被灭门九族。功臣名将都已差不多被皇上杀戮一空;朝中能领兵打仗的,现在还剩下谁呢?”
“大师乃一代高僧,对这世间的道理该比姚某懂得多。自古顺民者昌,逆民者亡。王爷起兵夺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后果难料。”
道衍淡淡笑道:“阿弥陀佛。老衲但知有天意,不知有民心。自古万物万事,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在燕王,民心却是一盘散沙,一阵风过,灰飞烟灭,哪里敌得过实实在在的战将军队呢。”
一番话瞬间噎住了姚表。对方把话说到这个份上,继续谈下去已经不再有任何意义。他没有出声,不动声色地端起茶杯来,慢慢饮了一口。茶水已经有些凉了;咽下喉咙,心里似乎稍稍冷却下来,舒服了一些。道衍在一旁,耐心而胸有成竹地等待他开口。
终于,姚表说道:“无论如何,一切最终都是由王爷来定度;他起兵也好,称臣也好,都不是你我说了算的。我们不该、也不可能替大明来做主;无论是大师还是姚某,还是其他人,都没有这个权利和本事。”
道衍道:“老衲从来没有说过要替王爷和大明做主。但是作臣子的,应当看清国家未来的方向,目标明确,才能为江山社稷更好地尽心尽力。”
姚表淡淡道:“在姚某看来,这个方向从一开始就很明白,姚某从来不曾为此担心过。大明的江山,一定是朱家的天下;这是唯一的方向。无论是王爷还是太孙,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大师与姚某也是一样。”
“姚大人差矣。同是一家人,却能把大明领上不同的路,通往不同的前景。作臣子的,岂能不关注这些不同的‘方向’呢?”道衍微微笑道,“即便抛开这些不论,你我作臣子的也该想到,王爷如果不起兵,那就只有被消灭;在王位的问题上,从来不讲究穷寇勿追,更从来没有亲情可言。你我的前途,甚至身家性命,都已经和王爷紧紧拴在一起了。”
姚表道:“既然已为人臣,自己的身家性命,从来就不该当作考虑因素。姚某本是一山野郎中,采了三十年草药,从来也不曾有过什么志向,不想却能得到王爷赏识,留我在身边,视我为心腹。王爷心中装的自然是江山社稷;姚某对这宫廷政事,本没有丝毫热心与好感,却无论如何也该对王爷知恩知遇,以死相报。大师是不是怀疑,姚某胆小贪生,置王爷的安危不顾,而期冀作个骑墙之士?”
道衍微笑道:“老衲向来知道,王爷从不会看错人。我只是有些意外,不知姚大人看事情为何如此多虑,过于谨慎;老衲原以为,以王爷的性格,他器重的人都该像他一样敢想敢为。”
姚某儒雅地微笑道:“说到底,大师还是在骂姚某胆小怕事了。姚某实在不知,以我的愚钝,王爷究竟看上我什么。我只知道,应当全心全力辅佐王爷,尽我所能;而姚某所能的,也就是一个‘慎’字,无时无事不敢不反复周密考虑,极尽小心谨慎,深恐对王爷不利,更何况是这样惊天的大事。天性使然,自然比不得大师。大师乃出家之人,却也能不惮于凡尘之中,以己慧根,事天下苍生,哪怕涉及宫廷斗争,也毫不退避。大师才是和王爷一样,真正的敢想敢为之士。”
道衍不以为意,轻轻松松接了这招,微笑着合十道:
“阿弥陀佛。姚大人过奖;真正论敢想敢为,那是谁也比不上当今圣上的;想不到我佛门中也有如此奇才,当年皇觉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沙弥,如今却是万世瞩目的大明开国皇帝。”
这是一部死棋;自己把自己将死。姚表心里承认,这个和尚实在是个太难缠的对手。刚才这一番较量,自己竟被他占了上风。
他无可奈何,只得叉开话题,问道:“大师是刚从王宫出来吧?姚某有几日不曾见到王爷,不知他身体可好?”
道衍很清楚他的用意。话题就这样转移到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上。可是没多久,谈话渐渐不知不觉又回到了皇位的问题上。姚表心中一面叫苦不迭,一面愈发恼火;交谈始终不能投机。他几次叉开话题,但最终无奈一切还是重归旧题。最后,连道衍也感到厌烦了的时候,两个人终于终止了谈话。时辰已是正午。
“大师何不留下与姚某共进午餐?”姚表挽留道,“我去吩咐内子做几个清淡素菜,一定合大师的口味。”
他实在巴不得这和尚赶快离开;然而时辰既到,留客人吃饭是起码的礼节。多年来的修养,他把情绪掩藏得滴水不漏。
道衍却根本不领情,高傲地笑道:“不劳烦姚大人了;老衲还是回寺里去用斋饭了。王爷每次赐宴,老衲都从来不受。请恕老衲无礼,这就告辞了。”
********
[1]《元诗纪事》载,原出处无考
子之名老衲早有耳闻,今日一会果然不虚。你我共事燕王已十五年,老衲竟一直没有机会接近大人,以至于对你了解不深。不过王爷看人的眼光,老衲还是清楚的。我想以姚大人的为人,你我今日的谈话,不会有第三个人知道。”
姚表沉默了片刻,问道:“大师可知道,王爷心中对这件事,究竟是怎么想的?”
道衍道:“姚大人为王爷心腹十八年,岂能不知王爷心思?”
“姚某只能揣度,尚不敢肯定。”
道衍笑道:“王爷年富志高,战功赫赫,又重兵在握;他的心思,又何须揣度?”
姚表道:“姚某以为这正是最糟糕之处。皇上既已立了皇太孙,王爷再有此意,那便是不折不扣的篡逆之心。”
道衍笑道:“姚大人原来也会如此拘泥礼法。老衲想问问大人,一个弱不禁风、毫无经验的书呆子,和一个雄才大略、成熟稳重的燕王相比,谁更适合接掌大明的江山社稷?我想大人不会不明白,胜者为王败者寇的道理吧。”
姚表叹道:“大师差矣;外人看来,似乎王爷与太孙有着天壤之别;可是皇上呢?大师似乎认为,皇上就看不到两人的区别,皇上就不曾考虑过燕王。这可能么?皇位大事,皇上是反复斟酌过才做出决定的。他既然立了太孙,其中必有他的道理。”
“恐怕未必吧。”道衍淡淡道,“皇上选立太孙,只是因为碍着嫡长子继承制的规矩;皇上对太孙,只怕未必有大人想象中的满意。”
“何以见得?”
“姚大人是否还记得,去年中秋佳节,皇上在宫中摆宴,望见中天圆月,命太孙题诗;太孙题得五言绝句一首:‘谁将玉指甲,抓破碧天痕?影落江湖上,蛟龙不敢吞。’[1]皇上听后极为不悦,连连责备太孙一身酸软,毫无君人气魄,只会死读书。私下里,皇上还对东宫辅官说道,太孙此诗寓意极为不祥,恐有谶诗之患。”
姚表叹道:“大师啊,姚某恐皇上说出如此话来,恰恰正说明了他心向太孙,而担忧诸王。如果说为帝王,燕王的确是颇有父风,凭这一点皇上对他自是青睐有加。然而现在不同于洪武初年了。武治天下已经实行了三十年。皇上严刑峻法,典罚太重;胡蓝、空印几案,牵连无辜,坐死甚众;民间是敢怨不敢言,的确到了该改制的时候了。太孙做的几件事,确实带着很强烈的书生气,可关键在于他仁厚爱人,深察民心,力减重典,并且得到了臣民的拥戴。严刑重法已经收到了该有的效果;凡事过犹不及,现在唯仁爱可化解民怨,为朝廷笼络人心。皇上定是想过全面推行仁政,只是他自己已经力不从心,所以便把改制交给太孙来完成。选定太孙,也许更有利我大明的前途。”
道衍摇头笑道:“敢问姚大人,鞑靼残势未消,时有侵扰,边患频频未能有以应之策;西边又崛起了瓦剌一族。皇上现在尚且如此,轮到文弱的太孙登基,岂不是没法收拾了?何况,眼下诸王各拥重兵,不止一人怀有异心。他们都不把太孙放在眼里;然而对燕王却是无话可说,瞻其马首。因此,须得有一位久经沙场、成熟干练又战功煊赫的皇帝即位,才能镇住大明江山。而此人,非燕王莫属。”
“还有晋王呢?”姚表反驳道,“即便是兄终弟及,燕王前面还有晋王;何况,晋王和燕王一样是塞王,重兵在握,也曾多次率军征战。王爷和皇位之间的障碍,晋王是无可逾越的。更何况,诸王并非像大师所想那样离心,只有少数王爷是如此。论实力,他们虽有强兵在握,也难敌天子可御四海之将,八方之兵,更兼天下之心啊。”
道衍笑道:“我想,姚大人不会不知道,晋王纵欲不知节制,酒色无度,身体已是极度虚弱,说危在旦夕并不夸张。身强体健、坚忍自制的燕王完全不用担心晋王会是个威胁。至于四海之将,老衲还请姚大人指教,徐达、常遇春这些开国将军已没;像蓝玉这样有卫青、霍去病之才的年轻大将又被灭门九族。功臣名将都已差不多被皇上杀戮一空;朝中能领兵打仗的,现在还剩下谁呢?”
“大师乃一代高僧,对这世间的道理该比姚某懂得多。自古顺民者昌,逆民者亡。王爷起兵夺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后果难料。”
道衍淡淡笑道:“阿弥陀佛。老衲但知有天意,不知有民心。自古万物万事,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在燕王,民心却是一盘散沙,一阵风过,灰飞烟灭,哪里敌得过实实在在的战将军队呢。”
一番话瞬间噎住了姚表。对方把话说到这个份上,继续谈下去已经不再有任何意义。他没有出声,不动声色地端起茶杯来,慢慢饮了一口。茶水已经有些凉了;咽下喉咙,心里似乎稍稍冷却下来,舒服了一些。道衍在一旁,耐心而胸有成竹地等待他开口。
终于,姚表说道:“无论如何,一切最终都是由王爷来定度;他起兵也好,称臣也好,都不是你我说了算的。我们不该、也不可能替大明来做主;无论是大师还是姚某,还是其他人,都没有这个权利和本事。”
道衍道:“老衲从来没有说过要替王爷和大明做主。但是作臣子的,应当看清国家未来的方向,目标明确,才能为江山社稷更好地尽心尽力。”
姚表淡淡道:“在姚某看来,这个方向从一开始就很明白,姚某从来不曾为此担心过。大明的江山,一定是朱家的天下;这是唯一的方向。无论是王爷还是太孙,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大师与姚某也是一样。”
“姚大人差矣。同是一家人,却能把大明领上不同的路,通往不同的前景。作臣子的,岂能不关注这些不同的‘方向’呢?”道衍微微笑道,“即便抛开这些不论,你我作臣子的也该想到,王爷如果不起兵,那就只有被消灭;在王位的问题上,从来不讲究穷寇勿追,更从来没有亲情可言。你我的前途,甚至身家性命,都已经和王爷紧紧拴在一起了。”
姚表道:“既然已为人臣,自己的身家性命,从来就不该当作考虑因素。姚某本是一山野郎中,采了三十年草药,从来也不曾有过什么志向,不想却能得到王爷赏识,留我在身边,视我为心腹。王爷心中装的自然是江山社稷;姚某对这宫廷政事,本没有丝毫热心与好感,却无论如何也该对王爷知恩知遇,以死相报。大师是不是怀疑,姚某胆小贪生,置王爷的安危不顾,而期冀作个骑墙之士?”
道衍微笑道:“老衲向来知道,王爷从不会看错人。我只是有些意外,不知姚大人看事情为何如此多虑,过于谨慎;老衲原以为,以王爷的性格,他器重的人都该像他一样敢想敢为。”
姚某儒雅地微笑道:“说到底,大师还是在骂姚某胆小怕事了。姚某实在不知,以我的愚钝,王爷究竟看上我什么。我只知道,应当全心全力辅佐王爷,尽我所能;而姚某所能的,也就是一个‘慎’字,无时无事不敢不反复周密考虑,极尽小心谨慎,深恐对王爷不利,更何况是这样惊天的大事。天性使然,自然比不得大师。大师乃出家之人,却也能不惮于凡尘之中,以己慧根,事天下苍生,哪怕涉及宫廷斗争,也毫不退避。大师才是和王爷一样,真正的敢想敢为之士。”
道衍不以为意,轻轻松松接了这招,微笑着合十道:
“阿弥陀佛。姚大人过奖;真正论敢想敢为,那是谁也比不上当今圣上的;想不到我佛门中也有如此奇才,当年皇觉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沙弥,如今却是万世瞩目的大明开国皇帝。”
这是一部死棋;自己把自己将死。姚表心里承认,这个和尚实在是个太难缠的对手。刚才这一番较量,自己竟被他占了上风。
他无可奈何,只得叉开话题,问道:“大师是刚从王宫出来吧?姚某有几日不曾见到王爷,不知他身体可好?”
道衍很清楚他的用意。话题就这样转移到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上。可是没多久,谈话渐渐不知不觉又回到了皇位的问题上。姚表心中一面叫苦不迭,一面愈发恼火;交谈始终不能投机。他几次叉开话题,但最终无奈一切还是重归旧题。最后,连道衍也感到厌烦了的时候,两个人终于终止了谈话。时辰已是正午。
“大师何不留下与姚某共进午餐?”姚表挽留道,“我去吩咐内子做几个清淡素菜,一定合大师的口味。”
他实在巴不得这和尚赶快离开;然而时辰既到,留客人吃饭是起码的礼节。多年来的修养,他把情绪掩藏得滴水不漏。
道衍却根本不领情,高傲地笑道:“不劳烦姚大人了;老衲还是回寺里去用斋饭了。王爷每次赐宴,老衲都从来不受。请恕老衲无礼,这就告辞了。”
********
[1]《元诗纪事》载,原出处无考